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峡遗址原始舞蹈纹陶片研究

2017-09-08 08:02黄琼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研究

黄琼

【摘 要】广东曲江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的“舞蹈纹陶片”,从形式上和历史逻辑上看,它要早于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中国舞蹈史上从杂乱的身上没有任何装饰的原始舞蹈到大通县出土的形式完备的原始舞蹈纹样的中间形态,是值得中国舞蹈史研究者们重视的一页。《韶关市志》中记载:“石峡出土的一块陶罐残片,下部刻画有五个女子手拉手跳舞的图案。”本文认为韶关曲江马坝“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表现的是男女混合舞蹈的形象。作者对“舞蹈纹陶片”中第二人物图像和第三人物图像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该陶片进行舞蹈动态分析,认为马坝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表现的可能是马坝瑶族先民形象。

【关键词】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研究

1985年,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在曲江县马坝镇石峡遗址文化层中发现一片舞蹈纹陶片,陶片为橙色,是折肩圈足罐的肩部,舞蹈纹上部拍印有曲折纹。石峡遗址中层的年代从其陶器分析,晚于石峡文化,早于印纹硬陶,可能属于青铜器时代早期。这一材料的发现,为探讨广东地区当时的农业生产及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石硖中层的舞蹈纹是用陶拍印制而成,为阳纹,从左至右数,第一人为正身正面,长颈,宽肩,细腰;第二人为正身侧面,嘴,下颚轮廓分明,头发束成“马尾”,向后飘荡,神情生动自如;第三人为侧身,头部不清,臀部丰满,下肢自然弯曲呈向右跨步舞姿;第四人与第一人舞姿完全相同;第五人仅残留一小部分,但仍可看出其面部、下颚部、肩部的方向与第二人相同。五人的舞蹈姿态、步伐基本相同。从画面分析,估计是用三人一组的陶拍1[5]。

2004年《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郑苏淮发表的论文,《舞蹈史上被忽视的一页:关于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的研究》中摘要中写到:广东曲江县“石峡遗址”出土的“舞蹈陶片”一直未被中国舞蹈史研究者注意。该舞蹈纹样的舞者为四人手牵手排开,体现了舞蹈的动态感和韵律感。从形式上和历史逻辑上看,它要早于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中国舞蹈史上从杂乱的原始舞蹈到大通县出土舞蹈纹样的中间形态,是值得特别重视的一页2。

石峡遗址在曲江县马坝人遗址旁,占地约3万平方米,遗址自下而上有四个时期的文化层:一是距今有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二是距今5000-4000年,被命名为“石峡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三是距今3800-3100年的早期青铜文化层;四是时代上与中原地区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相当的晚期青铜文化层次。“舞蹈纹陶片”属于新石器文化层。最早不早于距今6000年,最晚不晚与距今4000年,据推测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这和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属同一个文化年代,即新石器时代。中国艺术研究院馆藏的民国珍稀期刊《民俗》复印本中,第十四集中杨成志的文章,《广东北江瑶人的文化现象与体质型》中论述道,瑶人在我国历史上的活动地区包括鄂,湘,豫,蜀,皖,赣,浙,苏,闽,粤,桂,黔,滇十三省,加上印度支那还有其足迹…。该文还推测:三苗大概在纪元前2357-1783年就在鄂,湘,皖,赣一带活动3[6832]。

在郑苏淮发表的论文中还阐述到:广东曲江县“石峡遗址”出土的“舞蹈纹陶片”身体裸露,没有任何装饰与纹身,头上亦没有饰以羽毛,腰上无物,不见有兽尾垂于身后2。孙景琛先生在《中国舞蹈史》(先秦部分)中将中国舞蹈分为“原始的狩猎舞蹈”和“舞蹈图腾”两类。并将大通舞列为“原始狩猎舞”4。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格罗赛(Ernst Grosse1862-1927)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将舞蹈分为“操练式”和“摹拟式”两种。他在书中提到:“舞蹈的特质是在动作的节奏的调整。没有一种舞蹈没有节奏的。狩猎民族的舞蹈,依据他们的性质可以分为操练式的和摹拟式的两种,摹拟式的舞蹈是对于人类动作和动物的节奏的模仿。而操练式的舞蹈动作却并不跟从任何自然界的模范。这两种舞蹈在最原始的部落里所处的地位是并驾齐驱的5。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著作的《原始艺术》(金辉译)中提到:“我们观察到,所有原始部落表达感情都有一定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是纯形式的东西,既没有任何象征含义。舞蹈的美学效果可能是以身体动作的快感为基础的,而这种效果常常在舞蹈动作表达的感情中得到加强,舞蹈的形式越是完备,单纯的审美快感越是强烈,而感情因素则与之相反。”6郑苏淮认为:按照弗朗兹.博厄斯的观点来看广东曲江县“石峡遗址”出土的“舞蹈纹陶片”,以下简称为“曲江舞”;和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以下简称为“大通舞”,就会发现曲江舞没有大通舞的形式那么完备。也就是说,可以从形式上将曲江舞认定为更早的形式,而大通舞则是更成熟的形式。这在历史逻辑上确认了曲江舞早于大通舞。而非從历史时间上作这个确认。这个确认将填补中国舞蹈史上从杂乱的原始舞蹈到大通舞这类整齐划一的形式完备原始舞蹈的中间一页。2因此,杂乱的身上没有任何装饰物的马坝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要早于形式完备的动作整齐划一的大通舞蹈纹彩陶盆。这应该引起我们中国舞蹈史研究者注意。

一、马坝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表现的是男女混合舞蹈形象还是纯女子舞蹈形象?

在《韶关市志》韶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1年7月第一版第5页中记载:“石峡出土的一块陶罐残片,下部刻画有五个女子手拉手跳舞的图案。”该市志编者认为马坝原始舞蹈纹陶片印制的图像表现的是五个女子手拉手跳舞的图案7[5]。作者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

马坝镇隶属于广东省韶关市。当地人口以广东人、马坝本地人、客家人、和瑶族为主。现在,由于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大,有很多是外地来粤务工和做生意的人。作者在广东韶关工作了20多年,根据平时对广东韶关马坝本地男性居民、女性居民和瑶族男性、女性同胞的观察。发现舞蹈纹陶片中的第二人物的上半身具有长颈,宽肩,细腰,窄胯、细腿的特点,呈现一个典型的男性“倒三角”身形。虽然,第二人物中的头发束成“马尾”,向后飘荡,很多人认为是女人图像,就像《韶关市志》中记载认为的。但,作者认为,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可能没有先进的理发工具,男人和女人可能都是留着长发的。第二人物图像头发束成“马尾”,虽很像我们现代社会的女性发型,但在原始社会,留着“马尾”的不一定是女人,也有可能是男人。结合第二人物图像上半身“倒三角”的形体来看,那是男人才具有的“宽肩、细腰、窄胯、细腿”的特征。一般妇女肩部不会那么宽,腰部不会那么细,胯部不会那么窄,肩部和肋部不会那么平直。平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女人的体型线条:胯部较大、臀部丰满、腰部较细、腿部较粗,像图中第三人物图像上所表现的身材园润柔和,大腿线条浑圆、较粗。因此,作者认为第二人物图像应该是个男人图像,第三人物图像是个女性的图像。第一人物图像正身正面,具有长颈,宽肩,细腰的特点,和第二人物图像很像。凭其宽肩,细腰的特点,作者认为是男性的可能性要高。《中华舞蹈志-广东卷》中还记载:第四人与第一人舞姿完全相同。第五人仅残留一小部分,但仍可看出其面部、下颚部、肩部的方向与第二人相同1[5]。综上所述,作者认为,韶关曲江马坝“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表现的是男女混合舞蹈的形象。就像下图所示的现代瑶族“盘王节”中,男女混合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的情况非常相像。endprint

二、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表现的是马坝汉族先民形象还是表现的马坝瑶族先民的形象?

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表现的是马坝汉族先民形象还是表现的马坝瑶族先民的形象?作者认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在此抛砖引玉。

(一)以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中第二人物图像来分析

马坝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第二人物图像中所表现的人物,除身体形态像男人外,其身材高度,仅凭目视,感觉比现在广东男人的身材高度要矮。但和当地瑶族男性的身高体型却很像。而且原始舞蹈纹陶盆制造者能够像现代美术家一样,很敏锐的捕捉到了瑶族人的身型特征。《广东北江瑶人的文化现象与体质型》中记载:“瑶人体高极端差:最高的169cm,最矮的141cm,体高平均指数157.75cm,人种标准型为:小高。”3[6859]“瑶人身:有高矮的两极端型,然平均尚不能达到标准高。”3[6860]因此本人认为第二人物图像,有可能是广东韶关马坝瑶族先民男性的写照。

马坝舞蹈纹陶片中,第二人物图像的头发束成长约一尺的“马尾”,跟解放前瑶族男性和中国少数民族男性习惯留长发的这一习性是相吻合的。

当然中国汉族男性在近现代前也一直是留着长发的,中国的汉人在清以前,男女都是留长发的。只是在清朝末期民国初期,中国汉族男性才慢慢的像国外男性一样多数剪成短发。所以,第二人物图像也有可能是广东韶关马坝汉族先民男性的写照;第二人物图像的上半身长颈,宽肩,细腰,窄胯,细腿的特点,也和广东韶关马坝汉族男性居民的体型很像。只是舞蹈纹陶片上男人的身材高度比现在广东韶关马坝本地男性居民的身材高度要矮。是现代广东韶关马坝本地男性居民的营养比原始人的营养要好?所以身材比原始人要高?还是原始制造者的手工艺水平限制了他对人物恰当的表达?

第二人物图像除了上半身有长颈,宽肩,细腰,窄胯,细腿的特点外,仔细观察第二人物图像腿部造型上,还具有瑶族同胞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他的腿部具有“O”字型腿的特点,即“罗圈腿”的特点。2015年我和学校的同事一起去“千年瑶寨”学习交流时,当时的“千年瑶寨”的‘大寨主和‘二寨主和我们一起聊天时,特意向我们介绍了瑶族同胞的这个腿部特点。记得‘大寨主和‘二寨主说:“瑶族基本上每一个人,特别是男人都具有“O”字型腿的这个特点。”记得当时我还反问了他们一句:“每一个人?”他们笑着神秘且肯定的说:“是的!就算现在的瑶族人生活条件好,营养跟的上,营养变好了,一般还是会有一点点这个特点的。没有这个特点的他就不是瑶族人!”而第二人物图像腿部,正有着很明显的“O”字型腿造型的特点。

因此,本人还是偏向于第二个人物图像是广东韶关马坝瑶族先民男性图像的可能性要高。

(二)以马坝舞蹈纹陶片中第三人物图像来分析

第三人物图像为侧身,头部不清。胯部明显比第二人物要宽,臀部丰满,且稍翘臀。下肢自然弯曲呈向右跨步舞姿,舞姿较之第二人的身体曲线要婀娜。且第三人的下肢明显比第二人的下肢粗壮。有可能是制作者想极力表现女性腿部的特征,也有可能是原始舞蹈纹陶片制作者手工技术粗糙形成的。第三人左手能明显看到与第二人右手相握,第三人右手隐约能看到和第四人左手相握1[5]。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第三人物图像的身体侧面造型,具有一般女性所特有的圆润婀娜的S型曲线。由此作者推测,第三人应该是一个女性。她的体态特点和广东韶关当地瑶族女性的体态特征很像。

三、从马坝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的舞蹈动作来看

马坝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的舞蹈动作为五人手牵手排开。《中华舞蹈志-广东卷》中记载:“石硖中层的舞蹈纹……第二人为正身侧面,嘴,下颚轮廓分明,头发束成“马尾”,向后飘荡,神情生动自如;第三人为侧身,头部不清,臀部丰满,下肢自然弯曲呈向右跨步舞姿;第四人与第一人舞姿完全相同;……五人的舞蹈姿态、步伐基本相同。”1[5]以上文字的描述是那么的生动、精炼、准确,一幅原始人们跳舞的动态跃然纸上。在《舞蹈史上被忽视的一页-关于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的研究》中,作者郑苏淮写到:“该舞蹈纹样的舞者为四人手牵手排开,体现了舞蹈的動态感和韵律感。”1[5]在《韶关市志》第5页中记载:“石峡出土的一块陶罐残片,下部刻画有五个女子手拉手跳舞的图案。”7

以上这些作者,大家都提到了马坝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纹样,体现了舞蹈的动态感和韵律感,但都没提到该舞蹈纹陶片体现了怎样的动态感和韵律感?体现的是瑶族原始舞蹈的动态感和韵律感呢?还是汉族原始舞蹈的动态感和韵律感?

马坝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和现代瑶族“盘王节”照片动态的比对:

马坝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的舞蹈动态,本人观察它具有瑶族同胞舞蹈的动态特点。这个动态特点也和图二和图三中现代瑶族男女手牵手舞蹈和歌舞的动态、造型是非常相像的。

从图二的瑶族“盘王节”男女混合舞蹈的照片和图三连南瑶族“盘王节”女子群体照片中,本人观察到他们不光是手拉着手在跳舞,他们应该还唱着歌,有可能是“合唱”,也有可能是在和别人“唱和”。因为很多民族和瑶族同胞一样,他们也是很喜欢和别人“对歌”的。从图二男女混合的照片和图三女子集体照片中可以看出,这是瑶族同胞在盘王节上手拉手唱歌或者跳舞,并随着唱歌或者跳舞身体摆动的一个状态,在这个动态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头和身体有一些左右侧身,好像余光在看着左右的人,可能是在感应着左右人的动作和歌声,这个动态和马坝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上的舞蹈动态是多么的相像!

四、结语

广东曲江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的“舞蹈纹陶片”,一直未被中国舞蹈史研究者注意。从形式上和历史逻辑上看,它要早于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中国舞蹈史上从杂乱的原始舞蹈到大通县出土舞蹈纹样的中间形态,是值得特别重视的一页。《韶关市志》中记载:“石峡出土的一块陶罐残片,下部刻画有五个女子手拉手跳舞的图案。”本人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韶关曲江马坝“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表现的是男女混合舞蹈的形象。通过对该陶片的舞蹈动态进行分析,认为该陶片手拉手舞动的姿态和瑶族同胞在盘王节上手拉手唱歌舞动的姿态很像。作者对“舞蹈纹陶片”中第二人物图像和第三人物图像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认为马坝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表现的可能是马坝瑶族先民形象。endprint

参考文献:

[1]《中華舞蹈志-广东卷》[J].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5

[2]郑苏淮.《舞蹈史上被忽视的一页-关于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的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3):119-121

[3]杨成志.《广东北江瑶人的文化现象与体质型》[k]//《民国珍稀期刊<民俗>》(第14册).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

[4]孙景琛.《中国舞蹈史》(先秦部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5](德)格罗赛(Ernst Grosse1862-1927).《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美)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原始艺术》(金辉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7]《韶关市志》[k].韶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1-07:5

[8]http://image.so.com/i?src=360pic_normal&q=瑶族盘王节

[9]张有隽.《瑶族远祖盘瓠传说再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4(04)

[10]http://image.so.com/i?src=rel&q=连南瑶族盘王节图片

[11]王宁宁.《中国古代乐舞史.上卷》[J].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09:30

注释:

1.《中华舞蹈志-广东卷》[M].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02:5

2.郑苏淮.《舞蹈史上被忽视的一页-关于石峡遗址舞蹈纹陶片的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3):119-121

3.杨成志.《广东北江瑶人的文化现象与体质型》[k]//《民国珍稀期刊<民俗>》(第14册).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

4.孙景琛.《中国舞蹈史》(先秦部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5.(德)格罗赛(Ernst Grosse1862-1927).《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美)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原始艺术》(金辉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7.《韶关市志》[k].韶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1-07:5

8.http://image.so.com/i?src=360pic_normal&q=瑶族盘王节

9.http://image.so.com/i?src=rel&q=连南瑶族盘王节图片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