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组织招人也盯上了“互联网+”

2017-09-08 10:47何满子
党员文摘 2017年9期
关键词:恐怖组织枪击案恐怖分子

何满子

“互联网+”也许提供了平台,但是杀人放火这种事,绝大多数人都避之不及,IS却说服一些人成为死心塌地的恐怖主义者,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方法很简单:讲故事。

据估计,从2011年到2016年,已经有将近3万外国人加入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将世界上各个角落互不相识的人们鼓动起来,促使他们跋山涉水把IS的恐怖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社交媒体在其招人行动中作用很大。

从传统人力考察到

利用“互联网+”

传统的恐怖组织(例如基地组织、哈马斯)招募新兵的过程冗长而复杂:探子在清真寺、学校和宗教集会埋伏数月,看中目标之后,再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与他们认识、熟络、事无巨细地了解他们的个性、家庭、信仰和优缺点,一点点灌输自己的精神和主旨,最后还要予以多人次全方位的考察,才能正式录取一名“圣战战士”。

与基地组织这种耗时耗力的方式不同,现有的社交平台(主要是推特和脸书)为IS提供了广泛传播信息的渠道,其再招募新兵,只需要通过以下几步:

第一步,确定目标。传统意义上,一般是恐怖组织发掘潜在的新成员,不过鉴于IS远播的声名和在社交媒体上的声势,现在也有愈来愈多的反向锁定——一些有极端倾向的人会主动接近IS,和他们联络。

第二步,形成“朋友圈”。IS自己的人会三五成群地出动,包围他们看中的新兵——当然不是真的包围他家,而是在网上形成一个小型社区,用思想包围这位备选者。

第三步,敦促备选者切断和主流社会的联系。包括他们的家人、朋友、本地的宗教团体。

第四步,私下单独谈话。这时他们的通讯将从公开转入地下,开始使用IS自己的加密通讯手段,并且由头目与备选者进行视频通话,以确定备选者是不是间谍。

第五步,行动。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前面的铺垫都是为了这一举——IS要促使目标人抛下自己的一切,远渡重洋来到中东正式加入组织。

当然,近年來,除了亲自奔赴伊拉克和叙利亚,通向IS的第二条道路也愈加流行起来:在第五步中,根据目标人的自身状况,他也可能不会被要求来到中东,而是被激励成为“独狼”:“独狼”不同于恐怖组织精心策划、埋伏于西方城市准备发动袭击的恐怖分子,他们形式上效忠于IS,组织上却极为自由松散。他们被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情绪所感染,从而自发地在本地发起一些小型的袭击(一般是枪击案),而整个过程的具体安排和行动,全部都由自己准备和说了算,总部不需要插手。

记得2016年6月美国总统选战正酣时,发生在奥兰多市一家同性恋酒吧的枪击案吗?一个叫Omar Mateen的阿富汗第二代移民在凌晨两点持枪冲进酒吧,打死49人,打伤至少53人,是“9·11事件”后美国本土发生的、死伤人数最多的一场恐怖袭击。

这场枪击案就是一次典型的“独狼行动”:在被击毙前,Mateen声称这次袭击是对美军杀害IS领袖Abu Waheeb的反击,而IS随后也声明对此次恐怖袭击负责。可是整个枪击案从策划到实施,都是Mateen一人所为,IS不过是坐收了一个虚名而已。

对于恐怖组织来说,“独狼行动”是一笔非常“合算”的买卖,不用付出任何组织上的成本、不用承担风险,就能随时随地触发恐怖,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

IS怎么“讲故事”

“互联网+”也许提供了平台,但是杀人放火这种事,绝大多数人都避之不及,IS却说服一些人成为死心塌地的恐怖主义者,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方法很简单:讲故事。

IS在讲自己的故事时,选择了双线叙事:

一方面,是残酷的斩首、杀戮和鲜血。不打马赛克、一刀不剪的血腥场面,与鲜血并存的是呼啸的卡车、疯狂的枪响、扬起的阵阵尘土和狂热的战士,比翻滚过山车还更能让人的肾上腺素激增。

另一方面,他们虚构了一个美好的新秩序、新世界。“旧的世界就要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国家,一个真正的伊斯兰之国”。而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个“光辉的未来”。

残酷与美好的并存,此刻的挣扎和对未来的期许,对一些不满现实生活的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这套叙事满足了人类心理最重要的两个需求——对自身和未来的确定感,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这个叙事像童话和偶像剧那样黑白分明,对于正处于人生迷茫期的青年人来说,带来了他们所渴求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责任感。IS正是用这种个人价值与归属感的结合,来引诱人们加入其组织。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IS讲了一个好故事,那么反恐的一方该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来反驳?

先回答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IS大肆利用社交媒体为自己做宣传,为什么不能删除他们的言论、冻结他们的账户?

答案是:社交媒体公司确实在删,但是删的总是没有新建的快;而另一方面,IS的社交媒体甚至也有可利用的一面:它能给情报部门提供线索。

在反恐这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里,双方都在不停地相互试探、相互渗透。IS在社交媒体上大放厥词、招兵买马,情报部门也正希望通过他们的账号顺藤摸瓜,揪出潜藏在本土社会中的极端倾向人士,还不能让对方发现已经盯上了他。

所以,恐怖组织的社交媒体还在继续运转。可是,纵使恐怖分子们有自己的社交平台,主流媒体的平台可比他们大了去了,难道不能以彼之道来还击吗?

出人意料地,对恐怖主义的反击,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麻烦事:现有的反恐叙事,通常都简单粗暴——恐怖主义害死人,恐怖分子是坏蛋、是魔鬼、是禽兽,所以我们要打击、要消灭他们。

这个故事的问题在于:它和恐怖组织所讲的,是同一个故事。或者说,是同一个故事的两面。恐怖组织讲了一个我们和他们斗争的故事,向往“伊斯兰国”和反对“伊斯兰国”的人,不共戴天,一场末日的“圣战”不可避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而我们的反击,也是同一个我们和他们斗争的故事吗?正义与邪恶,和平与混乱之间,一场战争已经爆发,而代表了邪恶、混乱和杀戮的对方,必须予以消灭。

这样一来,所有反恐的宣传,反而喂养了恐怖组织的宣传。一切都在告诉那些人:这是一场战争,现在选边站吧。

可是与其他的意识形态不同,恐怖主义渴望着战争。向它宣战,便是给了它最想要的答案,因为死亡的威胁对它来说没什么用。

如果战争叙事不好用的话,那反恐还有其他办法吗?

有,那就是法律。

目前,在金融领域、情报领域、跨境军事行动领域的双边反恐协定也逐步增多。世界各国的法律也加大了制裁恐怖分子和打击恐怖分子的力度。像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已将制裁恐怖分子的法律条款从刑事法中独立出来,建立了系统的反恐怖法律法规。我们打击恐怖主义的军事手段也并不因对方的叙事而停歇。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国际社会全力合围打击下,IS日渐式微,已到了穷途末路的边缘,其再美好的叙事也不过是一个泡沫。

(摘自《壹读》2017年第7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恐怖组织枪击案恐怖分子
巴黎枪击案
大学枪击案
购物中心枪击案震惊丹麦
纽约地铁突发枪击案
以牙还牙
如何探测到城市里的恐怖分子
谁杀了那个恐怖分子?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恐怖组织?
AK—47为何成为恐怖分子的杀人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