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历史 续写传奇
——北疆博物院的重新开放以及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合作

2017-09-08 07:55
化石 2017年3期
关键词:北疆博物院复原

继承历史 续写传奇
——北疆博物院的重新开放以及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合作

20世纪40年代初,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将侵华战争扩大为太平洋战争,北疆博物院的各项工作陷于停顿。随后的70余年间,这座在近代中国自然历史与史前考古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博物馆一度沉寂。作为迄今国内唯一一座百年间建筑、藏品、文献三者留存相对最为完整的自然历史类博物馆,北疆博物院可谓中国近代早期博物馆中的“活化石”,对其进行全面的修缮和复原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和现实教育意义。2014年,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借此契机,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天津自然博物馆启动了北疆博物院北楼及陈列室修缮复原工程。2016年1月22日,经过近两年的修缮及布展,北疆博物院终于在时隔70余年后重新对公众开放。

回眸百年,致敬科学——与时俱进的基本陈列

作为中国最早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北疆博物院独具魅力,在中国乃至世界博物馆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办馆理念、建筑结构、陈列布局、藏品保护、知识传播、社会影响、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均达到当时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中国近代早期博物馆中兼具教育、收藏、展示、研究等几大博物馆功能的典型样本。其藏品数量多达20余万件,是中国北方地区自然标本的收藏研究中心;同时,作为理性科学精神西学东渐的践行者,堪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典范。

古生物陈列室

此次修缮复原重新开展,如何在忠实复原的基础上传承发展、创新提升,成为摆在继承者面前的一道必选题。经过多方走访调研和专家论证,最终确定了“恢复原貌、传承发展、创新提升”的总体定位以及“修旧如故”的修缮原则。回顾两年来修缮筹展的整个过程,策展团队内部时刻都处于思想与观点的碰撞与磨合之中。这期间虽有纠结、有争辩,但大家的愿望一致——既要传承北疆精神,又要结合时代需要,以求达到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代的和谐统一。

1.推陈出新的展览内容

北疆博物院此次重新开放,共展出各类自然标本及人文藏品约2万件,展品主要包括8000余件古哺乳动物及古人类化石,6000余件现生动、植物标本,3000余件岩矿标本,以及历史人文藏品和资料,等等。其中,披毛犀、野驴骨架及河套人牙等旧藏的珍稀自然标本,桑志华留下的珍贵历史照片、手稿、手绘地图、科研著作,科考时随身携带的三色旗、藤筐,研究工作中使用的地图柜、底片柜、卡片柜、实验器皿等实物,均在此次展出之列。整个展览内容可划分为三大部分:

☆北疆复原陈列——忠实复原,体现百年前的北疆原貌

依据留存的照片、文字档案、展柜、展具等历史资料,原汁原味地再现当年的北疆陈列室原貌。陈列室的布展,旨在恢复原有的展出格局:一层古生物陈列室,展出地质学、古生物学、史前考古学和人种学藏品;二层现生生物陈列室,展出现生动物学与植物学藏品。

☆北疆历史人文展区——凝聚北疆百年历史缩影

新增的北疆历史人文展区,其设计宗旨是使公众能够全面、形象和深入地了解北疆博物院。展品主要包括70余幅照片、100余件实物及图文展板,等等。该展区共三个板块:北疆博物院的创建、桑志华的科学考察、北疆博物院学术研究。

☆开放式库区——创新亮点,感受博物馆背后的故事

标本库房与研究工作区域全方位对外开放,不仅使百年前桑志华采集的各类标本及科考用具,得以与公众近距离接触,同时也将博物馆人的工作以及藏品背后的故事呈现给观众。

2.匠心独具的展出特色

北疆博物院二层现生生物陈列室

北疆历史人文展区

古生物开放研究室

重新开放后的北疆博物院,其特点可概括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复原与提升”,依据复原陈列、人文历史、开放库区三大部分内容的内在统一,将历史文物、自然标本有机整合并呈现于拥有百年历史且同样具有文物属性的建筑空间中。

☆陈列复原精益求精

北疆博物院建设伊始,在建筑格局、风格及细节上即呈现出高标准的博物馆专业水平,艺术形式上采用了具有美学外形的中心牛腿柱内框架结构,以及高密度、小跨度的高窗设计,将平板花玻璃镶嵌在钢筋水泥窗框内,既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良好的天然采光,又能起到防沙、防水、防盗、防震等标本保护的作用。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此次修缮复原,从建筑结构、细节到展柜形式等诸多方面无不力求专精。包括对古制法国压花玻璃复原进行的多次实验、陈列室沿用的由法国斯特拉斯堡冶金厂制造的铁制展柜的保护性加固、历史人文展区采用的具有近代欧式风格的铁制展壁和展柜的专业设计以及开放式库房原有的木制标本柜架的修复等,甚至展柜所使用的螺丝都是聘请专业机构特别加工复原的,力求忠实于原貌。同时在建筑空间上还复原了标本吊装设施、壁挂动物头部标本等展示。

☆自然人文交相辉映

北疆博物院馆藏自然标本多达20万件,不仅数量众多、门类齐全,最为重要的是其中精品璀璨,许多标本在中国近代直至今天的若干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馆藏甘肃庆阳、内蒙萨拉乌苏、河北泥河湾、山西榆社四大地区的古哺乳动物化石奠定了中国古哺乳动物学研究的基础;庆阳石器、河套人牙和水洞沟石器的发现标志着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古人类学研究时代的到来;馆藏的大量欧洲自然标本及史前史藏品在对比研究亚欧大陆自然生态差异及演变、古代人群东西方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

除自然标本外,北疆博物院还珍藏着各类历史人文藏品及文献资料2万余件,这是一座蕴含着巨大能量的宝藏。如何让这些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料“活起来”,使之重见天日,发挥其在解读历史和科学研究中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北疆博物院的复原中特别开辟北疆历史人文展区,将人文藏品与文献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象化地讲述北疆博物院的故事,以使公众从中一窥20世纪30年代这座传奇博物馆的前世今生,再现其当年的辉煌成就,进而引发人们思考理性科学精神西学东渐为中国近代科学发现和博物馆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启示。

沿用至今仍正常运行的地采暖设施

北疆博物院建筑内(左1,左2)外(右)的标本吊装装置

北疆博物院自然标本展示

☆顺应时代全面开放

据文献考证,历史上的北疆博物院对外开放仅限于一二层陈列室。迈入二十一世纪后,博物馆的展陈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教育功能在博物馆几大关键功能中突显出来。为了充分发掘标本和文物的内在价值,“让文物说话”,此次展览在忠实复原的基础上传承发展,将标本库房和研究工作区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标本、文物与博物馆人的幕后工作同处于一幅画卷,展现在公众面前,以期达到使观众“在参观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的目的。

北疆博物院馆藏人文藏品及文献资料展示

全面开放的标本库房

一百年前,“赛先生”醒了,召唤着国人迈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北疆博物院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它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那个时代的象征和缩影。那是一个见证着科学和人性战胜愚昧与邪恶的时代;也正是那个时代,助力人类登上了地球生物圈的权力顶峰。不论未来如何,那个时代都是值得瞻仰和凭吊的。北疆博物院重新开放,其展览的初衷及结果均在于此——唤醒历史文化之魅,重温现代科学之魂。

重装开展,惊艳四方——蒸蒸日上的社会影响

北疆博物院重新开放一年多以来,秉承北疆精神,坚持回馈社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社会反响,成效卓著。

1.开放宣传

北疆博物院重新开放首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即进行了相关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一年多以来,有关北疆博物院的各类消息一直是多方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包括中国文物报、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都市报道、天津日报、今晚报、腾讯新闻等)均针对北疆博物院进行过广泛的宣传报道,参与媒体数量达12家,全年累计报道达30余次。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亦将正在拍摄的以北疆博物院为题材的纪录片列为重点选题,国内外多位纪录片导演也先后多次到此取景拍摄,某种程度来说,北疆博物院已成为回顾中国近代科学博物馆诞生与建设历程的圣地之一。

馆内化石修复专家接受记者采访

中科院院士邱占祥欣然题字祝贺北疆博物院重修开放

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

2.科普教育

作为百年前博物馆教育领域的楷模和样板之一,重新开放后的北疆博物院不忘初心,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仍然继续积极开展各类科学传播活动。经初步统计,重新开放的第一年中,累计讲解700余场次,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夏令营、志愿者活动等)共计22场,累计参与观众4000余人,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社会反响

重新开放后的北疆博物院影响力与日俱增。一年多以来累积接待观众5.6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观众约0.8万人次。各级领导及国内外专家、同行纷纷来馆参观交流。法国大使馆官员来馆时曾说道,一百年以前的馆舍、藏品、资料至今还能保存如此完好,让人从中一睹当年世界一流博物馆的风采,实在令人惊讶和激动。上至科学家,下至普通观众,留言中使用最多的就是“震撼”二字,震撼于百年前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震撼于百年来博物馆人一丝不苟的专业追求,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古生物化石保护修复项目工作现场

北疆博物院联合研究中心2016年年会现场

河北泥河湾古哺乳动物化石合作研究

这座经历了百年岁月磨砺的博物馆,具有“穿越历史、穿透人心”的力量,身在其中,不由得就会使人陷入感动与思索。终于,在2017年5月18日,北疆博物院迎来了荣誉,在第十四届(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喜获精品奖。这既代表着公众与博物馆界对北疆博物院自身魅力的认同,也体现了人们对北疆策展团队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肯定。

沐雨栉风,再启征程——坚定不移的科研之路

历史上,北疆博物院曾屹立于世界学术之巅;而今重新开放,充分发挥藏品优势,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从而打造一座高水平的研究型博物馆,续写北疆的辉煌传奇,仍然是全体北疆团队成员的诉求与愿景。为此,甫一开放,院方就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同发起,联合多家科研及文博机构,成立了北疆联合研究中心,由中科院院士亲自领衔,在一年多以来的工作中,已经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成果。

1.人才联合培养

持之以恒的研究工作离不开人才。北疆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后的第一项议题,便是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联合培养计划。主要以中科院古脊椎所作为依托单位,以北疆博物院作为实践教学研究基地,有计划、分批次地进行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和进修培训等,提高各专业人员的科研水平;同时稳步推进双方人才交流,以举办学术沙龙、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促进青年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截至2017年6月,以上几个层面的联合培养工作均已见成效。

中科院院士邱占祥查阅北疆地图,对文献资料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2.藏品保护与研究

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和修复是顺利进行后续研究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北疆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全面启动北疆古生物化石保护修复项目,邀请中科院有关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专业人员与技术团队通力合作,制定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和流程,采用国际通用的文物修复加固材料,结合北疆化石的保存现状运用个性化的技术手段,从根本上阻止了受损化石随着时间推移受损加剧的难题。一年多以来,已加固修复各类古生物化石几千件,有效保证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北疆联合研究中心按计划适时启动了甘肃庆阳、河北泥河湾等地的藏品整理和研究工作,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3.北疆文献资料研究

北疆博物院馆藏除标本化石类藏品外,还有一类弥足珍贵——那就是保存至今的上万册图书、地图等文献资料。这是一座尚未挖掘的宝藏。如何让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活起来”,使之在自然史及科学发展史研究中发挥作用,成为一项极富挑战的任务。目前,经过特别组建的专门团队一年多来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批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录着科学发现的宝贵资料已被整理出来,作为北疆展览的一部分展现在世人面前。但这仅仅只是开始,展示不是目的,从资料中挖掘故事,在地图上体现价值,其后的工作任重道远。北疆联合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已将视角转移至此,相关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及翻译等工作正在加速进行,下一步即将对这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解读,让“它们”真正地“活起来”。

回想筹展之初,重新发现北疆博物院的过程堪比一场考古发掘,处处带给人感动与惊喜。这既关乎责任,更是一个充满了爱与情怀的故事。这份执着的爱与情怀融入了这座博物馆的每个角落、每处细节,感化着来此参观的每一个人。只要身在其间,便能深刻感受到周遭冷静理性的科学见证与心中激情澎湃的人文精神在此形成的完美统一,随之油然而生的是一股崇高的使命感——不惧艰难,将北疆博物院打造成为一座跨时代的经典博物馆;不畏困苦,在科学发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北疆博物院复原
博物院寻兔记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北疆博物院建筑初探
参观河南博物院
与时代同行:河北博物院的创新使命
北疆纪行
铸梦北疆
——军旅写生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