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杨银菲 冯一颖
【摘要】:《纯真年代》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以老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围绕几个主要家庭之间发生的故事。故事以三个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反映当时的社会特点。而其中的主人公都反映出内心极大的矛盾冲突,那便是他们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挣扎的表现。本文主要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从自身与环境两方面分析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纯真年代》;人格理论;社会传统
前言
弗洛伊德曾详细地论述过“人格心理结构”:其中“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心理结构,它无视逻辑、理性和社会习惯风俗,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对欲望、本能和性欲进行克制,以迂回的途径升华原始冲动,遵循“现实原则”;而“超我”追求理想化和典范化。正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了人格心理图景,也正因为它们共同存在,人们才有了内心冲突。在《纯真年代》中,由于当时老纽约的传统与人们守旧的观念,人们大多生活在压抑之中,而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结构可以很好地解释主人公们的心理变化,其中因社会环境使他们内心产生的“超我”,便是造成悲剧的原因。
一、小说中的爱情悲剧
纽兰·阿切尔出生在老纽约正宗的上流家庭,与其他绅士不同的是,他喜欢读书与思考,热爱艺术与自由,他早已反感那一板一眼的生活,而埃伦·奥兰斯卡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内心中渴望的自己——一个坚持自由、独立、平等的人,于是已与梅·韦兰有婚约的他再一次坠入爱河。
梅·韦兰是小说中“完美女性”的代表,一直严格遵照社会的传统风俗,极力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被认为是与纽兰结合最合适的人选;相反的,埃伦·奥兰斯卡是一个远嫁国外,又因婚姻不幸重回故乡的“放荡”女人。她一直饱受争议,但她崇尚自由与独立的观念,以及表现自我的做法让纽兰产生了共鸣,于是两人惺惺相惜,走到了一起。
但这样的爱情不被社会认同,于是在所有人的共同阻挠下,他们的爱情被永久封存了。
二、用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他们自身的原因
在“本我”的控制下,主人公们的行为往往是荒唐而不理智的,但那恰恰也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但在“超我”的影响下,主人公们又极其压抑,并做出与自己内心想法截然不同的决定。
(一)纽兰·阿切尔的怯懦
在纽兰与埃伦的爱情消失之前,纽兰曾有过三次抗争,那正是他“本我”占上风时的表现。然而总在关键时候受到内心“超我”的约束,改变了方向。
纽兰的每一次抗争都受到了他内心“本我”的指引,但“超我”却告诉他,那是不理性、不道德、不合乎传统习俗的,内心的责任感与社会传统对他的约束加固了“超我”,怯懦的他最终屈服,也正是“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使他一次次地下定决心,又一次次地改变主意。因此纽兰的怯懦是造成他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二)梅·韦兰的心机
在小说中,梅看似如“狄安娜女神”般完美,但在纽兰和埃伦的事情上,却表现出了她心机的一面。她早已知晓纽兰与埃伦之间的暧昧关系,当纽兰下定决心要与埃伦在一起时,她便设局,将自己怀孕的消息提前告诉埃伦,让埃伦羞愧自责,又举办欢送会,“体面地”将埃伦永远地赶出了纽约。
纽约的传统习俗和家庭环境造就了梅的性格脾气,让她时刻注意自己的穿着与言行,并提醒着自己不能做出“不体面”的行为。而对于纽兰与埃伦的事情上,她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內心“超我”的指引,她决不允许这样不体面的丑闻发生在自己的家庭中,这相比于她对纽兰的爱更加重要,因此,梅的心机也是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三)埃伦·奥兰斯卡的成熟
埃伦是小说中最真实的人,她思想成熟,很少失去理性,也正因为如此,当她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的处境,便下定了决心。
小说中埃伦一直表现着真实的自己,会哭会笑,真诚敢爱。然而社会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单纯,人人都虚情假意地与她交往,她也终于明白离婚在纽约是不被允许的。因此即使她坚决不再接受丈夫,即使她深深爱着纽兰,然而在纽约特殊的环境下形成的“超我”指引着她去思考更多,当她得知梅怀孕的消息后,她便用理智劝服自己离开,这是她成熟的表现,也是“超我”对她的控制,同时也是他们爱情悲剧的又一个原因。
三、造成爱情悲剧的环境因素
埃伦与纽兰的悲剧看似是梅的阻挠,实则是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影响。在那个社会里,人们一方面“害怕丑闻甚于害怕疾病”,一方面又直勾勾地盯着那些违背传统的人。正因为被沉重而严苛的道德规范压迫着,人们心中才会产生如此强大的“超我”,而“本我”与“超我”不断抗争,矛盾与冲突也不断上升,最终产生悲剧。
(一)上流社会私人空间的透明化
在那个上流社会中,人们似乎没有隐私可言,所有人的私事都会成为别人的谈资,而“不体面”的事,更会被人们不知疲倦地长久谈论,人们甚至将知道得越多越详细的人称之为“权威”。对于纽兰与埃伦的事情,人们早已形成了一个整体,他们共同排斥着两人的爱情。也正因为这样的透明化,让人们时刻保持着自己的形象,于是变得追求体面,无形之中增强了“超我”,因此人们尽心竭力地拆散着纽兰与埃伦。
(二)上流社会男性权利的夸大化
从小说中便可以看出,当时依旧是个男权社会,男性的权利远远高于女性,在埃伦与奥兰斯卡伯爵的婚姻之中,人们对埃伦所受的伤害不屑一顾,反而一直对伯爵的秘书帮助埃伦逃离苦难这件事耿耿于怀,并且认定埃伦是个放荡的女人。他们认为埃伦提出离婚的做法,会使整个家族蒙羞,于是全家人都反对离婚,这便夸大了男权而弱化了女权。但这种观点已被人们完全接受,无形之中给埃伦增加了负罪感,于是“超我”显现出来,影响到埃伦最后的离开。
(三)上流社会陈旧思想的顽固化
纽兰与埃伦的爱情中最大的阻碍是人们顽固封闭的思想,尤其是在结婚和离婚的问题上。他们认为只有像梅这样才是好女人,而轻率地与人相爱的女人必然是放荡不知羞耻的。在那个社会里,他们的立法虽然支持离婚,但他们的社会风俗却决不允许,因此离不了婚的纽兰与埃伦必然没有在一起的可能。正因如此,他们觉得这样的爱情是不道德的,此时的“超我”异常明显,分开的结局也就此注定。
四、结语
在《纯真年代》这部小说中,埃伦、纽兰与梅的爱情让人惋惜,但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之下,结局却又合乎情理。通过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主人公自身的原因与社会环境的原因,便可以看出这样的悲剧结尾并非没有道理,社会环境的特点影响到人们心理上的“超我”,而人们内心的“超我”远勝于“本我”便是埃伦与纽兰最终不能在一起的最大原因。
作者简介:王 璐(1996—),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分院汉语言专业本科生;
杨银菲(1995—),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分院汉语言专业本科生;
冯一颖(1995—),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分院汉语言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