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乡土建筑除了其使用价值之外,随着历史的变迁衍生了其文化价值,包含了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赋予的意义,具有浓郁的独特性和地域性,乡土建筑作为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超越与升华的载体,已经被世界所公认,并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形成一种独特的在地性与地域性。
【关键词】:乡土建筑;地域性;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筑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改善,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后,住宅的商品化市场化,更加加速前进的步伐。而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乡村建筑还一如旧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引导,因为农村地区生产力相对落后,以及通讯方式资源获取的落后,导致乡土建筑在造型和功能上都相对滞后,稍有发展的地区也存在千村一面的现状,缺少了特殊的风貌。
建筑界的老前辈张钦楠先生曾经说过: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必须首先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和技术性的指标,在此基础上,使自己的设计体现某种时代、民族和地域特色,使设计成为创作,也即是“特色取胜”。在当代的乡村建筑设计中,我们将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这便是本土乡村建筑地域性的体现。
在西方,阿尔瓦·阿尔托是地域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并运用他对建筑设计的独到见解和地域化的灵活设计手法,身体力行的通过实践证明了他的地域化理论的价值并作出卓越的贡献。他始终坚持 “共生”这一理念,既建筑环境与居住者之间和谐持续的关系,功能技术与自然环境和谐融合的关系。
而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对于建筑的描述是一个“上栋下宇,以蔽风雨”的空间,人类生活起居、生产作物的“掩避体”,建筑是人类的居住地,只有先让人们有个生活的空间,才能解决衍生的美学和文化问题。土地孕育了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每个地域背后的文化不同,因此在建筑上便反映了本土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产生了各个地域的建筑样式、建筑风格,这便是所谓的地域性。
建筑形式的背后是地域性的文化精神作为支撑,从文化精神的层面分析建筑的形成历史,是因为所处于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地域、场所、精神、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可以用“一切建筑都是地区建筑”来概括,为地域性建筑、场所精神提供了理论支持。
传统意义上的地域性建筑是指利用新型材料和高新科技,融合当代建筑审美,深入当地,具体透彻地分析本土文化和历史,建造具有地域性的特色建筑,也因此新型现代乡土建筑可以在地方大面积的推广,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地域建筑有更大的塑造性。在现在的理解是将新兴技术与场所精神、文化背景、人文地理以及建筑营造等方法相融合,追求现有信息、智能以及生态技术功能,又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创造倾向。
乡土建筑带有浓厚的传统民族特色,受其“成长”的环境而决定,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对于建筑结构 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这就决定了乡土建筑的建筑手段多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原则,也正是这个原因,在我国这个疆土辽阔的土地上,形成了具有深厚地域风格的乡土建筑。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侗族鼓楼,便是侗乡极具独特风格的建筑物,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
所谓的“地域性”,即建筑与当地文化碰撞之后的产物,建筑与当地文化聯系在一起,在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物质需要的同事也能满足人们的心理意向,寄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文化的作用使得乡土建筑语言有了更多的倾诉,从而創造处体现不同地域风貌的情感空间。在广西地区的乡土建筑中,最常见的就是壮族的干栏式建筑和三江的程阳风雨桥,尤以乡村为主,干栏式建筑已成为主要的建筑形态。而这种文化的渗透也通过建筑得以表达,让建筑作为地域特色的载体,体现着当地的独特性与在地性。
同时,在地域性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本土的生态条件和本土材料等硬件性物质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与要求。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地域性乡土建筑设计时,要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相融合。并且,还要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使得所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一方面能本着节俭节约的原则,就地取材,另一方面也能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来,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
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曾说:“我们的情感是因为记忆才变得令人激动”。地域性乡土建筑作为一种文脉的传承,随着历史的变迁,它已经成为地域性文化的延续载体,所以它更具有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与大众化的现当代建筑相比,它更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归属感,更容易让人们找寻到心灵和精神上的寄托。
乡土建筑承载的地域性背后所展现的是当地的地域文化,文化是一切创作的根源,建筑领域更是如此。乡土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一是我们在对乡土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域性的自然元素,特别是本土建筑材料的运用,要特别考虑到如何将建筑物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巧妙的融为一体,充分运用“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二是要考虑当地的习俗、传统以及生活习惯等精神内涵,将其融入到乡土建筑设计之中,才能够使乡土建筑更具有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正如广西壮族地区传统乡土建筑——干栏式民居,正是因为潮湿多雨的气候因素,导致其上下两层,上层住人的建筑样式,其建筑形式和建筑纹样在历史的迁移中也保留了当地的地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代传统的乡土建筑越来越少,个别地区甚至已经消失不见,当地的历史记忆随着建筑的消逝而逐渐变淡。以广西壮族地区为例,一是因为技术的改进,在历史上,广西地区潮湿多雨,虫蚁泛滥,由于当代技术的革新虫害之灾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话题,地面潮湿积水也可以用混凝土地坪等工程手段来解决;二是资源的匮乏,广西地区历来森林密度很高,但近年来由于森林的过度砍伐、木材日益减少,这给传统以木材为主的干栏式建筑带来了建筑材料商的困难,而在靠石山的地域,也已经就地取材,以石砌或砖砌代替了木材建造;三是人们观念的改变,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乡村引进了城市的先进观念,而由于传统的干栏式建筑位于大多数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成为了贫穷落后的标志,在乡村重新修建房屋时,不会第一选择传统的干栏式建筑,而大多采取城市建筑。
干栏式建筑的遗失代表着地域文化地域记忆的遗失,其本身具有很鲜明的有点:由于山区地势陡峭,架木楼局,抬高居住层可以获得更好的通风、采光和日照的条件,也有利于防兽防盗;底曾圈养牲畜,可以充分利用架空层空间,节省山区的宝贵土地。
在分析当代乡土建筑的地域性的同时,我们也要把目光放远,预见到乡土建筑的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其所承载的是一方土地的整个历史文脉,因此,我们在研究乡土建筑的地域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如何保护乡土建筑的地域性和所承载的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雷翔,广西民居,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
[2]广西壮族麻栏建筑简介[J].建筑学报,1963,(1).
[3]陈志华,乡土建筑保护十议[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杨子涵(1994—),女,汉族,籍贯河南省南阳市,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2016级风景园林专业,学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