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刚
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08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陈琴老师,主张“素读”,即以符合诗歌韵律的、辅以一定章法、技法,通过讲、读、吟、背等朗读形式,让孩子在充分感受经典文字的情趣中趣读经典。这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但广大的基层一线普通教师,他们没有陈琴老师的素质和水平,而课本外的经典诵读内容又没有纳入考试范围,如何带领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呢?这就需要在一个区域内,用一种相对简单、易操作的办法,来规范引领教师进行,让最普通的教师通过努力能有所收获。
首先,应该“不求甚解”,先来诵读、记忆。要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知道,大量诵读经典,不仅是为了理解,更是为了积累。带领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对所诵读的内容,可先不要求教师講解,也不要求学生理解,更不要求学生会写,只求尽可能熟练诵读、记忆,强调数量的积累。小学生的大脑相当于空着的仓库,仓库里的货物只有足够丰富,日后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出。小学阶段的诵读又像牛吃草,不提前多多地吃下去、吃饱,过后又拿什么来“反刍”呢?
其次,还应该构建一种课程,编写系统的经典诵读丛书,以解决师生诵读内容有章可循的问题。中国的经典诗文浩如烟海,适合孩子诵读的可以说数不胜数,如何从中挑选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诵读的内容,让孩子进行有序诵读,这一点非常重要。例如,可以开发一套《经典诵读》丛书,每学年一册,每册设16组,与课文单元相对应,每组可以安排三首古诗(词)、童谣,随着年级升高,古诗词的字数逐渐增多。除此之外,低年级学生还可背诵《三字经》《弟子规》,中年级学生可背诵《笠翁对韵》,高年级学生可背诵《增广贤文》《大学》《论语》《中庸》等。这些内容可均匀分散到每一个单元中去。在日常教学中,学习教材和诵读经典可以同步进行,每学习一个单元的教材内容,就诵读记忆一组经典。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诵读,也可以利用晨诵时间进行诵读,并且,每节语文课都要诵读经典,这样,既做到了用经典浸润学生每一天,也做到了把经典诵读的任务分解到每一天,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此外,应提醒教师,经典内容的记忆应该建立在好的朗读的基础上,好的朗读容易让学生更感兴趣,也更好记忆。教师应该对诵读内容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切不可忽视。
最后,要坚持把经典诵读纳入评价。把经典诵读的内容纳入学生的期末质量监测中,让评价促进经典诵读活动开展。那么,怎么评价才是合理的呢?一是在期末试题中占一定的分数比例,个人认为应根据年级特点不同,分层次安排10%至15%为宜。二是题目的类型要以考查背诵为主,不主张默写,坚持选择题、连线题等。此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师生活动,来检验经典诵读开展的效果。如学校可以开展经典“诵、唱、演”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自选内容、自配音乐、自备道具,或者年级内部展演,或者全校展演,或者在县域内举办师生经典诵读个人或团体大赛、经典诵读文艺展演等活动。
总之,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该成为塑造民族之魂的践行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