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词汇搭配的数量庞大,变化和用法较多,对中学生来说记忆和习得这些搭配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词汇搭配的学习在二语习得中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强化性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吸引学生对其中词汇搭配的注意,进而能促进词汇搭配的学习。本文主要探讨强化性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词汇搭配习得的影响。
【关键词】:词汇搭配;输入强化;可理解性语言输出;注意假说
一.引言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搭配的知识包括两个方面:语法搭配和词汇搭配。研究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语言搭配的知识与语言能力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Ellis,1999;Gitsaki Taylor,1997;Zhang,1993).Schmidt 和McCarthy(1999)也指出,学习者语言搭配知识的增加将最终导致他们口语技能和阅读能力的增加。所以,二语學习者想要提高综合语言能力,必须要意识到语言搭配学習的重要性,扩大自己语言搭配的知识储存。
二.理论基础
1.输入强化理论
输入强化就是有意凸显第二语言的某些形式特征,它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告诉学习者某些语言形式,而是通过加粗,斜体,下划线等凸显形式,让学习者对这些语言形式特征加以注意学习。White(1998)强调了输入强化的重要性,并认为输入强化能在以下两方面促进第二语习得的学习,一方面是它能吸引学习者注意到某些特定的语言形式;另一方面是它能帮助学习者替换掉原来不正确的语言形式。
2.可理解性输出假说
Swain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说,他曾对加拿大的法语浸入式教学做过调查研究,在学校母语为英语的学生的理科课程都是用法语授课,因为他们这些课都学得很好,这些对他们是“可理解性输入”,但接受了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后,他们的法语水平仍然不理想。所以,他认为仅靠语言输入是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语言学习者既要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入,又要有可理解性输出,且可理解语言输出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准确流利地使用语言。
3.注意理论
Schmidt(1990)提出了注意假说,他认为,注意在人们加工语言输入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二语初学者来说,在学习和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同时注意语言形式和意义是很困难的。他分析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影响学习者注意的六大要素:输入频率、输入感官的凸显、讲授、任务需求、学习者的期待和信息处理能力。
4.词汇搭配理论
根据Benson and IIson(1986a-b)的理解,英语中,和其他语言一样存在着很多变的,可识别的,惯用的短语和结构,这些单词的组合被叫做重复组合,固定搭配或是词语搭配。对于词语搭配主要有两种:语法结构搭配和词汇搭配。例如:语法结构搭配:advantage over, by mistake…他们是由一个名词,形容词或动词加一个介词或语法结构构成。词汇搭配则可以有以下六种Benson(1989):
1.V.+ N.- reach school
2.Adj.+ N.- reckless abandon
3.N.+ V.- bomb explodes
4.N.+ N.- bank manager
5.Adj.+ Adj.- deeply absorbed
6.V.+ Adj.- apologize humbly
三.教学影响
首先,既然输入强化理论在二语习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老师在讲授某些语言形式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典型的技巧比如高光,加粗,下划线,大写等方式,把要学习的语言形式材料展现给学生,以引起学生对目标语的注意,有助于他们对某些语言形式的习得。对于学习者而言,他们也可以把这种学习策略充分运用到日常学习中,以便加深对语言形式的记忆和理解。
其次,语言的输出任务可以促进对目标语的习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应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做语言输出。同时,教师也应尽可能地设计更多有意义的任务或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以产出更多的语言输出。通过这些输出性的任务活动,可以让学习者意识到他们的语言知识的残缺和不足,从而更加注意到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最终以习得目标语言形式,达到教学目标。
最后,由于中国课堂规模比较大,学生数量多,课堂时间有限等因素,不能有效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作为英语老师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在课堂的讲授和活动设置上要达到合理的均衡,不能满堂讲知识,更不能放任学生满堂课去活动,但不论是在二语的课堂学习还是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都要把语言输入与可理解性语言输出结合起来用,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不能光有大量的语言输入,而没有输出,这样的学习效果是不理想的。
参考文献:
[1]Benson, M.(1986). The structure of collocatioal dictionar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2,1-14.
[2]Benson, M., and IIson,R. (1986a). Lexicographic Description of English. Amsterdam/Philadelphia:Benjamis. John Benjamis Public Company.
[3]Eills,N.(1999).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SLA.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22-42.
[4]Schmidt, R.(1990).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g. Applied Linguistics,11,129-158.
作者简介:申汇(1988.8—), 女,陕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