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辑美学是研究编辑活動过程审美主体对于编辑活动审美关系和编辑美表现方法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编辑学和美学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学科,是编辑活动审美意识的集中反映。从性质上看,它具有理论美学和应用美学的双重属性,因为编辑活动本身就涉及到精神和物质的多种层面。
【关键词】: 期刊编辑;编辑美学;美学修养;数字美学
伴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作为参与人类文化创造和传播的编辑活动其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大。其中美学研究从现代美学体系中进入到编辑领域,在充实编辑活动范畴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编辑工作的质与内涵。编辑美学并非只是编辑领域美学范畴的简单移植,美学思想研究贯穿在整个编辑活动中,形成编辑主体(编辑)审美意识和编辑客体(编辑对象)形式美感的综合解读,这种复加结构包融了编辑美学的基本内容,现代编辑工作据此取得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创造活动。
作为编辑工作者,努力分析、研究、探讨美在期刊中的体现,对于提高编辑素质,增强创作设计艺术,进而提高期刊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本高质量的期刊,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二者既有区别,有各自的特点,又相辉映,相得益彰。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是编辑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精美期刊所体现出的美是多方面的,“四封”美、版式美、标题美、和谐美都是美学原则在期刊中的具体表现。
一、编辑美学是审美关系和编辑美表现方法的科学
越来越多的领域已经引入美学的概念,成为美学的多个分支,编辑美学便是其中之一。编辑活动是编辑人员对精神作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编辑美学就是编辑人员在对精神作品选择、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审美关系和编辑美表现方法的科学。编辑美的表现方法有很多,可以是科学的美、和谐的美、对称的美,还可以是统一的美、简洁的美[1]。运用到编辑对象中又表现为内在美与形式美,其中内在美主要包括文章的科学性、逻辑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以及内容产生的社会价值等。形式美则主要包括行业标准、文稿体例、编排规范及期刊的装帧、版式、图表设计等,形式美要与内容美有机结合,并服从于内在美,使期刊整体美表现为和谐、统一。期刊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作者价值的最大化,读者价值的最大化和编辑价值的最大化,或者说是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社会效益是先于经济效益的最高追求。因而期刊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说是对编辑美学的追求。
二、编辑美学修养是期刊编辑的基本功
编辑人员在文化传播中有着双重角色,对于读者是编辑,对于作者是读者。在桥梁的特殊作用中,编辑既要有扎实的编辑知识,还要深入了解期刊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即期刊编辑美学修养的必需内容。如果编辑没有对期刊美的修养,就会少了一分对内容质量的保证。如果编辑没有对形式美的修养,就少了一份对装帧设计的美学鉴赏,其在期刊的封面、图表等的设计上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不尽满意的观感与读感 。如果编辑没有编辑美学修养,更不会对编辑、读者、作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心理上的把握。所以,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编辑要想满足人们对期刊杂志的要求,就必须掌握编辑美学,具备编辑美学修养。
被动的设计态度、单一的设计视野以及对设计技术低下的掌控能力,必然使编辑在新时期的出版活动中遭遇不小的问题。编辑工作中反映出的种种问题,都是我们对现在和以后出版与设计思考的起点。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编辑,只有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在工作中注意调整设计观念,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数字美学的修养
在期刊出版活动过程中,编辑作为编辑工作的主体,对期刊稿件的改造贯穿于整个编辑出版活动中 [2] 。数字美学,即基于数字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艺术效果[3]。与传统美学相比,数字美学的出现改变了艺术的创造方式、存在形式、传播途径、观赏方式等各个环节,便许多传统艺术不易表现或忽略的美被数字艺术作品挖掘并表现出来。从编辑美学来说,数字美学所带来的是数字出版、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各种数据库存的魅力。数字媒介的储存、传播、复制和拼接的便捷性成为数字艺术美学的最大优势。随着科学的发展、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数字期刊也会慢慢与传统期刊相互补充,为读者带来新的文化美。对期刊来说,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科技知识、生产技术的飞快传播,以及生动、形象、立体的表达形式。所以,编辑掌握现代数字技术也成为编辑美学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丰富审美创新实践
变革,无论是报纸还是期刊,我们都已经感觉得到、触摸得到。伴随着数字革命,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形态的新兴媒体锐不可挡,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挑战不言而喻。 ‘互联网+使期刊结束了单纯的纸媒体载体的责任,‘互联网+使期刊承擔了更多的需求,也使期刊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再到卖服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副社长赵丽华认为,媒体始终是内容的生产者,虽然媒介在不断变化,但是内容的需求是永远存在的。创造市场最好的办法是赋予产品文化价值。因此,媒体人是有前途、有作用的,关键要看期刊怎么样做。
期刊是一种积累、传播人类精神文明财富的物质载体,其编辑工作,作为人类的一种意识行为,如同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一种创造性劳动。编辑人员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主动还是被动,都要按照一定的审美趋向来策划、编排刊物。这种审美趋向是编辑人员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具有导向性作用的审美心理,融会了审美的理想、审美原则、审美追求、审美评价、审美创造等美学底蕴。
因此,面对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传统的办刊模式和理念已被打破,对编辑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编辑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学术修养、策划能力、创新意识、和网络应用能力对期刊质量的影响及期刊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孙世军.20年来编辑美学研究评述.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142-144
[2] 董霞.审美——编辑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0(6)108-112
[3] 王健.数字技术引发的美学观念转变.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26(3):92-95
作者简介:刘欣(1977-),女,籍贯:江西,工作单位:江西画报社,职称:助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