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丝织品的生产与发展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发明丝织技术。丝织品从新石器时代的出现到当今社会,一直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并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其功能除了在纺织业中得以运用在服装、鞋帽等日常用品上,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作为绘画的载体,真实地记载着每一代画家的名品使其流传至今,另今人得以瞻仰、研究古人的绘画风格与技法,使其得以继承出新并传古开今。
【关键词】:丝织品;绢;绘画载体
一、古代绢的发展
中国丝织品的生产与发展源远流长,相传在远古时期,黄帝之妻螺祖就发明了养蚕缀丝技术,并被后世祀为“先蚕娘娘”[1]。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的丝织品,是中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丝织物,由此可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就已经发明了丝织技术且拥有了相当的水平。因汉以前造纸等技术的不完备,丝织品的生产也常被用于书写绘画。
先秦时期,养蚕缫丝技术的规模较史前时间都有较大进步。春秋时期纺织品种类已分为罗、纹、锦、绣、绢、绮、缟等,并有了齐纨、鲁缟、荆绮、卫锦等著名品种。由此丝织品用于绘画也逐渐增多。孔子曰“绘事后素”[2],及《周礼考工记》中亦有记载:“画缋之事,后素功”。“素”在《说文解字》里的释义为没有染色的丝绸,即空白的绢素,有了空白的绢素作为绘画载体,才能开始绘事活动。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现今所见丝织物作为绘画载体最早的两幅作品。可见先秦时期丝织物作为绘画载体已较为普遍。
汉代蔡伦制作的“蔡侯纸”发明以后,已经开始逐步应用于书写和简单的绘画当中,但由于初期纸质都比较粗糙,并不能适用于较精细的笔法刻画,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载体以绢为主,并盛行一时。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日渐增多,以佛教题材为主的绘画也空前发展,加上贵族士大夫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愉悦,都纷纷开始参与绘画,绘画欣赏功能得以加强,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已步入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对书画材料提出了精益求精的要求,此时所用画绢多为生绢,质地较为粗糙,这就需要对绢进行再加工,用胶液、明矾、米浆为主,对生绢进行刷浆处理,以此制造出“缣绢”。缣绢更为细密、润泽,顾恺之才能画出如春蚕吐丝般的线条。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晋王廙有“《鱼龙戏水绢图》”[3],南齐章继伯有“《籍田图》,绢长三丈,传于代。[4]”等。宋米芾《书史》记载:黄素《黄庭经》一卷,是六朝人书,“绢完,并无唐人气格。缝有“书印”字,是曾入钟绍京家。黄素缜密,上下是乌丝织成栏,期间用朱墨界行。”“黄素”即黄色的生绢,“黄素缜密,上下是乌丝织成栏”即黄色生绢质地细密,上下用黑色的丝织横栏[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书画用绢的状况。
隋唐时期,随着造纸技术的提升和纸业的繁荣,使纸的应用进一步得到普及。同时,丝织技术的提高和素绢的优良特性,使它在书写绘画的应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隋唐时期的绘画载体,己经开始进入了纸、绢共同盛行的时期。这一方面是由于隋唐时期的绘画风格仍以工细的重着色技法为主,要求绘画的载体须平整匀细,且能耐反复涂染而不损坏,另一方面是发达的丝织业为绘画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优良的绢材,丝织品常被用作绘画载体。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齐纨吴练,冰素雾绡,精润密致,机杼之妙也。[6]”是对当时绘画用绢品质的详细描述。
唐代的绘画载体仍以绢为主,绢有粗细生熟之分。唐以前绘画所用的均为“生绢”,质地粗糙,到唐开始越来越细。绢的粗细,与手工艺技术有很大关系,但同时也与画家的技法和风格息息相关。隋唐时期画法相比前代更为工细,对用绢的要求必定以细致平整为主。米芾《画史》中记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防、韩干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槌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7]”这应当是那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只是这样制成的绢仍是生绢,经过加工的细绢,多为宫廷御用画家或上层士大夫用以绘制画法精细的重彩画。今存阎立本、周昉、韩干等人真迹,均为在较细的绢上所画。用这种绢作为绘画载体,才能细致勾勒,层层叠染,使颜色呈现丰富微妙的变化。
两宋时期,画风更加细致缜密,对绢的质量就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他们在唐人制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加糙、加捶、蚜蜡和上浆等工序,制造出丝纹更细密、光润柔韧的熟绢。据《芥子园画传》中记载:“宋有院绢,匀净厚密,有独绫绢,细密如纸,宽至七八尺”。可见当时的绢无论在品种还是质量上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存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名迹,亦大多为绢本,且用的绢有粗有细。如文同《墨竹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以及其它许多院体绘画作品,其用绢皆平匀细密,远胜于前朝。
元代水墨画的盛行及发展,使元代绘画的工具材料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首先是纸代替绢成为绘画的主要载体,开启了纸作为绘画载体的时代。这是宋以后纸质的提高和产量提升的结果,同时更与元代文人画的兴起所带来的技法、风格的改变有很大关系。自唐宋以后,对于日常的书写已经以纸为主,因此文人在作画时,必然会优先选择性能己极为熟悉且来源方便的纸作为绘画载体。同时,文人画开始注重以书入画,认为书画同源,使他们更重视纸的运用,如此便使绘画笔法具备了书法用笔的趣味,并便于挥毫运墨,在绘画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开创了新一代的水墨语言。因此,纸作为绘画的载体代替了绢而盛行。
明清绘画的载体除纸以外,绢在宫廷及民间仍有画家在使用,尤其明清两朝的院体绘画仍以绢为主。清代绢的制作受造笺纸技艺的影响,开始采用加胶矾捶平的技术,所加矾之重,为前代所无。虽然这种方法可以使绢面平滑细腻,但有损绢的寿命,古有“纸保一千,绢保八百”的说法,或许从那时开始,这个说法就被打破了。在明清留下的书画作品我们也能清楚的看到,当时绢画的柔软度、完好的程度远没有唐宋的好。
二、小结
素娟作为中国画的载体历史之悠久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者更早,但是绢的生产早已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且丝织品的发展远比此文中所描述的要先进,其工艺水平是现今社会所不可匹及的。素娟在整个纺织业的生產中只是作为一个附属产品,但是作为绘画的载体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有了素娟的存在,才能将历朝历代优秀的作品留存于世,才能给世人有研究、欣赏、学习的机会。由历代素绢的发展可见,绘绢的制作技术除了与当时的手工艺水平相关,更重要的是绘画技法与风格决定了素娟的发展与改变。
注释:
[1]《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螺祖,螺祖为黄帝正妃。”
[2] 《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3] 《历代名画记》卷五:“见廙本集,有:异兽图、烈女仁智图、鱼龙戏水绢图……并传于代。”
[4]《历代名画记》卷七:章继伯,下品。谢云:“与蘧同品。”籍田图绢长三丈,传于代。
[5][宋]米芾《书史》五
[6]《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拓写
[7][宋]米芾《画史》p60中华书局 1985年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M]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五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七
[4]米芾著,赵宏译.《书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五
[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二,论画体工用拓写
[6]米芾.《画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60页
作者簡介:吴晓敏(1992.4—)广西贵港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国画(花鸟)研究方向,导师:蔡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