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草木间

2017-09-08 04:57张坤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草木境界中华

张坤

喜欢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作品,不仅喜欢他文字的唯美与意蕴,更喜欢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大彻大悟。他也曾说“喝茶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茶字拆开,人在草木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层境界太高了,天人合一,代表着人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共处,也就是指人应该回到草木中间去,若没有真切体验,是悟不出此番人生道理的。一个人倘只与物质打交道,物欲便沾染周身,蒙蔽内心窗扉。要捅开这层纱窗,必接触草木,吸纳草木的灵气,才能通悟人生之理。

当下“回归自然”是一个时尚的生活追求,这里所说的“回归”,我想就是尽量远离红尘俗世的喧嚣,回到草木中间去。看那些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看那些绿地如茵的城市绿化,看那些种花植草的天井阳台,无一不在表达着人们要回归到草木中间去的心情。而那正努力从窗台延伸到办公楼外的一抹吊兰,更让人看到了这种回归心情的迫切。于丹说:“我们不如用一种朴素的方式,让茶回来。人回草木间,茶归民生里,人要回来,茶要回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要回来。”在年轻人中间,碳酸饮料征服了大多数人的口腹之欲,在小资中间,咖啡成了高贵优雅的象征。茶,这生于中华的饮品,渐被国人抛弃。于丹在呼唤,与其说是在呼唤茶的回归,不如说是在呼唤一种精神面貌的回归。中庸之道历来是国人为人处世的圭臬,而这个“茶”字之妙,便是把人放在天地之间,草木之中,不偏不倚,不骄不躁。茶之朴素,茶之清雅,茶之淡泊,便是人之朴素、清雅、淡泊。

人在草木间,这样的日子才真正惬意舒适。离开草木的滋润,躁动、焦虑便附着于肉体,进而精神枯竭,整个人也变得病恹恹,无趣于尘世生活。行走在青山绿水之间,身心为天地灵秀所浸润,双眸里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久病得医,惬意无比。而偏偏这肉体不能时刻与那草木相处,居于水泥筑造的城市里,何以排解内心的彷徨。

打起背包,时常远足,是我们现代人接触草木的一种方式。前年夏天,到山上游玩。放眼望去,见满山都是郁郁葱葱的草木,轻轻嗅一下,甜甜润润的清气里隐约掺杂着远处的花香。山脚下,有几棵古老的银杏树,斑斑驳驳的枝干上写满了岁月沧桑。每一棵都如撑开的绿绒大伞,茂盛的枝叶遮天蔽日,使得山前绿树如盖,浓荫匝地。那一刻,在这样浓密的清幽里,我简直要迷失了自己。忘记了自己是入山的一个游人,还是也静止成了山前的一棵树、一株草。如果,世间的一草一木,一人一花,都能安然如此,静静置于属于自己的一隅,寂静欢喜,温柔相伴,该多好!

人在草木间,既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也包含了中华哲学思想的底蕴,更展现了传统中医的精髓。

有些人认为中医用的药要么是一些枝枝叶叶的草木,要么是一些平常常吃的常见的蔬菜、粮食。这些平平常常的东西怎么能治病呢?有科学依据吗?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我们先从中医的起源说起。中医源自于远古的蒙昧时代,它是紧接着中华最原始的哲理而诞生的。中医依靠自然经验而产生:古人因为吃了一些食物而产生不适,所以会去寻找另一些食物用以中和先前的不适,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经验。这种经验其实每一种人种都有,甚至某些高等动物也会这样做,所以原本没什么稀奇的。但自中华的最原始的表达自然的哲理诞生后,却很好地跟以上的经验结合了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医。所以“中和”自身的不适就是中医治病的哲学依据。

“人在草木间,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共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确保人身健康的前提。《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古代先贤以其独特的智慧发现了“人与自然相通应”的时空观,准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的生理變化和疾病谱的异动。近年来,生态环境被破坏,水源、大气遭污染,气候变暖,沙尘暴肆虐,洪水泛滥,自然灾害频发,疾病谱亦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近几年泛发全球的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不都是明显的例证吗?

当人体出现种种不和谐时,中医治病养生的基本方法是重于“调”,把“不和谐”状态调整为“和谐”状态。如何“调”呢?不是像西医那样将不良因子导致的病变脏器拿掉,而是疏导或减压。当然,这里的病变主要指的是功能性的,那么怎么疏导减压呢?中医积累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技能和攻略,用草木药物组成的方剂,祛寒解表、渗湿泻热、活血化瘀、理气散结、化痰祛邪、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扶助正气等方法净化脏腑环境、协调脏腑关系。或通过针灸、推拿、气功、饮食、精神疗法,疏通经络,调节机体平衡,祛邪扶正,亦可充分发挥这一作用。这是从小处着眼解除现实存在的疾病状态,展现出中医“和谐观”在治病过程中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看来,人在草木间,与自然和谐共处,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惬意,还是保证我们身体安康的前提!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何理由不亲近草木呢?

(编辑 欣然/图 锦跃)endprint

猜你喜欢
草木境界中华
不识草木
寒露
绘心一笑
草木皆有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