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千佛崖唐代韦抗窟、睡佛龛

2017-09-08 23:38胡丽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袈裟洞窟题记

胡丽

广元千佛崖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1961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崖摩崖石刻造像,始凿于南北朝时期,此后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都有石刻造像,雕造时间长达1500多年。

一、下面重点介绍两龛唐代洞窟

韦抗窟开凿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15年),位于千佛中段崖南侧,外龛方形平顶,龛高2.48米、宽2.22米、深2.1米,内为圆拱形龛,龛高2.2米、宽2.32、深2.1米。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二力士把门,外龛左右壁各雕一天王一身供养菩萨。佛坐基左右侧各有一个低圆台,圆台上有造像残迹,疑为二供养菩萨像。主佛为阿弥陀佛有双层头光,內层椭圆形,外层桃形素面,螺髻,较低平。面形方圆,国字脸,嘴角下陷,两颊丰腴,颈上有三道肉纹。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袛支。左手抚膝,右手上举,残,结跏趺坐于束腰圆形高坐上,露右脚。

二弟子有圆形素面头光,着双领式下垂袈裟,直立于仰莲座上,做基浮雕缠枝莲茎,座高37厘米。左侧弟子头损毁,双手合十。右侧弟子青年形象,面形方圆,国字脸,双手捧经箧置于胸前。

二菩萨有桃形素面头光,束高发髻,宝缯、发辫披肩,面形方圆。饰项圈、手镯,璎珞呈X形交叉于腹际,袒上身,斜披络腋,腰束锦带。下着裙,帔帛自双肩垂下横过腹膝上二道后绕臂垂体侧。右侧菩萨带高宝冠,冠中饰宝珠,腰微右扭,左手体侧牵帛带,右手持卷草举过肩侧,乃大势至菩萨;左侧菩萨冠中饰化佛,腰微左扭,左手执杨枝上举,残,右手提净瓶垂体侧,乃观世音菩萨。

该窟右臂方形龛内还雕了如意轮观音一身。如意轮观音,主要是因其形象是左右手分持宝珠和轮宝,故名如意轮,密宗则称其为持宝金刚。大家请看:这尊如意轮观音造思维之形。有六臂,其左上手持宝轮,表示能弘扬佛法,使佛法永驻世间;中手持莲花,以莲花比喻洁净,表示能净各种不合佛法之事;下手按山,意为成就众生信心无动摇。其右上手作思维相,表示愍念众生;中手执如意宝珠,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下手执念珠,表示渡一切众生苦。窟外室右壁上有题记:“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韦抗功德”,所以此窟习惯上也称为韦抗窟。

二、韦抗其人

韦抗,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与唐朝宰相韦安石是堂兄,逝于公元755年。弱冠举明经,累转吏部郎中,以清谨著称。他历来以清俭自守,不务产业。及终,丧事殆不能给,玄宗闻其贫,特令给灵舆,递送还乡。赠太子少傅,谥曰贞。据记载:韦抗在开元三年,由太子左庶子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因为唐时的大都督府都督由亲王遥领,所以长史表面上是幕僚长,实际上是当时剑南道的最高长官,掌握着兵马大权。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韦抗调任黄门侍郎,在益州为官两年,他不仅在千佛崖开凿了此窟,而且还整修了千佛崖前的金牛古道。千佛崖清代咸丰四年题刻记载:大唐开元三年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陕西万年县韦抗凿石为路并凿千佛功德。这一题刻说明当年韦抗不仅在他的任所大力弘扬佛教文化,而且还整修了金牛古道,使中原和巴蜀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畅通。

三、韦抗窟题记

千佛崖留下了各朝各代的许多名人题刻。据统计,千佛崖现存迄唐至清的名人题刻有118处,历代题咏千佛崖的诗歌有三十余首。而韦抗窟是千佛崖保存题记最多的洞窟,多达22处。其中有段文昌(武则天曾侄孙,晚唐著名诗人武元衡之女婿,唐穆宗时著名宰相),郑愚,李景让等中唐时期重要官员的题铭:

/家君守利逾年奉/使西路阅月以都/司召再过百堂寺/元符庚辰九月旦/颖昌裴亿记

“李景让赴镇西蜀男谯焜诲从处士须蔚同行”

/尚书职方员外郎郑愚大中十三年六月三日自前西川仆射/李公副卒除官赴阙瞩公题记不任感恋

晚唐以后,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唐僖宗逃到成都,派遣官员慰谕各镇军队以及收复长安的将士,这些人返回成都途中在此瞻礼佛像,并在此题记(/判官吕延宥李景璩王存懿/广明二年六月一日从/主人常侍京西军前慰谕回/到此故题记),记录了当时出使的一些情况,是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资料。

睡佛龛开凿于唐代。窟门上方有清道光十九年孟夏书写的“睡佛龛”三个大字。该窟为横长方形平顶窟,窟高2.2米,宽3.26米,深2.93米。该窟中央凿一长方形坛,窟中方形坛上雕佛祖释迦在八十岁时修行圆满,坛上的便为释迦牟尼,佛身长1.1米,肩宽0.27米。坛上前部雕释迦佛头朝北、脚朝南、右胁卧,头部及腿部残失,颈上有三道肉线纹,着袒右肩袈裟,袈裟贴体,左臂裹于袈裟内,左腿微屈。头侧雕释迦母亲莫耶夫人贴坛壁而立,头部残失,身着长裙,上身倾向佛头部,用双手亲抚佛祖,表现母子情深的情景。坛上雕十身举哀弟子像分前后两排,每排各五身,或跪或坐,仅三身头部尚存,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袛支。两侧各立一尊菩萨像,头残失,有桃形素面头光,带项圈,袒上身,斜披络腋,胸部肌肉微微凸起。璎珞呈X交叉于腹际,交叉处饰圆壁,帔帛自双肩垂下横腹上二道后绕臂垂体侧,下裹长裙,翻出裙腰,立圆座上。菩萨身后雕二株娑罗树,树干上各缠绕一条龙,龛内后壁及北壁浅浮雕五组涅槃经变图像。

此窟雕刻手法极具特色,被称为中心坛背屏式镂空雕刻,这种形式是将寺院大殿中佛像的布局直接移植到石窟中来。这样的雕刻手法有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从力学角度来讲,中间的佛坛像一根柱子,起到了支撑窟顶的作用;第二,从光学角度来讲,中间的镂空雕刻使其他的三壁的能见度更高,使得整个洞窟的采光效果更好;第三,从美学角度来讲,佛像离开了壁面,立体感更强,栩栩如生,美感更好。这种极富立体感的雕刻手法很好的解决了洞窟的空间与采光。紧贴壁面的造像离开了壁面,使整个洞窟的主要造像更为突出,增强了透视感,使洞窟的其它三个壁面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和发挥。

韦抗窟和睡佛龛都雕凿于唐代,展现了唐代千佛崖石窟雕刻艺术最辉煌的时期,一前一后给大家展示了传统龛窟雕刻和透雕(镂空雕)的不同的造型艺术和视觉效果,一种静态的美和栩栩如生立体的美展现。endprint

猜你喜欢
袈裟洞窟题记
元 楷书察罕装像题记、祝天装像题记原石
张釜隶书《药洲九曜石题记》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洞窟惊魂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介评
记 得 朦胧
八戒的悲催回忆录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佛祖的袈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