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琼
【摘 要】最早与戴爱莲老师“接触”,大概要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我还只是一个小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发生的一件事,是我到现在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直到现在仍然能够津津有味的回想起来的:那就是我们小学“舞蹈队”在新年里、在市工人体育馆里,面向全市各行各业表演了一个舞蹈—《荷花舞》。
【关键词】接触;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当时我们一群小学生穿着舞蹈老师向市歌舞团借的荷花舞裙子,头戴假发髻。因为裙子太长了,是老师们亲手把裙边缝短的,老师给我们描的眉、涂的胭脂、搽的口红、点的吉祥痣……并带领我们来到工人体育馆。那时我们这一群小学生的打扮在工人体育馆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好多叔叔阿姨见了我们都笑眯眯的说:“哇!像小仙女一样!”。当时我心里那个“美”呀,至今还能回味。
长大后我才知道,原来小时候学的《荷花舞》,那么好看、那么好跳(连小学一年级的小孩都能学会并喜爱的),是我们尊敬的戴爱莲老师编导的,顿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戴爱莲(1916-2006年),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1930年,她赴英国伦敦学习舞蹈,曾先后师从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鲁道夫·拉班等,后来又投奔现代舞大师玛丽·魏格曼。1939年回国,主要编创的舞蹈有《思乡曲》、《卖》、《拾穗女》等。解放后,戴爱莲出任第一任国家舞蹈团团长;第一任全国舞协主席;第一任北京舞蹈学校校长;第一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等。戴爱莲根据陕北民间舞蹈形式“荷花灯”创作的《荷花舞》深受群众欢迎,并在1953年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中获奖。1955年她创作的中国舞坛上第一个展现唐代敦煌艺术舞蹈珍品双人舞《飞天》在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奖等。①
为什么戴爱莲老师编的舞蹈,不管是小孩还是青年人、老年人都喜欢学、喜欢跳,而且社会上的各界、广大的劳动人们都喜欢看?这是因为戴爱莲老师编的舞蹈很“中国”!因为戴爱莲老师编的舞蹈很“中国”、很符合中国人的“身体构造”,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习惯,所以中国人不管是小孩还是年轻人,不管是小媳妇还是老太太都喜欢学习她的舞蹈。因为符合中国人身体构造的舞蹈中国人跳起来会很舒服,符合中国人身体构造的舞蹈中国人学跳起来不会觉的别扭、不会觉得难受、学跳起来非常容易、学跳起来会非常好看。并且作为欣赏者-中国人,观看起来会得到美的享受、会得到共鸣。
而作为外国人会不会同样欣赏它?我不是外国人不会知道他们的体会。但我想:只要是美的事物,人类一定会产生“共振”和“共鸣”的。况且很多人不是提倡:“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吗?且戴爱莲编的《荷花舞》在1953年世界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中获奖,由此也可见一斑。
戴爱莲老师编的舞蹈不光是美和好看,她编的舞蹈中还包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的自强自立,积极努力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种对美好的褒扬、对丑陋的鞭笞的精神。她编的舞蹈在当时中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的。
她编创的舞蹈有:1937年的《警醒》《前进》,1941年的《游击队之歌》《卖》《空袭》《东江》《思乡曲》《瑶人之鼓》《哭泣的垂柳》。这些作品是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在当时这些舞蹈激励着人们保家卫国,奋勇抵抗着日本侵略者。《老背少》《朱大嫂送鸡蛋》《春游》《甘孜鼓舞》《倮倮情歌》《苗家月》《青春舞曲》《马车夫之歌》是她1945年创编的,这些舞蹈在解放战争时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滋润着人们心田、激起人们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1953年和1955年她创作了《荷花舞》和《飞天》在世界青年联欢会参赛并获奖,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建国初期,国家正处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欣欣向荣”的时期。人们大多数都对新中国的发展抱有期盼的心里。但当时的新中国刚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走过来,战争留下的创伤是“满目沧夷”,广大的人们群众急需心灵的抚慰与精神的鼓励。而此时戴爱莲老师编创的舞蹈就像一缕春风,一片阳光,抚慰着人们的心灵,给人民带来希望,给人们带来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们带来对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希翼和激情。
我最早知道吴晓邦老师是在大学毕业工作后,在《舞蹈》杂志上阅读了关于吴晓邦老师的介绍和文章。当时只知道他在舞蹈界是一个顶了不起的人。但是他有多了不起,对此我还是盲然不知,毕竟我是一个晚辈,比吴晓邦老师小那么几十岁,而且我们生活的时代和吴晓邦老师生活的时代大不相同。长大后才了解到吴晓邦是中国舞蹈家,是20世纪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播火人。青年時代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32年,他在上海创办晓邦舞蹈学校,1935年又创办了晓邦舞蹈研究所,开始了新舞蹈艺术的创作、教学活动。1935年9月在上海举行了首次个人舞蹈发表会,其代表作有:《傀儡》,以模拟的手法塑造一个摇尾乞怜的走狗形象,揭露和讽刺了伪满州国皇帝的卖国嘴脸;根据F.F.肖邦乐曲创作的《送葬》,象征着中国旧制度的行将灭亡;《浦江之夜》表现了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青年在苦难中的挣扎。这一时期的作品,从现实生活出发,在题材、体裁及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各种实验。吴晓邦以探索人生真谛的艺术理想,开始了他的舞蹈创作生涯。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吴晓邦离开上海,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行列中。此时的作品,在内容、形式上,都随着现实生活而发生了变化。舞蹈《义勇军进行曲》和《游击队歌》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这两个舞蹈情感质朴、炽烈,作者以舞蹈形象抒发了同名歌曲反映出来的抗战激情,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1938~1945年,吴晓邦在广东、上海、桂林、重庆等地开展新舞蹈活动。这一时期他创作的《丑表功》,分"献媚"、"取宠"、"得意忘形"、"败落"4个段落,舞蹈采用戏谑式的乐曲和面具,尖锐地揭露和鞭挞了汉奸卖国贼的行径。《思凡》表现了一个青年和尚在理性与欲念的矛盾冲突中的痛苦,舞蹈自然流畅,着重于人物内心的描写,富于哲理性。《饥火》通过感情色彩的变幻和动作线条的流动,蕴含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主题。1938年后他还创作了舞剧《罂粟花》、《虎爷》、《宝塔牌坊》。《罂粟花》和《虎爷》反映了作者对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愿望。《宝塔牌坊》是用舞蹈艺术形象,揭露了封建制度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摧残;批判了"忠孝节义"的虚伪性。1945年6月,,创作演出了《进军舞》。这个舞蹈,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英雄气概,在原有战士舞蹈的基础上提高了一步,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951年吴晓邦主持了中央戏剧学院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的教学,为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培养了骨干力量。1954年任中国舞蹈研究会主席,领导中国舞蹈史的研究工作,对儒家和道教舞蹈作了考察和研究。 1957年建立了"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这是对他的理论体系实验的继续。他从古代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里,探索以乐寄情的心理规律和表现手段,赋予舞蹈以新的想象和构思,创作了《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渔夫乐》、《十面埋伏》、《梅花操》等作品。1979年,吴晓邦被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为促进全国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和学术理论的活跃,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在北京、江西、四川、辽宁、浙江、福建、内蒙古自治区和香港等地举办舞蹈讲习会,就舞蹈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舞蹈史等方面的问题举行专题讲座,并组织领导学生们进行创作实习。1982~1983年底,他还为北京舞蹈学院教育系、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舞蹈科教授舞蹈理论课。吴晓邦以早期现代舞的自然法则为基础,结合中国民间舞蹈的特点,创立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他采用了"阅读、思考、习作"的教学方法,启迪舞蹈工作者的想象与创作才能。吴晓邦培养了大批的舞蹈人才,是中国有影响的舞蹈教育家。②endprint
吳晓邦老师编的舞蹈《丑表功》、《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思凡》、《饥火》我是看过的,对这些舞蹈我至今还有印象。特别是《饥火》这舞蹈,是在我上初中时期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时,我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懵懵懂懂的少女。这舞蹈当时是那样的深深的震撼着我。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旧社会广大劳苦大众生活的困顿。
我们小学时学的唐代的诗词《悯农》曾深深的震撼并教导我们:要珍惜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饥火》这个舞蹈也起到了同样的效果。正是这样的宣传和教导,让我们从小就懂得了要爱惜粮食,要尊重我们农民朋友的劳动成果。这是自己道德品质的“修行”。暗想也是为自己“积德”吧。
这些舞蹈就像一副副褒贬时弊的“针剂”、一剂剂“良药”揭示并遣责了社会的丑陋,褒扬了社会的正义。揭露了的旧社会贫富悬殊、“朱门酒肉臭,路由冻死骨”的社会丑陋现象,褒扬了爱国主义情怀。
现在想想为什么吴晓邦老师编的舞蹈我们大家都印象深刻。在我那么懵懂的、很多事情都记不住的年纪,还能深深的记住吴晓邦老师编的舞蹈?我几十年看过的舞蹈、电影、电视也不少。为什么我看过的那么多的舞蹈、电影、电视记不住几个,吴晓邦老师编的几个舞蹈都能印象深刻?后来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吴晓邦老师编的舞蹈能直击人的心灵!这就是吴晓邦老师的历史价值!他就像一个“播种机”播撒着光明的火种,为我国的舞蹈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舞蹈教育工作者和舞蹈编创工作者。让新的思想和启迪的火花洒遍了全中国。
总观两位舞蹈大师都是那么的品德高尚、又有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他们才高八斗却从不骄傲张扬。他们甘愿作润物于无声的“春雨”,默默的滋润人们的心田。他们就像一粒“火种”,让新思想的“火苗”和启迪的“火花”洒遍了全中国。两位舞蹈大师的的思想发展过程和艺术实践道路经历了由30年代的“为人生而舞”,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为革命而舞”,再到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为人民而舞”。两位舞蹈大师的创作,都是紧紧围绕着广大劳苦大众,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反映着广大劳苦大众的心声,为广大劳动人民呐喊。他们都把舞蹈作为追求人生真谛的终身事业去奋斗,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联。
注:
①摘选自http://baike.so.com/doc/5422629-5660828.html
②摘选自http://baike.so.com/doc/6385511-6599164.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