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秋菊
学习原本是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我们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热爱学习是人的生命本性。每个人通过学习,认识事物、掌握本领就能跨越时空去追溯远古、暇想未来,由此体验到人生的自由境界。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小学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从小就想创新、敢创新,从而发展到能创新。创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进新课程,就要呼唤新观念,没有新观念,就没有新课程,为此,我们要学习,学习新课程。老师们必须意识到,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我认为是教师具有学生意识,开放意识,而不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只强调标准答案和统一考试而如今,新课程强调的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孩子们自己去创新,开启。
那么,面对新课程,学生应有怎样的学习方式呢?经过多年来的课改实践,我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在探索中有了一些初步的感受。
一、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我设计了一首儿歌引入:“嘀嗒,嘀嗒,铛,铛,铛,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同学们猜谜语的兴致很高,通过这样的引入,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 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二、注重学生的数感: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一年级“数数”课,我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自由的数数;他们开阔的思维着实让我们吃惊:有的数乒乓台、有的数篮球架、有的数小树、大树、有的数自己身上的钮扣......有一群鸟从空中飞过,同学们这样描述,有许多鸟我数不清楚,难道许多不是数学吗?有几个孩子在地上数蚂蚁,也许这就是他们研究生物的开始......他们不断地发现可以数的新鲜事物,真的会让我们应接不瑕。
又如在教学“位置”这一单元时,我主要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边玩边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这些情境包括“请您当导游”“我是特派小记者”等。其中,“我是特派小记者”这个游戏大致是这样操作的:把学生带到室外,让学生都拿着一个麦克风模型模仿小记者,利用“上、下、前、后、左、右”的词语对指定的某个地方展开描述,诸如“各位小朋友你们好,我是特派小记者×××,我现在来到镇小的操场上,在我的身后是……在我的前面是……”等。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理解了各种位置的含义,还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力以及创造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学习的交互性: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在新课程中,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爱问为什么,这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与学生说:“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