论赵望云与冯玉祥的诗画情缘

2017-09-10 11:11牟芹芹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冯玉祥

牟芹芹

【摘要】:一位是手握大权、叱咤风云的将军冯玉祥,一位是走在十字街头的艺术家赵望云,几次诗画合作,让两人在艺术上相扶相持。本文主要论述两人在《抗战画刊》中的诗画情缘。

【关键词】:赵望云;冯玉祥;抗战画刊

30年代,随着战争的进一步加深,被任命为第六战区长官的冯玉祥将军需要从泰安前往南京就职,赵望云继续追随冯玉祥做随军宣传。但南京在1938年被日军所占领,冯玉祥将军和赵望云便辗转到抗战重镇武汉。到达武汉后,冯玉祥将军呼吁文艺工作者也应以笔代枪投身到抗日救国当中。在冯玉祥将军的呼吁下,相继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赵望云被推选为“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的常务理事,继续留在冯玉祥身边,开启了特殊时期的政艺两家的合作。为配合文艺工作者的工作需求,冯玉祥又出资编辑出版了两个通俗抗战刊物——《抗到底》和《抗战画报》。

同时在“抗敌协会”的成立会上,冯玉祥将军进一步谈到:“打仗不但要外部健康,还要内部健康才能和敌人拼命,而文艺是使人内部健康的。”并进一步涉及到艺术“通俗化问题”,希望“文艺对现实要迅速反映,尽量通俗”等意见。[1]因此通俗化、大众化以及保持内部的健康和保持抗战的信念就成为了这两本通俗抗战刊物的宗旨。其中刊物之一的《抗战画刊》是由赵望云任担任主编,以笔代枪,积极宣传抗日战争。《抗战画刊》主要是针对广大群众、面向社会,冯玉祥的“丘八诗”加上赵望云的绘画,从而达到鼓舞民众抗日、坚持宣传抗战的目的,所以每刊出版不久就会销售一空,具有很大的受众面。

后来,冯玉祥将军从武汉撤离到长沙,赵望云结伴而行,在撤离的途中继续出版《抗战画刊》。但是在长沙出版的几期刊物形式比在武汉出版的粗简的多,这是因为受到工具的制约所导致。在长沙出版的刊物都是由当地的木工刻板印刷的,不是锌板。这一情况在赵望云与冯玉祥到达桂林之后有所改善。因为冯玉祥在桂林有办事处,制版条件好,当质量有所改善后,出版量也随即上升。

冯玉祥将军鼎力出资创办的《抗战画刊》,前期有不错的反响,但是蒋介石派遣冯玉祥去美国考察,使《抗战画刊》断了经费的资助。为了《抗战画刊》的正常出版,也为了不使冯玉祥将军心血白费,赵望云前去华中图书公司,求得经费的支持。为了节省开支,《抗战画刊》的版面也由三十二开缩小到十六开。

1939年,改版后的《抗战画刊》在重庆由华中图书公司印行出版,并且画刊也从原来的十日刊改为月刊。新改版的《抗战画刊》涉及领域非常广,不但涉及到宣传画、漫画等多种绘画形式,而且还刊登了大量讨论抗战时期艺术的责任等问题的文章。有许多著名的特约撰稿人,例如田汉、老舍、李可染、叶浅予等著名人士。此时的冯玉祥以撰稿人之一的身份继续为报刊编写通俗的“丘八诗”,与赵望云先生继续沿袭早期开始的诗配画形式的合作模式。但是为了配合冯玉祥将军抗战宣传的实际需要,赵望云基本改变了早期的农村写生风格,有许多漫画。《抗战画刊》刊登了很多赵望云的漫画,例如名为《民间英雄》、《农村们,起来哟!》等画作,均是以一种漫画的形式表现农民抗战情绪。亦如1938年赵望云在《抗战画刊》第五期编后记中所谈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一切的艺术都是要随着抗日和救亡的工作改变艺术的作用,而成为杀敌的武器。”[2]赵望云便将这种思想贯穿到他的艺术创作当中。赵望云从从事绘画开始就一直描繪中国农民形象,在主编《抗战画刊》时,他继续沿袭这样的模式,把更多的目光投射到广大的农村农民的身上。但是在《抗战画刊》当中所绘的农民活动内容是有所不同的,绘制的农民形象更多的是战斗在敌后的英勇抗日的农民英雄。这些农民形象比起之前的那些表现贫弱、穷困的农人,更多的是一种充满力量、充满战斗力的农民形象。他们表现的是一种反抗,放下农具拿起刀枪为抗日胜利与日本侵略者进行反抗。

其实,赵望云的艺术创作与国民党政府的艺术要求并不相符,但是赵望云是如何做到名声鹊起,几近家喻户晓呢?这正是得益于冯玉祥这样一个身份特殊的人。但是在1941年,冯玉祥先生因受到国民党反动集团的排挤,时局也比较艰难,《抗战画刊》随之告知停产。赵望云在《抗战画刊》的第30期的献词中回顾以往的事情时谈到,《抗战画刊》从武汉到长沙、从长沙到桂林,又从桂林迁移到重庆,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抗战画刊》没有停刊过。

由冯玉祥资助,赵望云主编的《抗战画刊》到底对抗战宣传有什么作用呢?两人相互扶持而做的努力是否达到他们所希望的目的了呢?赵望云在文章《到民间去》中写到,他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抗战画刊》到底对抗战宣传有什么作用,但是,当他跟冯玉祥将军随军旅行几个月后,觉得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们所到之地的各城镇的壁画报,十之八九都是采摹了画刊的作品。所以每一期报刊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画家也是甚感欣喜。[3]赵望云在文章中还表示,《抗战画刊》因为种种困难而停刊,这点是他们所不希望发生的,赵望云与将军更希望他能在抗战胜利之后再停刊,这样会显得更光荣一些,但是愿望还是破灭了。不管怎么说,《抗战画刊》从1938年创刊起到1941年1月停刊,共出版了34期。在这3年时间里投入了赵望云与冯玉祥太多的心血与精力,两人携手度过很多困难,他们这种积极的报刊理念饱含着奋勇抗敌的情怀,同时正是这种情感的积淀成为赵望云踏足西北写生的直接诱因。

《抗战画刊》停刊后,赵望云在1941年便开始走上职业画家的道路。1942年,赵望云回到西安,在1942年夏天便跟随商队前去河西走廊以及祁连山旅行写生,速写了祁连山的气势和河西走廊一带的自然风光。[4]不到两个月便回到西安,略作安置便回成都,准备到重庆举行画展。而这个画展又是谁支持的呢?是的,正是冯玉祥将军支持的。

虽然赵望云与冯玉祥此时已不在一起工作,艺术上的合作也不多,但是冯玉祥将军仍然非常支持赵望云的艺术事业。1943年春季赵望云将西北写生作品带回重庆,冯玉祥对赵望云的画展准备工作给与极力的支持。在冯玉祥的支持下,西北河西旅行写生画展在黄家垭口中苏文化协会举行,而且得到了重庆《新华日报》的报道。同时冯玉祥邀請了例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张大千、关山月等文艺界著名人士到场参观,[5]赵望云在回忆录中还谈及到当时周恩来同志也曾到场参观过。盛况空前,展览引起极大轰动,并于1943年7月出版了《西北旅行画记》。1943年画家第二次赴河西走廊、祁连山写生。这次作品绘制了西北独有的自然风光以及少数民族的的游牧生活的场景,一种充满蓬勃生命力又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呈现在作品当中。这类带有积极生活方式的绘画在那个时代无疑给人们以极大的信念和鼓舞。1944年后,赵望云便举家搬到甘肃定居,终日绘画和整理西北写生画稿,直至抗战胜利后才回到西安。而此后的冯玉祥将军一直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排挤,两人的合作也越来越少,直到冯玉祥以视察水利为名被蒋介石派遣到美国。1948年,冯玉祥回国的轮船失火,不幸身亡。赵望云闻讯后,痛苦不已,两人多年的诗画情缘也走向了终结。

注释:

[1]张桂兴,<老舍与冯玉祥的交往和友谊>,选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作家出版社出版,1998年。

[2]彭时雨,<西北写生的救亡情怀>,选自《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第26页,2013年。

[3]赵望云,<到民间去(三篇)>,《美文》,2006年。

[4]赵望云,<赵望云自传>,《赵望云研究文集》上卷,第8页,陕西省文史研究馆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5]李宪基,<赵望云——走写生之路的艺术大师>,《收藏界》,2004年。

猜你喜欢
冯玉祥
冯玉祥提倡俭朴
冯玉祥 一个耳光丢爱将
官员不能搞特殊
为缎鞋行礼
冯玉祥不“请”夫人吃饭
冯玉祥智助失学儿童
冯玉祥刚正不阿
我啥时抢过人家的姨太太
冯玉祥发妻:勤俭持家我在行
冯玉祥写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