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力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以本人过往经验为准,按几个不同交流阶段对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模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旨在辩证编辑与作者的充分沟通可为图书出版的文化价值与内容质量带来正向提升。同时也对编辑的工作进行了细化分析,从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沟通协调工作的重要性。望能通过此文为出版行业同行提供些许理论经验。
【关键词】:图书编辑出版;作者;有效沟通
引言:
在出版社中,编辑只是定向工作的统称,而文章特此针对图书编辑而论述。图书编辑的常规工作与其他编辑基本相同,都是围绕在文字的内容推敲、校对和协调工作而展开。这些编辑过程看似比较单一,但实际上其明显可贯穿整个出版过程。而在这其中,作者作为形成作品的最核心因素,作者对图书的写作态度、修改方向必然会影响图书最终成型的文化价值和主流趋向。因此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编辑人员保持与作者正向友好有实际性的交流,明显会对突出的价值形成有着有利作用。故分析编辑与作者的有效沟通对出版行业来说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选题策划阶段与作者的沟通及合作
选题是图书定向最为重要的阶段,在此阶段中需要编辑全程参与方向的抉择和制定,如此才能保证图书的核心思想风向不偏离预先规划的尺度。同时编辑与出版业务又存在严密的责任关联,因此无论是处于对图书价值的维护还是编辑自身的工作职责,编辑人员都要以维护出版方的宏观形象与行业价值为主,保持与作者的信息沟通。如此才能从初始阶段保证图书的价值质量。
1、在信息的互通上达成共识
图书的选题需要区域信息来支撑,只有信息内容的方向符合宏观价值且具有实用性,才能为作者带来创作的灵感。而从信息采集角度来看,编辑所负责的图书内容一般都范围甚广,而只有作者才会对某一方面的信息十分熟悉和敏感。换句话说,在信息搜集过程中编辑只擅长审理过程和时间调控,作者擅长对信息内容的精准捕捉,因此该阶段便需要编辑四处走访,寻访具备丰富实际经验的作者群体,通过交流明确对方的写作意图,也只有通过经验和经验的交流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互通阶段的价值效用。
就好比当编辑负责教育类专业图书时,针对食品专业的内容便可走访具有丰富食品类教学经验的高校。当然在此之前编辑要熟悉食品专业的具体项目。例如一次本社去往知名高校搜集信息,发现所有传统的食品工程、检验、粮食、粮油储藏等专业都已被统一归类并划分到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且就国内范围而言,几乎所有的高校均已采用此统称。就开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种类而言,工业、商业、医科等大学也都配有该专业。有了这方面的信息 ,我们便进一步确定了选题方向、明确了出书规模。因此 ,在信息采集阶段大量走访及与作者的沟通和交流是做好选题策划的基础。
2、在策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加强合作
策划是一种程序,是依据有关信息,判断事物变化的趋势,进而形成正确决策和实施方案,并努力保障目标实现的过程。在图书的选题策划阶段,通过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与相关作者进一步合作,就可以落实选题设想,执行选题要求,并对选题细节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提升选题质量。
3、在约稿阶段的及时互动 ,和谐沟通
编辑与作者的及时沟通与联络,是编辑参与作者创作活动、体现选题设想的有效方式。编辑及时将选题的具体要求、与约稿相关的学科前沿信息、读者调研结果反馈给作者,并了解作者的撰稿感受和撰稿进度,把握作者的写作方向,及时调整作者的创作思路,使其实现撰写要求,这对保证稿件质量至关重要。在作者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编辑要定期沟通,并结合自己的策划思路提醒作者控制书稿内容,把握写作进度。以笔者不久策划的一套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的校本教材为例:本套教材计划出4本,分别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喷漆。在与其中汽车检测与维修的一个主编沟通编写进度时,发现教材几近完稿,但整体结构安排太随意,部分内容引用有些陈旧,举例的维修车辆大多已过时。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便又及时和其他几本教材的编写老师联系,提出编写教材要跟上时代,尽量加一些新东西。同时结构体例要前后一致,不能想到哪,写到哪。通过及时沟通,避免了后续可能引发的各种矛盾及不和谐。
二、书稿编辑阶段与作者的沟通及合作
1、三审后书稿的整体内容和质量的及时反馈
书稿经过初审、复审和终审后,里面存在的各类问题已大致清楚,此时作为书稿的责任编辑应对书稿存在的各类问题分类列举。先从大的方面即整体内容和质量上对稿件给以评判,特别是认为存在问题的部分,一定要及时地反饋给作者。反馈的方式可以电话沟通,通过QQ聊天工具沟通,通过电子信箱沟通等。只有保持这样反反复复的不断交流和沟通 ,才能最终使书稿达到真正适合教师教学、学生使用得当的本科类规划教材。
2、编辑加工时图表及细节内容的进一步确定和核算
编辑加工阶段,一般书稿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录入排版错误;知识性错误;别字、漏字、错字等;量和单位的使用不规范、个别引用不当及错误等;图表安排不规范、格式不统一,图题、表题与正文不对应等。这些共性的问题如果拿得准,责任编辑直接改正即可。但对于自己稿不清楚的问题不能凭想当然地去改,这时就要和作者及时反馈了。尤其是关于公式计算方面的内容,一定要让作者理清计算思路,不能出错。
3、印前清样的最后一次把关
书稿到清样时已是成书前的最后一次修改了。此时,对责任编辑来说 ,重点注意的已不是内容问题了 ,而是要核对封面、前辅文(作者名单、目录、页码)、参考文献等是否完整或存在错误。核过后就要通知作者最后确认了。此阶段是作者的最后一次把关 ,一定要通知到作者 ,必要时还要作者在书稿上签字确认 ,以免成书后发现问题时相互埋怨和指责。
三、成书推广阶段与作者的沟通
无论编辑出版的是教材、专著 ,还是市场畅销书或者资助类图书 ,在成书推广阶段 ,除了利用本社的发行宣传、书讯外 ,还要充分与作者交流和沟通 ,进而取得作者的支持和帮助。毕竟作者是这方面的权威和专家 ,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人脉。这一方面把握得好,那么,图书的发行推广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笔者在做普通高等教育食品类专业“十二五”規划教材、高等学校食品类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教材系列时 ,为征得各主编及参编作者在教材推广方面的大力支持 ,特给各主编及参编老师发去了一封邮件 ,部分内容如下 :
由我社策划的普通高等教育食品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学校食品类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教材系列已出版40余种,参编院校也扩展为50多所,近几年以来,各个院校认真参与编写,积极推广使用,出版社在此深表感谢。
为此,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希望原各位主编及参编积极推荐本院校及其他院校的老师参与进来,为扩大我们的编写队伍、提高教材的知名度、增强教材的影响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语:
经过这样的宣传和交流,图书的使用量和参编院校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重印率和再版次数也跟着得到了提高。因此,一本书甚至一套书的成功出版和发行,是编辑和作者共同努力、合作奋斗的结果。图书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建立编辑与作者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是一本书及至一套书成功出版和发行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袁翠红. 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与作者的有效沟通及合作[J]. 科技传播, 2016, 8(15).
[2]施东毅. 图书编辑与作者的有效沟通研究[J]. 新闻传播, 2015(5):85-87.
[3]张放. 论学术图书编审流程中编辑与作者的互动[J]. 中国编辑研究, 2011(4):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