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要有能力区分哪些是谬误哪些是真理、哪些是搞笑哪些是违规,而这需要借助成体系、有特色的媒介教育。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这是今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主题。信息化时代,网络安全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而人的因素在网络安全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截至今年6月,中國网民数量已达7.51亿,其中青少年网民数量占据近三分之一。据由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编写的《2017年中国未成年人上网保护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显示,“后千禧一代”中的青少年(12岁~19岁)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2.7%,远高于全球和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而在青少年大范围“触网”的同时,《报告》中也列举了当前青少年上网存在的风险。其中,85.7%的受访者表示在上网时遇到过不良信息;五分之一的受访者每日上网时间超过了1.5小时这一青少年健康上网时间标准;仍有18.9%的受访者在线下与网友见面;另有27%的受访者表示,曾在网络私聊中收到过辱骂自己的信息。此外隐私暴露、过度消费等风险也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事关重大,因为青少年理解与判断能力较弱,而网络不是青少年的网络、亦非中国的网络,在全球互联网的裂变式传播中,若不能给青少年一副触网的“盔甲”,贸然投身其间,难免“头破血流”。通过网络素养教育来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已刻不容缓!
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的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而网络素养,不仅包括也不再局限于获取、分析辨别、评价和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还应包括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信息获取、利用、创造过程中对公德伦理、法律法规的遵守。它是网络传播时代公民自我管理、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要有能力区分哪些是谬误哪些是真理、哪些是搞笑哪些是违规,而这需要借助成体系、有特色的媒介教育。“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媒介教育是为青少年提供的一个庇护所,是对传统信息技术课的超越,在定位上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设置密码、打字上网、下载视频、安装软件等技能,而是将之作为一种跟听说读写一样的基本素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看到各种媒介的技术特征和传播特点,让青少年意识到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媒介信息背后的多元利益主体,不断反思个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时刻体察自己在媒介产业链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深入开展教学。
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局长章勋宏说:“网络素养教育不能坐而论道,网络素养最重要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网民网络素养是强化国家网络安全保障的必然要求,要把握广泛性,着力构建面向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不断扩展网络素养教育覆盖面;要把握前沿性,不断丰富网络素养教育内涵,引导网民有效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要把握系统性,政府、专家学者、互联网企业、网络社会组织及广大网民各负其责,不断强化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合力。
的确,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需要各方面的介入和参与才能给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并实施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首次提出将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中,这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在开展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工程方面,近年来,团中央建设了网络安全科普基地和网络安全体验式科普平台,推出多种媒介素材,创新开展了网络安全巡演活动,推动网络安全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目前覆盖了全国3万余所中小学,超过4000万次的学生。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确实如此,国家的未来在青少年,网络的未来也在青少年。青少年作为网络素养教育的主体,要积极地进行网络媒介知识的自我学习、媒介能力的自我培养和媒介品质的自我修养。在网络参与中完成对网络的认知、对信息的判断、对道德的提升。
他山之石
英国: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率先在部分地区小学中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必修课程,90年代开设了相关的媒体研究课程。目前几乎全英的中学都会开设媒介教育课程,并成为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考试科目。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覆盖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全过程,并逐步成为终生学习的重要内涵。
澳大利亚:已通过法律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常规教育,并开发出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教材。
日本:在亚洲,日本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较早的国家,早期日本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媒介素养教育,将其纳入视听教育课程,作为视听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新世纪以来,日本的大专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有关媒介素养的正式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