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以《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影片的人物情感展开分析。通过故事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矛盾冲突,向观众诠释了富有哲理的人生真谛和生活意义。使该片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和人文精神内涵。
【关键词】:情感;人文精神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主要以四条平行线索展开叙事:安娜和丈夫卡列宁的封建之爱;安娜对儿子的无私之爱;安娜和渥沦斯基的激情之爱;吉提和列文的平淡之爱。通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描绘了人世间的五味杂陈,人生的酸甜苦辣,尽在一瞬间的矛盾冲突,给他们所带来的情感心理冲击,不能调和。表达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的人生感悟和真谛。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安娜和卡列宁的封建之爱是不和谐之爱。
她和丈夫的爱情属于传统包办婚姻,两人没有任何感情基础可言。相对于安娜作为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面对一个年长专制的丈夫,已经消磨了一个女人对生活对爱情原有的渴望。在她的心中她只是为家庭而生活,过着上流社会千篇一律的生活,陪贵妇们听歌剧,参加各种舞会、社交活动等等。这些都已成为她生活中原本习以为常的一部分。虽然生活枯燥但她也从未想过反抗,因为周围的人都过着和他一样的生活,她也就按部就班,做好一个母亲,一个妻子。然而生活的节奏却被与渥沦斯基一次偶然相遇而打乱。爱情的力量对于一个人的本性而言是无法抵挡的。从此安娜和丈夫卡列宁稳定的家庭破裂,卡列宁想要原谅妻子的不忠,但纨绔的他不能留住安娜的心。最终二人的关系陷入僵局。安娜抛夫弃子随渥沦斯基去往意大利过两人甜蜜的二人世界,而与此同时卡列宁也宣告了安娜从此以后不能进入这个家,与儿子隔离,不能见面。二人关系的破裂也意味着安娜悲剧的结局、错误的选择和悲惨的爱情;意味着封建式家族婚姻的破败;意味着她失去了作为母亲的权利。
二.安娜和渥沦斯基的激情之爱。
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未婚伯爵,对拥有一个优雅美丽的情人是他最为真挚的向往。恰恰安娜貌美的容颜符合了他所要追求的对象。对安娜的一见钟情使得他无法自拔,沦陷入爱情的旋涡。对安娜展开疯狂式的追求,明知安娜已是有妇之夫,但是也阻止不了他对安娜的爱和着迷。为了追求她不顾及卡列宁作为一个丈夫的威严;不顾及安娜内心深处的胆怯与恐惧;不顾及身边人的劝告和流言;更不顾及安娜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对安娜穷追不舍,渴望得到安娜的一个有效回应。对于从未品尝过爱情滋味的安娜而言,虽已结婚,但从未有过爱情。渥沦斯基俊朗的外表,充满活力的激情极大的吸引了安娜的注意,在心里泛起爱的涟漪,抑制不住爱情的诱惑,从而与渥沦斯基开始了一段热恋。被爱情的烈火所蒙蔽的心灵,使安娜忘记了作为一个妻子应坚守的忠诚,作为一个母亲应树立的榜样,与渥沦斯基进行着不轨之爱。当两个人的爱情开始的一霎那,隐喻着这段爱情的不长久和最终的人生悲剧。
两人虽有爱情但亦不和谐。渥沦斯基一个青年才俊,风流倜傥,玩世不恭。安娜真诚、美丽、善良、执着。一旦开始了爱情,即使伤痕累累也在所不惜。两人的结合,倘若在花花世界的上流社会,二者各守异处,两人的爱情将会时刻保持新鲜感,彼此会只因爱情而爱情,没有杂质,一心只想逃离外界过神仙般生活。一旦两人真正的生活在一起,仅仅为了男欢女爱,整天无所事事,他们之间的矛盾就会浮现、激化、厌倦于目前的生活,感到枯燥乏味,没有乐趣。渴望着到另外一个世界,找寻情感的寄托。在不知不觉中各自会找借口使得二人原本炽热的爱情一点点的消蚀,最终走向幻灭,造成悲剧,尘缘殆尽,令人惋惜。渥沦斯基在安娜死后忏悔,纵然知错,但为时已晚,他把一个美丽善良对生活对爱情有着无限憧憬的女人的一生给葬送了,即使怎么悔改,也无法弥补。
三.吉提和康斯坦丁·列文的平淡之爱。
对于吉提一个勇敢追求爱的少女,对渥沦斯基有着爱慕之情,但当得知渥沦斯基对安娜一见倾心时,伤心不已。列文虽然被吉提拒绝,但也深深保持着对吉提的爱,知道吉提得病之后,在背后默默守候著她。功夫不负有心人,吉提终于答应嫁给列文,两人走向了婚姻的殿堂,过着幸福的生活,并有了二者的结晶。两人的爱情也是本故事里唯一一个正常的爱情,长久的爱情。虽然他们生活中有摩擦,但终会解决,找寻一个属于二者的契合点。这样吵吵闹闹、平平常常的夫妻生活不就是正常平民百姓的生活。简简单单地各自为了美好家庭,承担着夫妻应尽的责任,固守着真诚。也是二者感情趋于和谐的一个基础,在平淡之爱的这方净土上生根发芽。
四.安娜对儿子谢廖莎的无私之爱。
对于儿子安娜有着作为一个母亲的榜样。对自己的儿子疼爱有加,母子连心,孩子就是他的心疼肉。从哥哥那回来之后首先询问丈夫的就是孩子怎么样,为了能够不离开谢廖莎答应卡列宁的无理要求,放弃自己美好的爱情。在与渥沦斯基相守之后,唯一的牵绊就是谢廖莎,为了能够见到他,不惜尊严的写信恳求卡列宁,能够仁慈一点给予她见儿子的机会。但没有征求丈夫的同意,她不顾卡列宁权势的阻碍,冒险去见儿子,哪怕被丈夫所辱骂,撵出家门他也在所不惜。为了减低失去儿子的痛楚,服用鸦片酊,甚至在夜里屡屡听到儿子的叫喊声,难以入睡。对儿子思念日益迫切,萦绕在安娜的心头,使她精神恍惚,饱受折磨,把布娃娃比作儿子来对话,完全陷入了癫狂的状态。卡列宁对孩子的压制,无情的剥夺了安娜作为一个母亲的权利,除了渥沦斯基,孩子就是她全部的生活支撑。当渥沦斯基一旦背叛的时候,他的整个情感支点就会倾注于见不到面的儿子身上,儿子可以给予她生的希望,然而对儿子纯洁的母愛权利却无法行驶,亦是其选择悲惨结束生命的一个导火线。致使一个原本一个耀眼美丽的花朵,在短暂绽放之后走向调零,花谢人无,物是人非。
纵览全局安娜的一生既是幸福的一生,又是悲苦的一生。她敢爱敢恨值得钦佩。她和渥沦斯基的爱情仿佛昙花一瞬间,只能在夜里开放,而无言面对光明。面对生活的流言、情人的背叛、丈夫的独裁以及对儿子的强烈思念等种种心理矛盾,抑制着她全身的每一个精神细胞,无从解脱。为了逃避内心的痛苦,每天借助鸦片酊来麻痹自己,刺激神经使自己入睡。然而药物的治疗也无法替代她心中的悲愤力量。当她的这种力量达到一个极致的时候,当他再也忍受不了情人的欺骗和对儿子思念的迫切,以及来自社会人士的打压和束缚的时候,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一个最适合自己解脱的唯一方式——死亡。在死前她露出了长久以来从未见过的释然的微笑,此时的她对人生幡然醒悟,意识到错误,但却毅然地结束了这个温婉、美丽、对爱情充满热切渴望的一个女人最后的温存。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故事里人物丰富、生动、形象的塑造,向观众和读者再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既有动人之处,又颇有令人惋惜之点。诠释了富有哲理的人生真谛和生活意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效果。安娜的悲惨结局,如同镜子般映射到社会的每一个人,给人们以警醒。当为人妻为人母,纵使爱情美好,也不能被其所麻痹,失去理智,忘其初衷,失其本分。不轨的爱情注定会走向悲剧,令人哀婉,叹息,以此为鉴,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和人文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
作者简介:王静(1991—),女,汉族,籍贯:山东菏泽,单位:辽宁大学,研究方向:影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