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红彦+吴储岐
7年前,大雪纷飞的冬夜,一位国际知名学者“作别西天的云彩”,从英国剑桥飞回祖国怀抱。他悄然踏进吉林大学地质宫,脚步声却震惊了整个世界。
他就是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当今中国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永远地走了,带着他对祖国最深沉的眷恋,带着祖国对他最不舍的呼唤……
一粒“中国梦”的种子发了芽
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南宁,父母都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父亲对黄大年的要求十分严格,常在一些小事中锻炼他的记忆能力和应变能力。“中国的未来绝不能没有文化知识。”记忆中,父亲经常讲到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
高中毕业时,当地的地质队要招两名航空物探操作员。由于反应机敏,成绩优秀,17岁的黄大年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
作为航空物探操作员,他第一次从飞机上俯瞰广袤土地、秀美山川,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从此,黄大年的“地质梦”拉开了序幕。
1977年恢复高考,黄大年如愿以偿,以杨梅公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大学毕业留念册上,照片上的黄大年目光坚毅,俊朗的脸庞充满朝气。照片上方有一句赠言简短有力:“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一粒“中国梦”的种子,此时发了芽。
本科毕业后,黄大年留校任教。从助教到讲师,风华正茂的他一路优秀,199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
科学的春天里,疾步如飞的黄大年和百废待兴的中国,一起追赶着世界。
一颗赤子心,时刻准备着
1992年,黄大年再次来到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启动,通过层层筛选,黄大年拿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被派往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临别时,黄大年铿锵的话语,至今留在老师、同学的心中。
博士毕业后,黄大年回到母校。此时,国外同行在航空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日新月异,黄大年唯恐落下追赶的脚步。第二年,经单位同意,他又前往英国,继续从事探测深水油气和水下隐伏目标的研究,成为当时该领域的少数中国人之一。
一晃十多年,英国俨然成了黄大年的第二故乡。他事业有成,收入优渥,有花园洋房,妻子在伦敦经营着两间诊所,女儿也上了大学,一家人的生活安逸舒适。
2004年,黄大年正在大西洋深水处攻关“航空重力梯度仪”军转民技术时,父亲走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刻。电话那头,父亲深情地对大年说:“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临终前,留下的还是那句话:“你是有祖国的人。”
海漂18年,黄大年一直怀揣着对祖国的惦念,对父母双亲的惦念,谁知那康河的水、大年的泪、赤子的心!
不愿做康河柔波里的
一条水草
2009年4月,时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的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远在英伦的黄大年。
听到母校的召唤,海外赤子的一颗心,被彻底激活。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明确表示,考虑回国。
“多数人选择落叶归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能发挥价值。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在黄大年给刘财的一封邮件中,他的爱国之情一览无遗。
剑桥的宁静、康河的柔波,在黄大年心中难免有牵绊、有不舍。他的科研团队也再三挽留。“伙计,你别走,留在这里,我们会有更多成果。”国际航空物理学家乔纳森·沃特森后来回忆说,“当黄教授离开英国返回中国的时候,我们特别悲伤,对他的为人以及事业上的成就都非常尊重,许多人想让黄教授留下。”
可黄大年归心似箭,再难动摇。
2009年12月24日,告别18年的英伦生活,黄大年“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6天后,黃大年成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他因此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一人力量小,
“千人”力量大
2009年4月22日,第四十个“世界地球日”到来的时候,我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正式启动,叩响了“地球之门”。
黄大年甫一回国,就被委以重任。作为第九分项“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的首席科学家,他以吉林大学为中心,组建全国优秀科研人员数百人,开启了深地探测关键装备攻关研究。
黄大年致力攻关的“航空重力梯度仪”,就像一个“透视眼”,给地球做CT,能洞穿地下每一个角落。这套系统十年磨一剑,在近年来探明的国外深海大型油田、盆地边缘大型油气田等成功实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颠覆性技术推动行业突破的典范。
一人力量小,“千人”力量大。在黄大年的感召和努力下,王献昌、马芳武、崔军红等“千人”纷纷来到吉林大学,他们在不同学部、不同领域相互交叉、融合。如今,吉林大学的“千人计划”专家已经有32人。
2016年9月,一个非行政化的科研“特区”初步形成: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正式成立,黄大年任首任学部长。学校曾多次催他申报院士,他都风轻云淡地说:“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
2010年,吉林大学启动“名师班主任计划”,黄大年担任第一届“李四光实验班”的班主任,他自费为班里24名学生每人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首席科学家当起了本科班主任,很多人不理解。而对于黄大年来说,这是理所当然。在国外,越是名师越要给本科生上课,如果学生在本科阶段接触到一流的教授,会受益终生。endprint
在这件事上,黄大年有亲身经历。他在读本科时,地球物理学家滕吉文院士的一次讲座,让他一下子打开了眼界,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走出去看一看”。
这是一种深远的师承。
“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来;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这是黄大年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他激励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不能只做国内的佼佼者,应视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学生为对手。
在黄大年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跟我搞研究将会很苦,但一定很值得。”每带一届学生之前,黄大年都会和学生说同样的话。
在黄大年办公室的对面,有一间小有名气的“茶思屋”,这是黄大年专为学生开辟的“造梦空间”。学习累了,心情差了,大脑一时“短路”了,都可以到这里来喝喝下午茶,许多“脑洞”也许就轻松打开了。
在学生心里,黄大年既是一位严师,又是一位慈父。怕学生节假日想家,他就邀请学生去自己家做客;谁感冒了,他抽屉里永远预备着感冒冲剂;听说一个学生父母腰有病痛,他就托人从国外带回药片……这样一位只想著别人的人,从来没时间考虑自己的健康。
一朵洁白的浪花,
奔腾着抵达理想的彼岸
2016年6月28日,北京青龙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黄大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地球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项目”,通过了评审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场的评审专家无不对项目、对黄大年交口称赞。可谁也没有注意到,黄大年身上散发着一丝冰片的气味。
他吃了速效救心丸。
回国7年,他像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旋转,常常忘了睡觉、忘了吃饭。地质宫507室,是黄大年的办公室,只要他不出差,屋内的灯光每天要亮到凌晨,门卫大爷早已习惯了他的工作节奏。
人毕竟不是机器,哪里经得起这样无休止、高强度的运行?2016年11月29日,也就是办公室日历上有记载的最后一个日子,黄大年再次晕倒,这一次是晕倒在飞机上。他醒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回到长春,黄大年被强制做了体检,检查结果比预料的更糟:胆管癌。
2017年1月8日13时38分,一颗强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黄大年走了,他视若孩子的学生们泣下似山雨:“我多么希望这一切只是一场梦!”“若有来生,我们还做您的学生……”
黄大年走了,他的同事泪崩如决堤:“黄老师,我又没有特意去想你,只是科研项目遇到难关时,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黄老师,我又没有特意去想你,不敢让自己经常想到你,因为太多事情还要去做,你的遗愿还要继续……”
“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斯人已逝,当人们今天翻看黄大年在1988年写的这份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入党志愿书时,无不为之动容。
这段文字,像一粒饱满的种子,虽历经风雨寒暑,最终扎根沃土,华盖参天,达成了一个伟大灵魂完美的心愿。
(邱宝珊荐自2017年7月12日《人民日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