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多个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在“区域研修课程规划与教师专业发展”专题中,与会专家基于各自区域研修课程建设的现状与特点,分享了研修课程规划的理念、原则、思路、做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对未来工作的思考,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兼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徐继存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杨跃教授结合专家的发言,围绕研修课程规划的定位、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以及实施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分享了研修课程规划的感悟和思考。
在“学科教研基地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专题中,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王海玲、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朱开群、广东省番禺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主任黎耀威作了主题发言。在点评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郑葳分析了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优势和重点研究工作,提出了学科育人研究的具体建议。北京教科院原副院長文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做了科学的界定。本期,我们呈现王海玲、朱开群、黎耀威的主题发言和郑葳、文喆、徐继存、杨跃的点评。
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水平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是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教师如何迎接新的中高考改革、新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培养的挑战?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给学科建设和教师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学科教研基地建设要聚焦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1.学科课程建设,一个学校的核心是课程,学科的核心也是课程建设。2.学科教学研究,学科教研基地必定以研究为重点。3.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内容源于课堂并要应用于课堂,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4.教学质量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科质量高低。要认真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准确评估教学质量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5.学科特色建设,如果学科基地没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就谈不上在区域发挥引领与辐射作用。不仅学科要在区域产生影响,也要通过基地建设打造名师和骨干教师,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示范与辐射作用。
人大附中学科教研基地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以基地建设为抓手,引领校本教研发展
从学校层面,学校以学科教研基地建设作为抓手,引领校本教研的深入发展。例如,在数学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学科教师经过反复研讨,确定了学科基地建设的重点是构建基于数学素养的立体课程体系,即以中学生共同的数学基础为出发点(必修),关注数学文化(选修),强调数学应用(建模),拓展数学视野(选修,大学先修),培养数学特长(数学竞赛,大学先修),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的实施中,学科教师探索了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必修和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
2.聚焦学科关键问题,依靠项目团队突破
学科教研基地建设聚焦学科关键问题,依靠项目团队进行突破。例如,语文学科聚焦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构建多元语文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三个层次四大类的文化系列课程。重点是建设文化选修课程,整合活动类的文化课程,打造活动人文课程。具体包括读万卷书、诵诗词华章、行万里路采风、写书法体验、古诗词创作、体验传统节日文化、戏剧节等系列活动。
学校成立由校长、副校长和学校领导直接管理的领导团队;各个学科形成了校内外学科专家与本校教师构成的研究团队,很多学科聘请市、区专家进行指导。
3.以课程课堂为载体,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例如,数学学科把教师培养与课程建设相结合,课程与课堂并重,教研与教学齐抓。一方面聚焦课堂教学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聚焦课堂教学,采用同课异构方式,针对不同学生和教师,深入研究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建立课程开发团队,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发展需求,组建各类数学特色课程研究团队,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重点建设满足学生兴趣和特长发展的数学特色课程,如数学建模、数学与金融、数学竞赛、微积分等课程。
4.注重优质资源建设,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学校各学科教研基地建设都提出以新课标落实与实施为主线,开发建设优质学科教学资源。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就是学科教研基地研究成果的固化过程,也是学科建设成果总结提升的过程。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教材、教学视频、课件、习题等课程资源,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论文、研究报告等。通过学科教研基地的建设形成面向海淀区的学科品牌与特色,在海淀区发挥学科的引领和示范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