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花鸟画中荒寒之境的艺术特色

2017-09-10 08:17张德意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花鸟画

张德意

【摘要】:在道禅哲学的和文人水墨审美趣味的影响下,荒寒之境为中国画所推崇。荒寒之境早期在山水画里流行而后又逐渐影响到花鸟翎毛诸画科,花鸟画以其丰富的题材和自由灵活的表现力为文人画家所好,花鸟画所体现的寒意呈现出于水墨山水画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花鸟画;荒寒之意;艺术特色

明代的傅山说:“何奉富贵容,得入冷寒笔”,“富贵容”即工笔重彩,“冷寒笔”文人水墨,傅山把水墨作为自己的艺术偏好,而不屑去画“富贵容”的重彩,这代表了文人画家普遍的审美追求。翻开历代名画录文人水墨占有极重要的分量。在枯木竹石,烟云缭绕,寒泉流瀑背后总有一股幽静闲远的寒意,引人深思,沁人心脾,文人画家对荒寒感为乐此不疲,孜孜以求,荒寒之境被视为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之一。朱亮志先生在《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一文中对山水画中荒寒之境、荒寒之境与道禅哲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本文试图从花鸟画中的荒寒之境以及构成荒寒特点来进行分析。

一、荒寒之境在花鸟画中的体现

唐代开创了水墨之体的画风,水墨山水画的兴起使得荒寒感为中国画家所重,被誉为“南宗之祖”的王维就是一位喜寒画寒的先驱,荆浩称王维的画“笔墨婉丽,气韵高清”,被传为王维的《雪溪图》白雪皑皑,寒气逼人。五代时期,水墨山水画的兴盛,荒寒感成为画家普遍的审美追求,荆关董巨已将荒寒融于艺术哲学、艺术观念中,成为画家自觉的审美追求了。徐熙取法早已成熟的水墨山水画的技法之长,以“落墨纵横”的笔墨技法写天然野逸之景。徐熙是江南的布衣,志向高洁,性格放荡不羁,崇尚高雅的审美趣味。他不爱表现珍禽异兽,喜欢画野草、江花野虫。徐熙的《雪竹图》描写雪后的枯木竹石,秀石上白雪皚皑,左侧的枯树落叶未尽,早已被风雪所侵蚀,千疮百孔,数干粗竹子挺拔苍劲,竹枝劲瘦,竹叶上还有丝丝残雪,时空仿佛在这一刻都被凝冻住静止了,寒气逼人。北宋的徐熙继承了徐熙的绘画风格,他注重写生,以悠远荒寒的水墨山水画法画背景,追求简淡冷峻的荒寒意境,他的《双喜图》又名《禽兔图》一变宋人院体浓艳细密的画风,描绘出秋风萧瑟,枯木槎枒。两只寒鸟飞来,一只刚刚落在枯枝上,树下一野兔,回首注目观看,坡草迎风浮动,寒鸟朝着野兔鸣,叫正符合“鸟鸣山更幽”,更添萧索清寒。北宋兴起的文人墨竹画,以竹显苍茫寒冷之意,郭若虚评价文同的竹子“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显示出清秀阴冷之意。元代王冕喜画墨梅、雪梅,也已清寒闻名,他的《墨梅图》一丛梅花倒挂生长,枝干伸展交错,四面出枝,枝头花朵繁茂,用笔洒脱,简洁流畅,没有一点妩媚的姿态,反而显得清贞孤洁,他的题画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充分说明了他崇尚孤寒的审美趣味。元人的绘画艺术笔墨简练,意境悠远,可以以一个“冷”字来概括。明清的花鸟画继承和发扬了宋元绘画的审美,文人画家多喜表现荒寒,明代的吴们四家流传存世的花鸟画多喜欢画梅兰竹菊,表现不同的荒寒之意,徐渭的大写意,笔墨酣畅淋漓,尽显野逸荒寒,《四时花卉图》以墨笔写四时的花卉松竹,风格劲健洒脱,豪放宕逸。明末清初的石涛、八大画风冷逸,禅韵十足。

文人画家热衷于创造荒寒之境,不仅爱表现寒冬雪景,萧瑟秋风,同时也将花鸟鱼虫笼罩上一层寒意,使阴冷成为花鸟画的典型气氛。中国画家借助自然之“寒冬”表现不同的意蕴,抒发自己的胸中臆气,花鸟画的荒寒感显现出来的特点或冷寒,或清寒,或荒寒,或野寒。

二、荒寒之画的艺术特点

荒寒之境的营造在花鸟画呈现出某些规律性的特点,在章法,笔墨,造型,题材上都有一定的共性。

章法,被称为全篇之统要,章法又被称为经营位置,沈宗蹇在《芥舟学画编》卷四:“盖局法第一当论疏密”,文人花鸟画特别注重疏密的对比,落墨不多,大面积的留白,实景现而虚景远,往往以少胜多。画面的空灵就显得境界悠远深邃。宋人梁楷的画构图简洁,意境幽深,如《秋柳寒鸦图》,一枝垂柳,两只飞鸟,以淡墨晕染出一轮孤月,大面积的空白,使景色无限的放大,引人愁绪,空旷中尽显荒寒。再如法常和尚的三立轴之一的《叭叭鸟图》一只低头梳羽的八哥站在松树的树干上,左上方一枝松枝倒挂,画面简单空旷,独鸟在瑟瑟的寒风中独立,不禁让人有悲秋之感。空灵但并不空洞,凡无墨处皆为妙境,或是远方,或是远山远水,或是水天交界,把人的思绪引向画外,使人有宁静沉思之意。

笔墨是构成中国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墨与水的交融,变化出无限生机,水墨在宣纸上的自然氤氲,在心理上就给人一种阴寒之感,孙过庭书谱说“带燥方润,将浓随枯”这种处于变化统一中的笔墨,笔笔生发,笔笔求变化,和谐统一。近代海上画派以金石书法入画,用笔似断还连,飞白中透漏着古意,苍茫古朴尽显荒寒。

中国画的“形”与西画的“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求物象的光影立体感,而追求物象的趣味性。齐白石讲:“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元人龚开的《俊骨图》,瘦骨嶙峋的一匹马,低着头似乎在吃东西,鬃毛飘动,有秋风萧瑟,不胜寒冷之感。徐渭的《墨葡萄》,造型概括抽象,几片浓淡相间的墨块,堆叠在一起,枯叶似乎在萧瑟的风中飘动,正如画中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八大山人的笔墨精简至极,他笔下的鸟兽鱼虫“白眼朝天”,以冷眼看世界,被称为“墨点不多泪点多”,笔墨酣畅淋漓,意境孤傲冷峻。

梅兰竹菊松是历代画家乐此不疲,百画不厌的题材。梅兰竹菊松共同的特点以表现严寒高洁之意,比如在墨竹的创作中以竹显寒冷之意, 吴镇的墨竹崇尚冷寒高洁,以表现文人韵味,他的题画竹诗:

“亭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以梅花为题材的作品中,多以墨梅、雪梅居多,意在表现梅花的幽香冷峻,宋代卢梅坡的《雪梅·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把梅和雪放在一起比较,意在突出梅花的清气冷韵。在菊花的作品中也不忘求冷追寒,以“傲霜枝”称呼菊花。墨竹,幽兰,冷菊,寒梅,雪松,洗尽铅华,独存冰雪风霜,不以浓墨重彩去变现,而已墨分五色,以冷去表现,中国画家对冷有独特的偏好。

荒寒感是中国画家普遍追寻的美学理想,荒寒境界被视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之一。画家通过对枯木竹石,寒天雪地的表现,来寄托自己内心的孤独,寻找精神的慰藉,以期安顿自己不为世俗所系的灵魂,一片荒寒之后我们看到的不是消极、悲观,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感悟,对现实遭遇的超脱。“孤舟蓑笠翁,獨钓寒江雪”就是要在寒冷中展现自我,“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指导老师:李广南教授)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2] 周积寅编著.中国画论辑要[M].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3] 傅京生著.中国花鸟画学[M].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5

[4] 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M]. 上海: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5]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5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花鸟画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工笔花鸟画
简析宋代花鸟画对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影响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