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桂林
最近几年我承担过一个国家课题,研究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问题。这是我们国家教育规划綱要提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方向之后,教育部立的一个重点攻关项目。前两年,我也受北京市教委的委托,对北京市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进行过调查研究。王学男博士的这份调查报告,既有宏观层面的关注,又有微观层面的聚焦,反映出一些具体现实的问题,非常有意义。
借此,我也基于我近年的研究成果跟大家做一些分享,既是对王学男博士调查结果的一个回应,也是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第一,高中资源配置不充足。我们通过对纽约、东京、巴黎、莫斯科等城市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国外高中的发展现状是学校规模小,学校数量多,而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其高中发展的问题在于人口多、学校数量少,导致学校的规模很大,不利于学校的管理与教学。另外,北京市的高中建立了很多“联盟、分校、集团”,这个现象在国际上也非常少见。这种行为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也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学校的集团化办学,使校长“行政化”问题更加严重。校长,应该是在一个学校内,非常务实地抓好教育教学,与教师研讨、与学生交流,而“集团化”办学却使校长身陷行政事务,无心教育本身。
第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落实。目前,“千人一面、万人一书”的现象还是很普遍,从学生的选拔、学生的培养到学生的输出都存在着单一化、同质化的问题。普通高中的选拔,仅依据中考成绩,优质高中挑选“拔尖”生源,成绩不好的分给职业高中,这本身就是教育积累产生的弊端。为什么不能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志向进行招生和培养呢?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目前北京市普通高中的课程可以说丰富多元,但是这个丰富多元仅限于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个层面上,在考试的时候依旧是国家的统一科目和统一标准。那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什么不能作为考试科目呢?这也是一个弊端。应该从招生入口、培养过程到考试评价的全过程多样化,才能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提供真正的通路。高中阶段是分流阶段,它应发挥连通上下左右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普职分类,给学生贴标签,应该逐步改变只根据分数来招生的现状,这是不利于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