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图被称为“章法”或是经营位置。所谓经营位置,即指绘画构图布局的經营, 在中国画中布局要配置适宜,匠心独运。受内容以及作者的立意所支配,一般都是 在创作者苦心经营和反复推敲下产生的。作者的创作意图需要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 来表现,而且还要将其画在画面上,予以位置上的妥善安排,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本文以中国花鸟画作品为研究范本,重点总结出中国花鸟画作品中的构图与意象表达,以期为花鸟画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花鸟画;构图;意象表达
从花鸟画意象的传达意义上,构图本身能很好体现作者意象,如清代遗民画家八 大山人为了表达其悲凉身世和对清政府的不满,在花鸟画中八大山人把经过变异与 夸张的鱼、鸟、荷、松、石意象,通过作者异乎寻常地安排与组合,其构图具有险 怪特征,大开大合,黑白相映,纵横驰骋,常用简单的寥寥数笔和普通的一石、一 山、一鱼、一鸟单幅成画,突破时空界限,表现离奇感受,在传统中国画构图中, 讲究造险,最后要化险为夷。但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构图旨在造险,富有险怪空灵的 特征,如作品《松鹿图》,鹿在狭小的不能转动的空间不得舒展。画面上难以行动的 鹿不正是对画家自己在清朝政府统治下难以生存的写照?《菊石图》中几株菊花与 头重脚轻的巨石并列立在一起,从常理上是难以成立的,但是正因为这种出乎常理 的布局,使人看后对画中菊花的傲然挺拔更加敬佩。这也是画家独具匠心苦心经营 其构图意象的目的所在。在八大山人的《双鹰图》画面上,站在石头上的两只雄鹰, 犹如钢爪一般的树叉笼罩其头顶上方,这样的构图布局不得不使我们又一次超于象 外,联想到画家的人生境遇。
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花鸟画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构图形式,大致有以下 几种。花鸟画构图以折枝式构图和全景式构图、半景式构图为常见,折枝构图、全景式构图、半景式构图不仅是中国花鸟画最主要的构图方式,同时又分别代表花鸟 画家特有的观察方式。这里从折枝构图来分析意象传达。
“折枝”构图以截取为特点,截取法是花鸟画最常用的构图手法,在花草繁密的 变化中,截取其最美的一角或一段作为表现内容。画中所取物象经过画家的概括取 舍,即有丰富的结构组合变化,又与画外有着直接的联系。物象或由画外而入,或 由画内而出,内涵深广且法度谨严。花鸟画的构图大都是通过截取法予以实践的。 折枝是意象提炼的结果。在中国画发展史上从唐代花鸟画独立成科之时就有边鸾“折 枝”为代表。折枝花鸟画所画的花、鸟跟一般实物大小差不多,是爱花赏鸟愉悦本 性的提炼和强化。折枝构图特别能锤炼画家的美感,在千万朵中选取一枝,没有提 炼是很难表达的。“折枝”构图是中国花鸟画基本表现形式之一,画花卉不写全株, 只选择其中一枝或若干小枝入画,故名“折枝”。折枝法最早是画家用来写生的粉 本,由枝头折取一枝用来写生,后来发现这种写生稿也别有一番情趣,就逐渐演变 成花鸟画构图的一种特有的形式了。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滕昌祜的《牡丹图》, 从画面右边几枝牡丹倾身探出,四朵动态各异,粉色、白色、红色色泽不同的牡丹 花如同四个各有韵味的美少妇含蕊盛开,与左小方的一枝黄牡丹呈现呼应和顾盼之 势,整个构图饱满,传达出了牡丹花的富贵意象。
北宋米芾《画史》曾记载了六朝无名氏画的一幅《折枝梨花》,表明了花鸟画 “折枝”构图在六朝时已经出现,但现在已经无实物可以考证。在中国美术史上, 折枝花鸟的形式在中唐至晚唐之际,边鸾开始画折枝构图,五代时,折枝画法已较 为普遍,及至宋代,已成为花鸟画家最常见的构图形式。朱景玄评: “近代折枝花 居其第一。”《宣和画谱》评边鸾“作折枝花,亦曲尽其妙”、赵昌“作折枝极有 生意”、滕昌祜“为折枝花果,谓之丹青”。宋御府收藏的名迹中,有边鸾《折枝 李实图》、《写生折枝花图一》,李公麟《写生折枝花》、黄筌《折枝花图》、黄 居宝《折枝芙蓉图》、黄居窠《折枝花图》、滕昌祜《写生折枝花图》、徐熙《装 堂折枝花图》、徐崇嗣《繁杏折枝图》、徐崇矩《折枝桃花图》、赵昌《写生折枝 花图》、易元吉《折枝花图》等63幅。这些翔实的史料证明,五代以后,折枝画已 普遍流行。可见古代花鸟画家很得意于这种构图形式。
清代王蓍、王概、王臬撰《芥子园画传》说作折枝: “落笔时如布棋法,俱以 得势为先。有一种生动气象,方不死板。"折枝的得势或从空安放,或正或倒,或 横置,须各审势得宜。枝下笔锋带攀折之状,不可平截。若作果实,更宜取势下坠, 方得其势也。所谓从空安放,即是四周不靠边之意。折枝画法,虽只有一枝,但仍 要得势,气脉要贯穿。折枝法与中国花鸟画家的欣赏习惯相一致的。花鸟画中的花 和鸟与自然界中的花鸟大小差不多,折枝花鸟是画家传达对自然界的热爱,同时这 种形式对画家也是一种考验,在折枝花鸟画中,要求画家在有限空间里有代表性地 集成意象。李方膺《梅花》:“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画家们取“意”之“象”的结果。
折枝构图作为花鸟画中常见的构图形式,为历代画家创造意象时所常用。台北 故宫博物院藏的宋代文同的《墨竹图页》,画面是常见的墨竹,用笔疏朗,从右下 方出一墨竹,这一折枝竹从其右和左上下错开各出一枝给画面一种平衡感。这枝竹 自右下直指到左上方,感觉这种气势就要划出左上方纸面,竹竿大于直角折向右方, 基本与上纸边平行。这种构图在中国画中可以说没有人用过,也不会有人敢尝试。作者大胆的构图,有着独特的意趣,使很常见的竹题材和折枝构图有不寻常的意义。 文同欣赏竹,其诗句: “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是文同对竹的赞赏,同时也是 他的人生追求。在他的折枝《墨竹图》中作者别具匠心的构图传达出“宁折不弯” 的文人气节之意趣。从意象传达的角度,不失为一件好的艺术品。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一生清贫不得志,晚年患有眼疾使双目俱损,与梅 花“相对成良晤,同清亦可怜"。一生爱梅,其画梅独专爱“寒梅”,在其此类作 品中,都用折枝式构图,选用“疏枝简花”来传达其“寒梅”意象,构图或凌空倒 垂,或横空斜插,势若游龙,于奇崛枝式中見其铮然有骨的真性情。在其《墨梅图》 画面左下方一枝梅作为主线如虬龙出游,另一枝则从旁边斜出,起到了陪衬和破解 的作用。虽然画面梅枝不过一两根,花不过六七朵,但已然把梅之“冷香”的寒意 传达出来了。
在花鸟画中,“折枝构图还可以在一幅作品中平面式地罗列,比如杨补之《四 梅图》、南宋佚名《百花图》、陈淳《折枝花卉图卷》等构图布局成平面性,每个 单独的折枝都能单独成幅,又具有整体的联系。花鸟画“折枝”构图,正是古典花 鸟画艺术的理论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艺术实现。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画家在创造意 象时的观察方式和提炼能力。
参考文献:
[1]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2]孙美兰主编.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袁峰(1993-),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