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前进+李馨+李开仁
联合国发出“教育第一”的全球倡议行动后,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承诺:“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不解决教育问题穷根拔不掉”。连接“两亚”、沟通“两洋”,三面环绕缅甸的的“孔雀之乡”——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云南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州委书记王俊强、州长龚敬政带领全州122万傣汉儿女,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振兴教育,公平共享的方略,顺应美丽中国建设和精准扶贫大势,以“教育复兴振兴”理念,携手芒市市委、市政府,主动引进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全方位实施“共美教育”的中央民大附中,采用“协议管理、整体委托、自主办学”的管理模式,大手笔集中投入2.6亿元,全新建成了一所占地195亩,总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容纳学生3600人,集实验型、示范性、国际化、现代化于一体的美丽校园——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国际学校。
校园规划科学细致,设计精美前卫,以现代手法注入传统园林精神,布局优雅别致,建筑美观大气,呈现出“孔雀之乡”的“孔雀飞舞”之姿。基础设施一流,环境绿化优美,文化氛围浓厚,在云南同类中学中首屈一指,是一所具备院校雏形的民族中學。巍然耸立的民附芒市国际学校,完美体现出了国家民委、德宏州、芒市党委政府和民附总校落实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更好的教育”的首位意识。
人人享有,人生出彩,传承傣乡文明,服务德宏人民。芒市国际学校校长王国庆、党支部书记兼常务副校长达延俊、副校长杨国山团结带领全校2000多名教职员工笃学躬行,正视德宏州与全国和全省先进民族区域基础教育质量差异,满怀民族群众和求学学生期望,不负党的民族教育重托,升华办学理念,建设人才队伍,引导学生发展,探索素质教育,围绕“示范、引领、辐射”总要求和属地建设“沿边特区、开放前沿、美丽德宏”总目标,在最短的时间内探索出了一条“联合”式培养、“小班化”教学、“导师制”培育、“寄宿制”管理的综合模式,为德宏人民办出了一所环境、设施、师资、管理、效益同为一流的优质满意学校。在首届招生并不特别优秀的情况下,初一年级在2016~2017年第一学期全市期末统测中总分平均599.60分,高出全市平均分409.84分的189.76分,其中语文平均分95.43分,高出全市25.41分;数学平均分88.58分,高出全市43.48分;英语平均分78.28分,高出全市25.76分。
尽忠尽责做教育,守正出新谋跨越。学校规范运行一年来,得到了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云南副省长高峰、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曲木铁西、云南省教育厅正厅级巡视员杨共和等领导的专题调研,多项创新工作受到国家、省、州教育和民宗部门肯定认同,称赞芒市集中财力物力优先发展共美教育,打造出了更好更公平的民族基础教育,有力地提升了德宏边疆地区基础教育事业,蓬勃向上的芒市国际学校呈现出一幅学有所教、人人出彩的灿然画卷。
上篇 不忘初心 最美学校改变孔雀之乡教育格局
德宏州是全国30个、云南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辖芒市、瑞丽两市和粱河、盈江、陇川3县,国土面积11526平方公里。境内有傣、景颇、阿昌、德昂、傈僳5个世居少数民族,地处偏远、经济落后。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全州人民深化民族工作与边疆治理,以云南向缅甸和南亚开放的探路者、先行者身份,勇敢地担当起“国家使命”,构筑沿边开发开放新高地。
新坐标、新定位、新使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教育、新人才。贫困人口更需要智力扶贫,少数民族更需要优质教育,面对德宏人民和傣乡民族的重托,不忘初心的民附总校,把“共美教育”的重心从首都移向云岭山下的德宏,在芒市落地生根,快速培育边疆民族振兴的建设人才,既改写了区域中学师资优化走向精尖的教育格局,又缩短了“人民满意”的距离,让有志成人成才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实实在在的感知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获得感,共同构筑一条开发沿边特区的康庄大道,建设一条通向开放前沿的金色大道,打造一条抵达美丽德宏的幸福大道。
在基因传承中输出共美品牌,校地三方精诚合作
传承百年的民附总校坚守“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实际获得”不动摇,以“培养民族优秀人才、服务民族基础教育”为己任,履行“讲政治、传文化、学知识”的光荣使命,始终把播撒优质资源和繁荣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作为衡量“共美教育”工作成效的两个重要指标。总校在百年校庆时创立的北京共美民族教育发展基金会和“共美教育联盟”,短短几年便成为少数民族区域为国家培养合格民族人才中发挥了早期识别及培养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渠道作用;在宣传发动全社会支持民族基础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了积极的纽带作用。“共美教育”成为全国偏远落后少数民族区域党和人民的“刚需”。
早在2012年4月,时任国家民委主任杨晶率队调研云南德宏州,看到一些民族扶持之地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飞跃,希望他们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早日建成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州市党委政府科学论证,率先破解中学教育发展瓶颈,缓解生源剧增问题,于2013年动工新建一所有特色、高水平、国际化、现代化学校。这一务实举动被升任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的杨晶知道后,主动牵线搭桥,要求民大附中采用与海南陵水合作办分校的模式,输出品牌为相对贫困的德宏民族地区合作办一所更加开放的学校。
面对国务院的支教指示和德宏州、芒市政府的合作办校请求,民附党总支和校领导认为,民族人才的提前甄别和培训,是民族偏远落后地区最艰巨的自我发展准备。总校发展百年史上,老一辈已经做出了榜样,解放后为稳定边疆,周总理亲自决策,学校从1955年至1959年专门开办云南班,培育出了曾任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的李宣猷、中央民大教授马绶炳、中国第一位女缉毒队队长马福英等一大批忠于祖国的民族建设英才,很多仍然活跃在繁荣云南边疆、稳定边疆基层的重要岗位,大多成为县处级以上民族栋梁。endprint
2015年4月12日,在中央民大校长、德宏州委书记、州长见证下,民附总校与芒市政府、德宏州教育局三方合作签约,创办拥有小学、初中、高中(含国际部)12年制的中央民附芒市国际学校,要求2016年9月正式开学。在签约仪式上,中央民大校长助理、民附总校校长田琳说:我们进驻德宏办学,是响应国家扶植民族地区教育号召,回应德宏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适应学生受益、实际获得的时代产物,我们有国家民委、中央民大的支持,有省、州、市党委政府的帮助,一定胸装“一家人”的情怀,让新学校早点落地生根,使相距千里的芒市、德宏、北京的你、我、他心连着心,众志成城,团结合作,教育开篇。
在人民重托中依托优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
为民是一种情怀,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不发达地区更需要智力扶贫、更需要优质教育,边境地区更需要国家关怀、更需要大家支持,民族地区更需要机会均等、更需要守望相助。”总校校长田琳态度坚决,要把创办芒市国际学校视为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贴近群众需要,办好实事难事。都市名校输出品牌办分校不在少数,但大多选择经济发达的热点城市,很少像民附一样专门挑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边疆县市办新校。这种奉献起步就要创新发展,需要有能够吃苦,乐于奉献,真诚为民的教育能人,要在学校初创时就把民附总校服务民族人民的基因植入血脉之中,把爱民之情体现在一言一行中,落实到一举一动上,时刻为边疆人民和学子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力、智慧和青春。
几乎是在2015年春天三方会签的同时,京滇同步启动办校实质。芒市集中力量加快校舍新建,州教育局帮助建全办学手续,州市拿出66个公办教师名额,从全国和省内师范大学优选毕业生,经过短训后安排到芒市各中学实习,既为新学校做好人才储备,又为新教师融入当地奠定基础。民附总校打出“芒市国际学校”新平台,面向全国海选校长。经过多轮筛选考核,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学特级教师王国庆被任命为首任校长。王国庆校长先后在内蒙古、河北、北京从事教育领导工作,曾获全国中学百名优秀明星校长、全国优秀教师、百名德育科研专家等殊荣,多次成为内蒙古中、高考命题组成员,是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家委员会理事,主持过多项国家级课改研究课题。总校党总支研究决定,将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多年从事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所教学生有多名高考数学满分的优秀教师达延俊任命为党总支书记兼常务副校长。
2015年12月,学校新班子正式组建。总校校长田琳、书记佟丽娟告诉两位事业有成的创业新人,我们到德宏州办校处于国家精准扶贫大势,“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党的要求,要通过新办学校为薄弱地区供给优质教育公共服务,用优质教育资源从源头上阻断贫困家庭的代际传递。我们办校不仅仅是使德宏和云南边疆的孩子们有书读,而且要为德宏学子打开游学北京的通道,通过共美基金会和“共美教育”帮扶,为德宏人民建设一座现代教育的“文庙”,架起一座放飞理想的“云梯”,为德宏打造一张新名片。
在深化改革中打开国际视野,煅造民族教育品牌
崇高的理想追求,是引人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2015年12月20日,王国庆校长、达延俊书记、办公室主任李馨等第一批创业者,带着谦卑与感激、激情和梦想,聚集在云岭下的芒市新校園“和”字碑前,发誓高举民附这面民族基础教育大旗,发挥合作性、自主性、多样性、创造性、引领性优势,在云南边疆创新办学思维,把芒市国际学校打造成“德宏一流、云南名校、全国知名,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品牌学校。这是第一代创业者的“初心”,也是未来一代接一代师生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一事当前勇担当。3名创业者不分领导部属,都有一种“等不起”的担当感,一方面,配合芒市政府和承建企业又好又快地做好校园校舍建设收尾工作,保证半年后开学即可无障碍性投入使用;一方面,融入教育管理部门和德宏州及芒市基层中小学,全面做好开学准备,逐一与分散在各学校的教师交心谈心,走访芒市城乡小学和初中摸底生源质量,深入民族群众征求第一手办学建议和民众需求,确保开学就能规范运行;另一方面,按总校要求深入全国名牌师院诚聘英才,从各地挑选有教学实力、有师德荣誉、有创新担当的能人优师加盟,深度培训打造一支“来之能教,教之能胜”的优师队伍。
短短几个月,学校就由第一批少数几名创业者,变成了初具规模的第一代创业人。他们作为一个党的教育事业的作战单元,任务就是执行党的民族基础教育政策,为党赢取偏远人民的民心。学校教职工以此作为担事儿的出发点、立足点,紧紧围绕建设目标,自觉听从党的召唤,服从校领导安排,主动找事创新,创造条件担当,无一坐等条件成熟,直面现实考验,补齐自身短板,带着责任感学习更新、优化结构,具有教书育人的从容与担当。
在开创基业的这段时间里,校领导对校园全面规划,科学制定第一个“五年规划”(2016~2021),全方位做好有声势的招生工作,精心文化润校,制定了一系列与总校理念一致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016年8月20日,学校正式开学,组织600多名新生进行威武震撼的军训工作,拉开了总校进驻云南边疆规范支教办学的序幕。
各美其美,携德致宏。2016年9月8日,国家民委、中央民大、民附总校、省教育厅、民宗委、德宏州及芒市“四大家”联合为这所地处边关的国际学校举办落成暨开学典礼,这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也是极其少见的。面对各级领导的期望与要求,田琳校长说,近一年来,从政策出台到合作签署,从校园建设到理念输出,从教师招聘到赴京培训,从招生宣传到课程建构等等一切,都是高标准、高规格、高起点,用“没有吝啬,毫不犹豫,全力以赴”来描述一点都不过分,创业者没有辜负“人民和民族”的重托,把优质教育办在了老百姓的家门口。首批迎来的2个年级,16个班,600余名学生,对我们这所新办校来说是勇敢的选择,这分信任和托付,沉甸甸、金灿灿,既光荣自豪,又压力山大,我们一定在改变、引领、陪伴中,打开国际视野,煅造教育品牌,让更多的芒市、德宏、云南孩子放飞理想,实现梦想。endprint
中篇 不辱使命 共美教育引领创构优质均衡特色
时代大潮波涌浪迭,历史血脉赓续绵延。国际学校的创办是“共美教育”从首都北京向云南边疆的延伸。义务教育,重在均衡,州市党委政府把提升提质民族基础教育作为精准脱贫建设的民生“重头戏”,充分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使学校师生清醒,在校学习的近1600多名学生,每个人背后都系着一个渴望脱贫奔小康的家庭,系着一方广袤的土地,系着美丽傣乡的未来。他们必须肩负起自身的教改之责,保证学生教育链条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均衡与公平,提供更多的成长红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年历程,波澜壮阔;生动变化,俯拾皆是。我们走进这座傣乡基础教育的“梦工厂”,尽管从数量上来说还算不上是大产出,但贴近他们的心灵与风骨,可以感知他们自身和区域振兴的未来,学生强则民族强,从中感受到了一股民族团结进步的灼灼热力。
教育往后看,寻根历史构建契合现实的文化体系
“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云南引进“共美教育”,德宏创办芒市国际学校,全国海选王国庆校长,希望他领航学校着眼教改精准发力,用首都优势质资源补齐边疆地区教育短板,给学生最好的教育。经过岗位的求学、行走、追问、思考和反省,他感到传承改革不能躁进,世道人心不能盲动,教育发展不能短视。在这位领航人和班子成员的发展视野里,边疆德宏的历史很厚重,现实更紧迫。他们在寻根历史中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精神联系,明白学校承担着“民族团结进步、傣乡繁荣稳定”的教育使命,担当着“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历史责任,对德宏州的民族自治人才培养和建设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全州人民群众“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的国际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本质。
教育往后看,寻根历史构建契合现实的文化体系。在芒市国际学校的育人视野里,“共美教育”实质是引导学生在灵魂上“补钙”、本事上“升级”、品德上“提纯”,着力培育国家和民族建设用得上的能人英才。他们不负崭新的校园,构建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凝成了“宏德树人、持恒致远”特色鲜明的校训,“为人为学、至诚至和”的校风,“进德敬业、精益求精”的教风,“好学好问、善思善行”的学风。学校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用尊重的理念引领人,用学校的正气凝聚人,用严格制度规范人,用健全的机制激励人,用关怀的情感温暖人,朝着“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国际化”的优质学校目标奋斗,努力追求学校有名气,教师有地位、学生有出息。学校严格按照“民主理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强校”的发展思路办学兴校,自动解开思想观念的束缚,去除体制机制的障碍,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国家课程为蓝本,紧紧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建构出了地方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教学体系;着眼培养民族有用人才目标,组织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探索分层次、分阶梯推进的德育体系;结合各种社会课程资源和管理方式构建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在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干部识别及培养的关键节点上,把州市各民族未成年的优秀学生培养成未来建设的后备人才,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与长治久安。他们运用校办网站、微信号和《共美》校报,对外宣传学校和师生教育创新的风采和才华,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和好评。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优质学校放飞梦想,栋梁在这里成长”;“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光有成绩过不了明天”……在学校,这些励志话语随处可见。他们采取雕塑石刻、微缩移植、立体展现、电子屏显等形式,打造校园历史与民族特色文化展,经常组织民族操、美食文化节、校园艺术节、节日联欢等各种活动,使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生机勃勃,达到了文化育人的目的。在学校精心布置校园环境的基础上,各班有班训、读书角、文化墙、板报,激励各族学生和谐共处,健康成长,引导师生共同投身教改强校的实践。
教学往前看,依靠教改构筑示范引领的教育生态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芒市国际学校在总校的指导帮助下,把“共美教育”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和学生就学的要求相一致,用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现代教育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情怀的民族学生。
学校运用“共美教育”理念,牵引教育教学往前看,一创立便成为一所立足本州,面向东南亚的边疆民族学校。经过高一、初一两个年级学生一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了教育教学示范引领的一系列经验,对初中学生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引导青春期的学生迈好人生的第一步,给孩子们一个成功的教育;对高中学生重点帮助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树立清晰明确的人生目标,努力成为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创新人才。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砥砺前行的芒市国际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内涵发展为基本要求、以全面提升民族人才培养质量为发展主线,潜心创造适合云南边疆特色的共美教育办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表现出了教育者足够的勇气和胆量。
联合培养模式独一无二。学校对接首都优质教育资源,每年从高一新生中选派20名优秀学生赴北京总校学习一年,这种“1+2”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接受了家乡良好的学校教育,又可以进北京与全国各民族优秀学子共同学习、交流、生活。2016年10月,选送到民附总校学习的15名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回到芒市,成为同学们的学习榜样和人生目标。
小班化教学模式人人出彩。对國内优质名校而言,很难做到“小而精、小而优”,而“减负、增效、提质”,又是教育改革目标。学校坚持不搞大班额,保证每个行政教学班不超过40人,在“小而精、小而优”环境中分层分类教学,力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需要的特色教育。首届招录初中8个班级,每个班级人数都在35人左右,高中8个班,人数都没超过40人。小班化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差异,兼顾了不同学生兴趣爱好,为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第一次市里年度考评,综合成绩远超兄弟学校。endprint
导师制培养模式精准指导。学校为每名学生指定成长导师跟踪培养,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得到落实。学校和年级、班级教师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生活规划,改进学法,与学科教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人才培养规律。学校全面了解对应辅导学生的基本情况,指导学生设计学习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坚持最少每两周与学生做一次沟通交流,了解思想状况;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做一次有效的家访或电话联络,全面掌握了解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教育环境。
寄宿制管理模式提高效能。学校明确要求所有教师按照职责分工,对学生从早到晚全程陪伴。生活教师清晨管理好学生的起床和夜晚的休息,课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晚自习科任教师坐班辅导。学校全程精心组织管理,保证学生在校有充裕的时间静心专心学习,夯实基础知识,有效提高学习成绩。从周一到周五全程严格管理。从周日晚返校至周五晚离校,学校都有专职人员精心组织管理学生的生活起居、饮食营养、体育锻炼、学习辅导,省去了家长对孩子一日三次的接送之苦和餐服劳作之累,也减少了学生无谓的时间浪费,使其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
学校主动改革突围,站在傣乡群众立场上,以一系列模式创新,承载教育者特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引领当地基础教育阔步前行。可以预见十年、二十年后,从学校走出去的学生们将成为德宏人民的精英,国家建设的栋梁。
奔向新高地,行之以实种好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是党中央的决策。学校的全新引进与创建,使德宏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实现了规模、质量、效益快速跃升。王国庆对学校师生说:“要自觉做好州市中学榜样,优化高端教育教学要素供给,师生协调发力,奔向教育教学新高地。”
民族梦是团结梦,中国梦也是教育梦。作为民族区域最优综合学校,本身就承载着傣乡多民族团结进步的梦想与希望。无论是学生个体“成才梦”,还是家庭期望“发展梦”的实现,都离不开优质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的有力支撑。而要使“教育梦”实现,关键还是去实践,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前行。站在新的征途上,学校领航人按照多出人才,多出经验的办学高标,改革人才培养制度,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民族境界,丰富民族内容,增添民族魅力,使这片民族教育的试验田成为推动学生成才、家庭发展、德宏振兴的动力。
学校充分释放人才培育潜能,在公平竞争下扩大招生数量,破解学生进入优质学校享受优质教育的难题,回应了党和国家“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庄严承诺,实现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最朴素的期盼。
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学校主动走进芒市和各小、初中学校和德宏有影响的中小学,动员优秀小学生、初中生报考国际学校初、高中,对农村户口和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适度放宽条件,为素质全面和知识结构丰富的优质生源开辟优先录取的“绿色通道”,使生源报名数量提升,录取学生勤学苦读,品学兼优,是国际学校的希望,是德宏边疆的未来。
创办一年来,学校在教改中把教学质量提升作为突破口,关怀帮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全面进步,让学生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人人成才。同时,在新课改中坚持“向上看齐,向下生长”,要求教师不再简单地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上,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为了防止学生“过度”自主,造成“两头冒尖”的现象。校领导认为:“自主,只有在合理引导和科学管理下,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潜力。”学校确立“质量为本”的教改管理思路,建立起全程跟踪、全维覆盖的“新课改质量管理体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图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统一,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强化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完善了中学阶段的育人过程,促进了教师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纵观国际学校新课改,他们坚持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从传统向现代跨越。教学中既保留传统的基础知识精华,又增加了现代科学与人文知识,增加了学科研究性课题,增加了开放性,体现了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通过网络环境教学的广泛应用,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走向了现代化,科学把握课程、教材、学科与教科书之间的关系,丰富教学内涵,拓宽发展空间。
在教改中,国际学校定期组织召开教育教学专题会,进行质量分析、案例分析、奖励表彰、示范引路、交流经验、工作点评、专家报告,研究教学规律、提出教学要求、加强教学指导、推进课程改革。
为使学生有服务民族的思想境界,有报效国家的奉献能力,学校坚持课堂向实践拓展,科研向教学转化,能力向社会聚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年级年度教育教学工作会,学校组织老师总结检查年级年度承诺情况,让学生有毕业升入更好学校的新期望,学校承诺循环往复,做到敬终如始、一抓到底,完美收官,交出满意答卷,让学生、家长和社会看得到国际学校实实在在的成果。
坚持不懈,行之以实种好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带出了家长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培育对国家社会有用的民族学生,全体国际学校师生传承文化、强化管理、奋力赶拼、内涵提升,优化过程、注重效果,成为芒市乃至德宏和云南一所有文化、校风好、校纪严、质量高、特色鲜明的民族综合学校。
下篇 不畏艰难 农人情怀陪伴学生锻铸满意学校
观基层大势,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确出现了问题:生源规模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教学质量与城市相比欠佳,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知识退化、教学方法老化……面对这种情况是否可以悲观地说农村教育一敗涂地、面临消亡、不可逆转呢?
从民附总校合作芒市、德宏州,创办全新的国际学校,尽管农村教育问题依然存在,但我们看到了希望和转变,因为这所新学校有一批兢兢业业的教育工作者安心芒市,以“农人”的情怀做教育,他们如同农人遵循时令一样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急不躁,默默耕耘,静静守候,细心守护,体现出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对成长的一份理解和对未来的丰收期待。他们的背后,有一个有情怀、会拼搏的好校长;有一个有担当、敢创新的好教育局长。endprint
德业求精,新中固稳。教育的希望在基层,真正的教育家也产生于基层,而不是那些唯理论的空谈者。在2017年总校述职会上,王国庆校长说:“成绩由大家创造,荣誉归大家所有。通过一年的建设与反思,我和教职工来对了,在这个新平台上较好地服务边疆教育;我们压力大,深知肩上责任重大,唯恐办不好辜负了傣乡人民的信任;我们信心足,有这么好的校园环境和条件,有这么好的学生和领导,没有理由干不好,没有理由不成功。”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集中学校智慧,联合培养师资队伍,教师敬业修为,科学探索出了在省、州有影响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优化育人环境,造就学生未来,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全面发展,掌握真才实学的“金钥匙”;搭起培养桥梁,精准造就人才,使学校赢得了精神文明、民族文化等一系列光灿灿的荣誉。
师资队伍变单打独斗为联合培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复兴振兴对教师的教学和指导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队伍建设是改革发展的“风向标”,开放式的办好国际学校,只有打破教师“近亲繁殖”的怪圈,从单打独斗走向联合培养,才能为教师补齐知识结构的“短板”。近年来,学校借助总校得天独厚的优势,安排新录用青年教师,分批派往北京进行两周培训。培训中为每位年轻教师制定指导教师,建立长效联络机制,实施长期持续指导,仅2016年一年就先后分5批对教师进行了一次全员轮训。学校与总校、云南省教科院、德宏州教师进修学校、中国电化教育协会达成教师联合培养协议,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科学组织机构主办的活动,鼓励教师参加新课改、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参加样板校现场观摩课。邀请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教育司、中央民大、民附总校、云南省、德宏州的领导和知名专家来学校做报告,指导带动学校教科研。每個学年都由校领导带领教师们到周边省市的知名中学学习调研、考察交流。教师们返校后的变化显而易见,一份份详实的调研报告中渗透着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体会。
有好教师才有好教育。学校坚持教育家办学,要求每名在岗教师必须真正知学生、懂教育,置身学生中间,扎根课堂教学。学校出台了学校干部、教师听课、评课实施细则,规定校长每周听课不少于15节,副校长不少于10节,中层管理干部不少于10节,月末将听课情况上报教务处,检查结果和结构工资及年终考核挂钩。教务处主任对我们说,最初的教师不是学校自主招录的,相互间差别大,通过全面、不定时限的公开听课评课,使教师由最初的不愿意变为主动请校领导听课评课,仅校长王国庆一人,2016年下半年一个学期就听课240多节,对所有教师听了3至4轮课。名师达延俊、苏布德、周利等定期或不定期为教师举办示范性公开课,反复强调教师要以教材为中心,狠抓基础,引导学生入脑入心,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2016年12月,总校选派优秀教师金秀丽、赵长宏到芒市与青年教师叶国欢、付刚举办“同课异构”交流活动。金秀丽和叶国欢老师共讲《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历史课,付刚与赵长宏老师同授《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课,表现出了相同的特质,展现出了不同的精彩。
学校乘势而为,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他们围绕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新理念、新观念、新内容、新方法和手段,以及新的评价及价值取向,鞭策教师主动去学习、去接纳、去实践。
育人目标从搭起桥梁向精准对接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承载着人民的期盼。学校着力振兴傣乡育人目标,在教师中着力抓民族情怀、教育态度、教学水平,积极倡导全心、全情、全身投入工作和学习;排除社会和家长的干预,坚持教育公平,回归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办学;实事求是的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整体布局,有序推进。学校重视年度家长会,校领导和全体教师与校长面对面交流沟通,校长承诺学校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服务,教师尊重每一位孩子,尊重每一堂课,给每一个生命颁奖,班主任对应每名家长介绍学生各自的懂事与进步,营造出了健康成长、积极向上、主动自觉的学习氛围。
注重教学过程和常规管理,实现德宏傣乡振兴与学校建设的精准对接。理想进入实践,目标化为现实,关键在于与教育实际对接,使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举措。教学人员采用聘任制,以年级组为单位,实行年级主任聘任为主,学校指导与协调为辅的用人制度;教学反馈常规化,每次考试、统练后,以年级为单位由年级或学校组织教师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表彰奖励教与学的优胜代表,及时有效对教学进行分析和总结、诊断和反馈。
以耕,开垦取胜之基;以苦,修筑丰收之道。2016年11月,学校教育创新和教改成果得到州市党委、政府认同,将史上第一个“宏德班”定位芒市国际学校。2016年秋季招生时,州政府主导从全市实验性招收了一个由25人组成的全免费多民族“宏德班”,无法确定由哪所高中承教,便均匀配置到各高中校“临时代培”,综观效果。在开学3个月的多次综合考评中,州教育局看到国际学校优势明显,呈报州委将“宏德班”的分散学生“收拢”送到国际学校,并做出永久落户该校的决定。闫茂正、尹祖艳等25名“宏德班”民族优秀学生,自觉“宏德树人”,化社会和学校温暖为“感激奋进,感恩努力”精神,努力圆梦,立志做更优秀的德宏人。学校以“宏德班”为基准,先后成功地开办了数学实验班、理化实验班、文科实验班、艺术特长班等,在尊重差异、关注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满足学生多元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求,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选择。
怀“敬畏”之心,修“赶考”之德,练“赶考”之功。敢为人先,争创一流,民附芒市国际学校善于打破平衡,敢于进行资源整合,开启了偏远民族自治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新路径;勇于探索,鼓励创造,国际学校正视现实矛盾,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开创了拓展时空的新内涵,正沿着打造品牌名校的道路奔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辑/廖全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