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园进
【摘要】:油画在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以后,在接踵而来的“西学东渐”过程中,尤显举步维艰。以此带来数代油画家的实践,一部分具有相当厚实的中国文化艺术修养和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另一部分取法于某家某派某某艺术现象,使油画家陷入了从一种摹仿到另一种模仿的恶性循环的圈子中。要破此圈,必须要找到原因和方法。
原因之一是:油画是我们引进来的,因而在中国本土缺乏油画遗产的积淀和广普的油画知识鉴赏力形成的文化积淀。由于油画不是土生土长的,难免会由于缺乏对于大师原作的直面体悟和油画在西方的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的理解,又加之大多数油画家在外语上的薄弱造成的阅读理解障碍,使时空差异愈加阻隔,所以油画家难以从原著中准确了解西方大师怎么想,怎么画,怎么积累变化而成就的,这就不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师。这种一知半解甚至曲解揣摩,会使我们的学习停滞于表面,局部和肤浅,甚至是错误。另外,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崇尚创造和个性价值的表现.“重夏不是艺术”,而恰恰我们把重复与摹仿当作学习,这样的舍本逐末,岂不惨矣.
原因之二是:画家的内在不足之处。A.民族文化的积淀和修养。由于教育的内容整个的是关于西方油画的体系,所以也难有东方的审美观。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中曾指出:虽然中国的石窟艺术最早曾受西域、印度的直接熏陶,但它毕竟是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哲学与美学,甚至于民俗,固然是尚存中国风的雕塑,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成熟。仅仅在这一点上,我们就远不如中国油画界的前辈们.所以就不能像他们那样在东西方融合中发展自己。 B.由于这样或那样的积淀不足,无疑造成在文化心理上,未能确立自主意识和个性意识.而前辈则能早在留学期间就能够以自觉地意识去与中华的文化精神靠拢。艺术绘画本身就是在对审美客体所体所悟中,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否则,复制和模仿也尾随而至。C.人多数油画家未能确立自己的直觉方式,“学院式的摇篮里培养出的油画学生在创作时还抱着原有的直觉方式不放,自己又无法从生活中有独特的艺术发现,仅仅只为了风挤和所谓的创新.现成搬用已有的某种语言。风格哪里是这样形成的,风格纯粹源自于审美主体的自然的单纯的内在需求。这是唯一的方式。如果一改其渊源,而强制式的树立,侧其原创精髓就会大大减弱,乃至荡然無存。“藝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英国哲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论著《艺术》中就系统地论述了“有意味的形式”。
原因之三是:油画教学失之得当。在上述中提到过的教学内容几乎也全是西方的只套,教育的角度则严重疏忽了东西方文化的触合精神,加之以学生的审美经验不足,审美理念尚未形成。对生活的关注不足,传统文化素养更是缺乏。
原因之四是:油画界对摹仿之风,没有及时地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 加以校正,甚至还将一些粗制滥造,品位极低的作品,拿来进入艺术品市场,找来批评家加以猛抬,胡吹,在重大展览获奖项上给以机会,给了这些作品在实践和理论上以肯定,助长了其风气,并贯之以创新,风格的幌子。
如果上述所分析的原因符合属实,那么就要设法从根源上着手—治本,是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油画家们必须在文化心理意识上解决几个问题。
油画界必须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竭力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西方油画的历程是在其社会、经济、科学、人文等的发展影响下,文化的发展轨迹.中华几千年的哲学、美学思想指导下的民族性的、由中国画家在这片中华土壤中培育出的新体,通过什么才能西学为中用,洋为中用,肯定的一点就是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这肯定是颇费周折的,需要有执著的心志。中国古代哲人也早就说过这样的话:“天降将大任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饿其体肤”达到此境界需要多么坚定的意志力。
油画家们必须发展出中华文化的心理结构。在创造中,主要体现丰富广大的中华精神,它也与中华学养合成中华的精神底蕴,是构成艺术主题的精神依据。不能认为其是昔日的文人雅士艺术情感的再现,而应认为其是人类丰富的心理个性。有此厚实的心理根基,绝不会重蹈覆辙。
油画家要树立主动的创新精神,“终不为人后”的意识,实际上这是把认识转化为中华精神和时代特征及个性化样式油画的意愿所发展成的终生的艺术追求。
油画界应该倡导和积极确立多种的和科学的学术方法,以促进中华艺术精神与西方油画的融汇,因而在此提出的一种“消化”的方法: “了解—理解—综合与融合—创造。”但根本的还是要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竭力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同时,油画教育必须变法。还要理解、研讨中西的融合之道。
西方的油画传统,单单的研究一位画家,则要把他放在其背景之中,探索他的变化,而至整个的艺术历程。他当然包括其教育文化背景的变迁,理论观念的演变,以及语言样式甚至材料技巧。更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角度和眼光评价他。观察方法的得当是至关重要的,而要研究一个画派及其技巧,则要统观了解,把握大脉,尤其是对于中国画家具有启示性的。东方诸国油画家的艺术实践及成果,特别是集大成者,较为典型的范例都是生根在东方沃土上的成果,乃是后人借鉴的活生生的理论。理论研究在艺术上要到位,理论的独立研究是重要的,若有幸能读到原作最佳。这就需要那些有外语能力的油画家通力联合。对外文译著的需求是紧迫的,但是其中空泛的也屡见不鲜,对于中国画家帮助不大。如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过的由杰.德.弗拉姆编的《马蒂斯论艺术》就很好。
亲睹西方原作,直面体悟油画的审美和技巧当属优选,但不应使具有摹仿之风的作品入围,以抑制摹仿的风气。这些乃是中国艺术发展之路和趋于成熟的必由之路。让那些还在“肚子里”的东西早日升华,让我们翘首以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