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徒稿树法之树分四岐浅析

2017-09-10 08:17刘鑫霞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刘鑫霞

【摘要】:根据前人经验,学习山水画必从树法学起,尽管各家树法运用了不同的笔墨技巧,但可以从历代课徒稿里总结出一个共同的树理--“树分四岐”。“树分四岐”该画理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原因,并且这一成因对于我们学习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课徒稿;树法;树分四岐

一、“树分四岐”的含义

“树分四岐”出自清代画家王概增编的《芥子园画谱》,“四岐者即画家所谓石分三面,树分四枝也,然不曰面而曰岐者,以见此法参伍变幻真若路之分岐”。“树分四岐”如石法里的“石分三面”,是绘画技巧达到成熟的阶段,进而提炼、总结而成的画理。“四岐”即枝与枝前后左右的关系,是中枝与中枝,小枝与小枝,中枝与小枝之间的组织关系,枝与枝通过前后左右之间的叠压,形成穿插有致,碰让呼应得宜,疏密相间得当的关系,达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确保这样组构出来的树枝既符合自然审美规律的同时又符合人的视觉审美。

二、“树分四岐”形成的原因

“树分四岐”是穷极了自然的生长规律并按照独特的取舍方式,按照前人观念里的画理原则,将自然之物进行安排重组。

1、穷尽自然之理

“树分四岐”这一画理形成的基础是穷尽自然中林木生长之理。五代山水画画家在《笔法记》中谈到“即好写云林山水,需明物象之源”。明白“物象之源”,需探求属于其本身的生长之理,达到这个“源”最根本的方法只能是“精于勤”,蒙养胸中万里丘壑。

自然界中的林木大部分是枝叶繁茂,林木的枝干被树叶所遮掩住。我们可以细细想来,一棵丰茂树木其枝叶必定是依附于其内在的枝干生长,不可能脱离枝干这个母体而存在,正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枝叶在此扮演的角色是外在的装饰物,增添画面生机,进一步观察其枝干的生长形态,穷其生性和姿态,不被其丰茂的枝叶和其它杂草藤条所迷惑,这样既了解了有叶之树也明白了枯树的形态,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在穷尽自然之理这一方面,前人下过很大的功夫,在画论中无数画家都记载了自己观察自然的精微程度,林木无论是在不同季节还是不同的生存环境里,都会有前人的细心观察。古人穷尽自然之理的认真态度和坚持不懈的观察方式为“树分四岐”这一画理的出现打下了扎实的自然基础。

2、独特的观察方式

“树分四岐”的树枝组构是围绕主观逻辑使形成一个整体,超越时空和地域,排除表面的干扰因素,不受物理关系的制衡,获取事物的永恒,剔除鲜艳丰富的色彩和错综复杂的光影杂质,追寻自然最为赏心悦目的一面,探究枝干最为本质的组构原理,找寻枝干的疏密和节奏点。正如清代李方膺《梅花》写到的那样“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悦目两三枝”。

自然界中的枝干必定是被多种因素所干扰,需要主观排除外在的干扰因素,利用属于自己的文化习惯来取舍表达。“步步移”“面面看”、“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枝干的取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表达一棵眼前之树时,眼前之树的枝干出枝在某种观察角度来看不符合画面的审美,但我们可以“步步移”“面面看”换一角度进行观察取舍,会发现另一角度的出枝符合整幅畫面的安排,符合画理的审美要求。同时,确定好了描绘某一角度的出枝,该角度的出枝必定也有许多影响画面的杂枝,我们就必须主观进行取舍,截取适合画面的枝干,舍去干扰画面组织的杂枝,对所表现的枝干进行概括化,画家在这种独特的观察取舍方式下,练就了一双“慧眼”,往往能在一棵普通的树上找出适宜的角度,在画面上表达出最适合画面的理中之树。加以总结,初具“树分四岐”这一画理。

和西方风景绘画相比较,这种取舍方式和西方传统取舍大相径庭,形成鲜明对比。西方绘画更加注重严密的逻辑思维,运用写实的手法,利用光影表现三维空间,树的画法也是如此。而中国却是观察枝干本生的组构规律,通过枝与枝之间的前后穿插、碰让关系来体现其空间,舍弃了光影的干扰。比如巴比松画派画家卢梭的《橡树林》,写实的描绘,鲜艳逼真的色彩。同样是描绘自然中的林木,中国绘画如龚贤的山水画树法课徒稿就与西方油画《橡树林》有很大的差别。

3、独特的社会背景和人文审美取向

树作为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身心、灵魂的寄托之物。树是大自然的造化之物,本无法则可言,但树木是以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存在着,是视觉可以感官到的事物。中国山水画里所表现的树,是主观体验形成的树,被赋予了独特的人文内涵,正如孔子所说的山水之乐、宗炳的卧游之乐。

我们可以想象,在古代政权高度集中的时代,文人士大夫生活在政治官场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需要摆脱世俗的不自在。山水里有流水之音、云气吞吐,林木之趣,心灵在其间自由舒展。文人士大夫被这悠闲的山水所感染,借助一定的绘画工具来进行表达,感之于物,绘之以物。在山水画中占有重要成分的林木也会在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成为描绘对象,林木必然被赋予画家情思,成为精神的延伸和外化,成为释放压力的传递物。

林木被文人寄托了独特情感,这种情感与其人文内涵相联系,对“树分四岐”这一画理的形成以重大影响。《芥子园画谱》树法中谈到“务审阴阳向背左右顾盼,当争当让”。争让体现的正是中和的文化思想,体现了中国人约定俗成的文化观和处世观。争让关系如两位迎面而上田埂之人,只有互相理让两人才能顺利通过狭窄的田埂。枝与枝之间的组构碰让关系也就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人类“礼”与“理”的传达和体现之物。

三、“树分四岐”形成的原因对于学习者学习的意义

现代中国传统的师徒授课教育模式已被改变,传统美术的教育方式也被改变,大部分美术学习者都是从西方的素描和色彩开始入门,这必然会使初学者带上西方绘画注重逻辑思维的观察方式。中国传统的绘画观察方式注重主观因素,而西方强调的是客观因素的作用。了解“树分四岐”这一画理的形成原因不仅可以促进我们的画理学习,而且能使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察方式。舍弃外在的干扰因素,探索事物最本质的规律和内在特征,有自己独特的取舍观,不局限于某一视角,坚持正确的观察方式,为以后進行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指导老师:郑维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