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飞 张壮壮
董存瑞精神定格了他舍身炸碉堡的瞬间,凝结了人民军队坚毅的战斗意志。1948年董存瑞牺牲后,原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命名其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从此之后,一代代官兵披坚执锐,雄风不减
“当兵不得个‘存瑞奖牌’,我不甘心!”
4月下旬,长白山下的海兰江畔。深夜,营区万籁俱寂,第78集团军某旅驻地,董存瑞烈士生前所在连的学习室依然灯火通明,入伍5年的二班班长王鹏正沉浸在火箭炮计算的专业学习中。
“早点回去睡觉吧。”此时,查岗查鋪的指导员徐源池推门进来,拍了一下王鹏的肩膀。
“指导员,您让我多看会儿吧,还有个把月就要比武,我再冲冲刺。”王鹏动情地说 :“今年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参加比武,万一选取不上中士就要退伍了,当兵不得个‘存瑞奖牌’,我不甘心!”
王鹏梦寐以求的“存瑞奖牌”,是14年前该部为纪念英雄董存瑞所设计的奖牌,正面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形象,背面刻着“舍身为国、奉献为民”8个字。
69年前,在解放河北隆化县城的战斗中,年仅19岁的董存瑞用血肉之躯为部队开辟了一条前进通道 ;如今,董存瑞精神薪火相传,闪耀在一枚枚“存瑞奖牌”上,凝结在一代代官兵内心中。
英雄奖牌,是英雄部队赓续血脉、培育战斗精神的缩影。从2003年起,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每年都要开展“争夺‘存瑞奖牌’,争当英雄传人”军事大比武,激励官兵建功沙场。英雄奖牌,承载着英雄部队官兵的荣誉追求,见证着一名军人的血性担当。一代代官兵用血汗拼搏印证着“我是英雄的传人”。
这个旅有个传统,每年5月25日英雄祭日这天,都会举行军事专业大比武,以此纪念老班长董存瑞。从2003年起,旅党委决定,给比武获得名次的训练尖子颁发“存瑞奖牌”。“存瑞奖牌”获得者,必须是训练场上顶呱呱的精武标兵,获奖情况将被记录在档案里,写进旅史馆荣誉册上。对英雄生前所在部队官兵来说,获得一枚“存瑞奖牌”,比任何奖励都有意义。
王鹏入伍5年,获得过优秀士兵、优秀士官,又立过三等功。可他最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存瑞奖牌”。今年“存瑞杯”比武,王鹏取得了第三名,又一次与“存瑞奖牌”失之交臂。比武过后,他流着泪说 :“没有在英雄部队工作过的人、没有走进过英雄世界的人,根本不能了解我的这份‘不甘心’。”
一个旧水杯,一支接力棒
“爸爸舍不得丢掉的不是水杯,而是英雄精神。”徐源池心里有个埋藏多年的困惑,直到他走上董存瑞生前所在连队指导员岗位后,才终于找到答案。
8年前,徐源池还在上军校。曾经在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工作过的父亲徐学泉,去学校探望徐源池,他看到父亲使用的水杯外壳已经锈迹斑斑,心想自己拿津贴了,应该买个好点的钢化玻璃杯送给父亲表表心意。他没跟父亲打招呼,买回新水杯后就随手就把旧杯子扔了。
“这个水杯是我当教导员参加教学比武得的奖品,可不能扔。新杯子再好,也没我的老杯子珍贵!”父亲发现后,又把旧水杯捡了回来。
自从天天唱起《当兵要像董存瑞》的连歌,徐源池理解了父亲,开始对刻在董存瑞纪念馆
门前“一朝走进英雄团队,一生就是英雄传人”的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
徐源池发现,在陈列柜台里,战斗英雄郅顺义、杨世南早年捐赠的几件纪念物品,和父亲的水杯有个相同点 :上面印着“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
一次,他和父亲再次谈起董存瑞精神。父亲手抚着那个旧水杯说 :“老英雄珍藏的不是物品,而是历史记忆 ;爸爸舍不得丢掉的不是水杯,而是英雄精神。”父亲告诉他,部队自成立以来,南征北战,番号几经改变、单位多次转隶,但传承英雄血脉的“接力棒”从来没掉过。
不同的传承,同样的精彩
一枚奖牌,是一支英雄部队历史的缩写,承载着官兵追逐成长的梦想。“每个当过兵的人都会视英雄荣誉如生命,地方同样也重视。”首次荣获“存瑞奖牌”的士官班长贾晓旺回忆说,他把
旅长给他颁奖的合影邮回家,村党支部书记看到后对他爸说,贾晓旺什么时候退伍,就什么时候进村班子。
这是何等的荣誉啊!每年老兵退伍期间,驻地很多出租车司机都会倡议全市的哥为“最可爱的人”送行,军民洒泪道别的场面感人至深。当地媒体称,董存瑞精神让军民之间血脉相连、鱼水情深。
英雄奖牌承载着英雄部队官兵的荣誉追求。连续两年打破集团军指挥军官军事训练纪录的连长洪德祥,始终记得老班长说过的话 :“打赢要有真本领,训练场上拿不到名次,就不能算有真本领。”以此为目标,洪德祥连续获得两次“存瑞奖牌”。
顽强的战斗作风铸就钢铁的部队,崇敬英雄的部队锻造优秀的军人,关键时候,英雄传人不惜掉皮掉肉。洪德祥的左胳膊肘处有一块“光荣”的伤疤。那年冬天,洪德祥参加旅组织的行进间应用射击训练考核,进行返点式卧倒射击时,由于用力过猛,左胳膊肘碰到地面一块石头上,直接造成胳膊小臂骨裂,鮮血渗透绒衣、棉衣后,混着地上的泥土在作训服外侧染成了黑黑一片。那一刻,洪德祥虽然疼痛难忍,却浑然不知自己左小臂靠近胳膊肘处已经骨裂,最终凭着过人的毅力完成了所有训练考核,勇拔头筹。过后,战友劝洪德祥 :“比武又不是打仗,这么拼命划得来吗?”洪德祥笑着说:“训练场就是战场,老班长敢举炸药包,我带着伤训练有啥?印在胳膊上的伤疤也是我多得的一枚‘存瑞奖牌’。”
旅荣誉室里,700多名荣获“存瑞奖牌”的官兵,在参加集团军以上比武中,先后夺得 15 个团体第一、50 多个单项第一,取得近200项技术、战法创新成果。
随着“脖子以下”改革深入推进,王根成的进退去留越来越现实。他曾在这个旅服役,但心里一直有个遗憾。这种遗憾不仅仅是他军旅人生的突然转折,更是心中埋藏已久的对“存瑞奖牌”的渴求未能如愿。
在这里,王根成沐浴着董存瑞精神的荣光成长为一名报道员,用笔尖向外界描绘了一个个英雄传人的精彩画卷。
2003年盛夏是他人生的一个“冬季”。一天傍晚,王根成正在办公室加班写稿子,领导突然打来电话,说他提干遇到了麻烦,集团军机关审查到他的班长命令不满1年,让党委重新补报一名人选。“好事多磨,明年再说。”两天后,当王根成坐上部队开赴科尔沁草原厉兵秣马的列车时,领导还在不断安慰他。
烈日升腾,热血涌动。站在草原上,王根成用相机镜头记录下官兵角逐首届“存瑞奖牌”的场面。看着大家胸前挂着金光闪闪的“存瑞奖牌”,王根成羡慕不已。
他一边忙着给战友拍合影,一边想 :没提上干,下步有可能退伍,自己何不找领导要枚“存瑞奖牌”留作纪念。“小王,你是个好兵,但不是训练尖子,‘存瑞奖牌’不是乱给的。即使是我,如果军事技能不过硬,也是没有资格佩戴的。”他找到政委道出想法,不承想却碰了钉子。
“‘存瑞奖牌’承载着英雄荣耀,是英雄传人的象征。”那几天,王根成反复品味政委的话,心里有种莫名的低落。后来,王根成成为一名干部,调离了摸爬滚打10年的英雄方阵。当他和一手培养他的领导道别时,再次提出想要枚“存瑞奖牌”,领导还是坚持说“存瑞奖牌”是训练场上的荣誉,训练场上的尖子才有权拥有。王根成的遗憾更加深沉。
二十几年军旅生涯过去了,回望百感交集的一路,王根成终于想明白,缺少一枚“存瑞奖牌”是遗憾又不是遗憾,因为英雄基因早已沉淀到自己的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