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石泽琼+史亚萍+董言治
摘 要:公共时钟系统是一种重要的基础设备,随着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营运速度的加快,时钟系统的诊断服务变得越来越困难,制约了诸如核电等领域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改变当前的诊断服务模式,提高诊断效率。为此,文中设计了基于钟联网的公共时钟诊断服务系统,介绍了钟联网、诊断服务系统逻辑以及诊断服务系统。经过近三年的运行,结果表明,文中设计的诊断服务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设计目标。
关键词:公共用钟;诊断服务;系统框架;钟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91;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8-0-03
0 引 言
公共时钟系统能为人员和设备提供统一的标准时间,广泛应用于机场、地铁、高铁、车站、场馆、核电、电厂、教育等行业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基础设备。其服务应用的领域很多是国家的命脉领域,如果时间服务出现问题,将可能导致火车追尾、核电停堆等重大安全事故。但随着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营运速度的加快,对时钟同步系统的故障诊断提出了极高的快速性要求。高效率的诊断可以快速恢复功能,节省停机、拆装、测试时间,减轻设备损耗和人员工作量,是满足日益提高的用户要求的重要方式[1]。
时钟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通信计时系统,随着用户群的不断增大,诊断服务成为日益严峻的现实问题。目前,几乎每套时钟系统都需要在当地培训专门的维护人员,出现故障还需要生产厂家派专业人员进行维修,费时费力。因此迫切需要改变专业人员诊断的服务模式,缩短诊断时间、提高效率。
利用钟联网能够实时获取时钟系统的状态,并使现场维护人员、领域专家及大数据之间相互协作,形成一个广义的“智能团”,从而及时进行各项问题的诊断,以更短的时间来做出更好、更安全的决策,为解决时钟系统当前面临的诊断服务困难,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钟联网的公共时钟诊断服务系统。介绍了钟联网系统,提出了诊断服务系统的逻辑,并设计了基于钟联网的诊断服务系统。
经过近三年的运行,结果证明,本文设计的诊断服务系统运行可靠稳定,对公共时钟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减少了运营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达到了设计目标。
1 钟联网系统
钟联网系统是把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公共时钟相融合,搭建一个时间服务平台,实现对全世界所有时钟终端的随时随地感知和实时控制,为用户提供实用便利的服务,触发行业从产品模式向服务模式的变革。钟联网的体系结构分为四层[2]:
(1)感知控制层主要负责相关数据的采集,并实施云平台要求的控制;
(2)网络层建立在现有互联网、移动网络等的基础上,负责数据传输;
(3)时间同步层用来对公共用钟对时;
(4)应用层包括云平台的各种数据服务。
钟联网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钟联网系统由GPS/北斗时钟接收器、时钟服务器、云平台、通信网、用户终端以及众多的公共时钟等组成。公共时钟和用户终端通过移动网、互联网等方式接入云平台。时钟服务器能够通过网络提供标准时间输出,采用北斗GPS等时间源接入。Web服务器可提供Web服务,使用户通过浏览器监控、控制设备。数据库用于存储各种数据。用于文件服务器存储公共时钟图片、配置等文件。平台管理系统对云平台进行监测、配置等管理[3]。其运行的基本过程如下:
(1)时钟服务器从导航卫星(GPS和北斗)接收标准时间,通过通信网将时间传输给各公共时钟;
(2)公共时钟把自身传感器数据传送到应用服务器;
(3)运营和保障人员的信息通过用户终端传送到云平台;
(4)应用服务器处理上传的数据,保存到数据库或文件系统;
(5)用户通过Web服务器查询数据库或文件系统,获取各种服务,如查看公共时钟状态服务;故障数据保存服务;故障通知服务: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发送故障信息到用户;公共时钟控制服务等。
钟联网对时钟系统的管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缺少对时钟系统的诊断服务支持,导致其维修耗时长,维修资源成本昂贵。因此,亟需在应用服务器上部署诊断服务系统[4]。
2 诊断服务逻辑框架
故障诊断(Fault Diagnosis,FD)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它作为故障检测、隔离和辨识的总称,狭义上是指故障隔离与辨识或是指故障检测和故障隔离。本文中故障诊断是指狭义上的后者,即指使用硬件、软件和规定的方法确定系统故障,查明其原因的技术和需进行的操作[5]。故障诊断过程如图2所示。故障诊断分为如下几步:
(1)从检测点获取信号和数据;
(2)获取信息中的特征信息,即故障征兆;
(3)按规定的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判断系统是否存在故障,即故障检测;
(4)运用与诊断要求相适应的故障诊断方法判定发生故障的原因,即故障定位[6]。
检测点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即串联关系与并联关系。如图2中,t1、t4、t3是串联关系,t3、t4是并联关系。
对时钟系统可做如下基本假设:
(1)以检测值的阈值来判断时钟系统是否存在故障;
(2)若检测值满足阈值要求,则无故障;若检测值超出阈值范围,则说明有故障;
(3)因为时钟系统可靠性很高,假设两个以上(含两个)被测部件不会同时出现故障。
(4)故障部件与检测值间的关联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①确定性的。即某故障部件關联的检测值是唯一的,可利用故障信号的可达性假设,根据检测点的串并联关系来判断故障部件[7];
②不确定性的。即不同故障部件关联的检测值相同,可利用概率形式对故障部件进行定位[8]。endprint
根据上述过程、结构和假设,时钟系统诊断服务逻辑框架如图4所示。
诊断服务框架包括时钟系统、时钟系统检测点、检测设备、现场诊断设备、现场诊断人员、通信网、信息中心、诊断大数据、诊断服务系统及领域专家等,可完成本地方式诊断和远程方式诊断[9]。检测设备部署在现场,通过各检测点采集时钟系统的数据;诊断设备一般部署在用户终端上,用于确定性的故障诊断;诊断大数据部署在云平台的数据服务器上;诊断服务系统部署在云平台的应用服务器上,为不确定性的故障提供诊断支持。诊断服务的大体过程如下[10]:
(1)检测设备通过检测点获得时钟系统状态;
(2)若状态异常,由诊断设备判断是否为确定性故障;
(3)若故障为不确定性,则检测值发送给云平台;
(4)诊断服务系统,依据概率规则,如统计样本值及D-S证据等,融合诊断大数据和领域专家知识,隔离出可能性最大的故障;
(5)把故障诊断结果发送给诊断设备,指示现场诊断人员通过切换和更换等手段,确认诊断结果是否正确;
(6)若结果不正确,则通过诊断设备通知诊断服务系统;
(7)诊断服务系统取可能性大的故障,并发送诊断设备;
(8)诊断设备,现场诊断人员再次确认故障结果;
(9)如此反复,直至确认出正确的诊断结果。此时,把相关数据存入数据库,包括领域专家、时钟系统型号、检测值和诊断结果等[11]。
3 诊断服务系统
根据图4所示的故障诊断服务逻辑框架,可设计出图5所示的诊断服务系统。
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如下:
(1)状态采集模块负责接收钟联网终端采集的数据;
(2)采集控制模块负责控制钟联网终端的检测设备;
(3)采集读写模块负责读写采集数据库;
(4)领域读写模块负责读写领域专家的数据库;
(5)诊断读写模块负责读写诊断过程和结果的数据库;
(6)故障诊断模块负责利用概率方法、D-S证据理论等方法,依据诊断服务过程对公共时钟进行诊断;
(7)现场交互模块负责与现场维修人员交互,指导其对公共时钟进行操作以确认诊断结果;
(8)故障通知模块负责通过短信等手段通知用户,进行远程告警;
(9)消息通知模块负责通过消息总线在各模块间进行消息通知;
(10)领域专家Web服务系统负责读写数据库,与领域专家进行交互;
(11)采集数据库存放采集的数据,包括客户表、时钟型号表、当前状态表等;
(12)领域专家数据库存放与领域专家相关的数据,包括领域专家基本表、领域专家诊断过程表、领域专家权值表等;
(13)诊断数据库存放与诊断过程和结果相关的数据,包括故障编码表、故障级别表、诊断操作记录表、故障记录表、数据统计表等。
远程终端的检测和诊断数据通过互联网接入,与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也可与领域专家多媒体互动交流。调取指定系统配置信息及拓扑信息,通过先验知识对问题判断定位,故障诊断系统通过案例持续更新诊断数据库和专家知识数据库,诊断知识不断完备,提高对问题的快速准确收敛能力[12]。
消息通知模块采用ActiveMQ技术来实现,ActiveMQ实现了JMS1.1规范的,面向消息(MOM),能够跨越多语言和多系统的应用集成消息通信中间件,为应用程序提供高效、可扩展的、稳定和安全的企业级消息通信。
领域专家Web服务采用Tomcat实现,Tomcat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Web应用服务器,属于轻量级应用服务器,在中小型系统和并发访问用户不是很多的场合下被普遍使用,是开发和调试JSP程序的首选。
数据库采用Oracle来实现,作为一个通用的数据库系统,它具有完整的数据管理功能,实现了分布式处理功能。
4 结 语
公共用钟是保证社会生活和生产有序进行的重要支撑设备。随着现代技术和工程的发展,人们对时钟系统的高效率诊断提出了严苛要求。但时钟系统的复杂性与维护成本产生了尖锐矛盾,迫切需要改变时钟系统的诊断服务模式,提高诊断效率,满足核电、地铁等行业的要求。只有在钟联网的基础上进行服务模式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时间服务面临的快速响应问题。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钟联网的公共时钟诊断服务系统,利用钟联网实时获取时钟系统的状态,使现场人员、领域专家及大数据相互协作,提高各项问题的诊断决策。
经过近三年的运行,结果证明,本文设计的诊断服务系统运行可靠稳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优质的时钟服务,减轻了维护負担,每年节省了大量维护费用,触发了公共时钟行业的服务模式变革。
参考文献
[1]王波,吕俊伟,于振涛.基于ZigBee技术的公共时钟系统的构建[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1,11(3):15-18.
[2]王波,吕俊伟,于振涛.面向物联网的时钟同步体系架构研究[J].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2(5):1568-1571.
[3]史亚萍,李双伟,王波,等.一种钟联网系统设计[J].物联网技术,2015,5(6):46-52.
[4]胡向东.物联网研究与发展综述[J].数字通信,2010,37(2):17-21.
[5]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等.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6):1-11.
[6]张建成,宋丽华,鹿全礼,等.云计算方案分析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2,22(1):165-167.
[7]杨军,冯振声,黄考利.装备智能故障诊断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1-12.
[8]彭强.复杂系统远程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1-20
[9]田仲,石君友.系统测试性设计分析与验证[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1-25.
[10]徐波,于劲松,李行善.复杂系统的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研究[J].信息与控制,2004,33(1):56-60.
[11]王承.基于神经网络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5:42-58
[12]李双伟,毛俊强,李敏,等.钟联网系统的公共用钟、时间网关及信息服务中心设计[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6,29(1):68-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