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华兴
曙光期:如何从“烈士”到“先驱”
文/马华兴
曾经有首口水歌《潇洒走一回》,里边有一句歌词是“我拿青春赌明天”,这句话可以用来描述选择进入曙光期行业的人的典型心态。
如果真的赌对了,进入到曙光期的行业,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华为,无论是微软还是FACEBOOK(脸谱网),能在产业的曙光期就进入到这样的企业,自然有机会获得巨大的财富和成就。
但是这真的很像是赌博。赌博的普遍规律是输多赢少。而进入到曙光行业,同样并不会一帆风顺。
在行业曙光期的企业,有点儿规模的中型企业寥寥可数,几乎都是小企业,多数是创业团队。在进入这类行业前,你似乎也很有一股子创业的热情,会想到它未来的巨大发展,三年以后行业的市场爆发,企业成为佼佼者;五年以后企业上市,自己成为元老……却很少看到这其中的问题和风险,一旦“乐观”遇到了挫折,就会饱受攻击而一蹶不振。
在这样的行业里,你是做“烈士”,还是做“先驱”?
做烈士的路数,是进入—失败—牺牲—退出。很多在大企业做得不错的经理人,他们都有一个很美好的创业梦想,在感觉时机成熟的时候,迅速到最新的行业中投资创业。但是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经过两三年的烧钱,多数人会开始嗅到了不妙的气味,于是关门大吉;或者微利运作,惨淡经营。这还算好的,更惨的是拿到了投资,开始铺开产品线,疯狂招人,投资花光了,却不产生利润,反而造成了更多人的失业和更大的损失。
谁都想做“先驱”,“先驱”看上去不冒风险,眼光独到,最后毫发无损却收获颇丰。但是,先驱也都是一锤子一锤子修炼出来的。
无论是“先驱”还是“烈士”,能够投身这类新兴行业的人全部出自对该行业的兴趣。开发 《愤怒的小鸟》的ROVIO公司,当年做手机游戏起家,《愤怒的小鸟》是该公司研发的第五十二个游戏,在开发《愤怒的小鸟》之前,公司收入微薄,员工大量流失。也许就是这种持续投入的兴趣和内心愤怒的情绪,逼迫他们最终创作了《愤怒的小鸟》,并放到了苹果的平台上,从此一飞冲天。试想,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对游戏开发的兴趣支持他们,相信做到第十个游戏,就该到吃散伙饭的时候了。
本人认识户外俱乐部“远飞鸟”的一位创始人,他是中国最早做户外运动的一批人,1996年经营户外旅游完全可用“惨淡”来形容,公司租的是地下室。一次他跟我们聊天,说自己以前开台球厅,生意也不错,但是对户外旅游有一种难以抵挡的热爱,就索性把台球厅出让,全身心投入户外旅游,而今其在中国户外旅游中也是响当当的一号。特别有意思的是,那哥们儿在城市里属于放到人堆里找不出来的人,相貌十分平凡,可一旦出了城乡边界,进了深山老林、戈壁大漠,就像身上有个开关一样,两眼放光,动力十足。对这样的一群人,你总会有点儿莫名其妙的钦佩。
如果你是一名投资人,你投资的是你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你会选择什么时间进入你所钟爱的行业?
投身这类行业的人,往往都对这个产业未来的发展高瞻远瞩,能看到这个产业未来的样子:行业被更多的人认可,需求转化为巨大的市场,产业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为何仍旧有九成企业成为烈士呢?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它们的眼光太长远。
他们一眼看到了头,却轻易忽视了新兴产业的波动期。
几乎任何一个产业的初始阶段,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当新概念、新产品、新产业进入公众视野,各路传媒都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同时一堆创业公司由此建立,一堆投资公司开始关注,也吸引了一堆有“梦想”的人加入。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云计算、物联网、团购网这些产业,你是不是在各个传媒中听到了各种企业都在宣传类似概念?但是当盛宴终结、繁华散尽、潮水退去,需求与市场的缺口就清晰地显露出来。人们会发现,那些概念看上去很美,但宣传出来的“几千亿市场”如同气泡般破裂,整个市场会在短短一两年迅速萎缩,大量企业关门,创业团队散伙。其根本原因在于:看得太远,就忽视了眼前的问题。
因此,在关注未来愿景的同时,在对这个产业有浓厚兴趣的同时,也一定要关注下一步的发展。比如,一些很善于投资的人,他们会选择慢一步,即在新行业炒作落幕,大量企业消失之后,投资到那些尚存的企业。因为那样的企业,才是真正能成为新兴产业翘楚的企业。
很多培训都在讲“清零”、空杯心态,将过去成就的内心放空,才能容纳新的智慧。这被人当作“人生智慧”来口口相传。
尽管我挺认同这种心态的。但是有的人就比较憨直,去了新的行业,换了新的企业,抱着清零和空杯的心态,结果顺带把过去的经历、经验和资源也给清掉了,这属于典型的“倒了脏水的同时把孩子也给倒了”。因此,在进入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人家会招我们去工作,是因为我们能给企业带来价值,而为什么企业会认为我们能带来价值,还不就是因为我们过去的经验、资源和能力吗?如果我们把什么都一并格式化,那我们跟一名全新员工没有两样,我们所能带来的价值也会“清零”。
有人会质疑:“我原来做IT行业的,现在进入到心理咨询这个新兴行业,过去的经验哪里还有用啊?”但是你有没有发现IT跟心理咨询会有交集,在IT行业做这么多年,你是否比纯做心理咨询的人更了解“IT民工”的心理状况?是否比他们更能体会“调试程序”的单调乏味和焦虑?是否比他们更清楚“项目经理”四处求爷爷告奶奶的挫折感?这就是你的经验,当面对IT行业的来询者,你会比别人更容易与之产生情感共鸣。所以,无论何种专业、行业,都能找到交集。
这点特别针对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经理人。他们在原来已经成长不错的企业做到中层,甚至高层,因为兴趣,转到新兴行业,往往依旧会将自己摆在“师长”“军长”的位子,以战略规划、总体管理为自己的工作。殊不知,新兴行业的企业往往都是初创企业,没那么多部门和架构,根本就没一个师的兵力供差遣。因此,更像是“排长”“连长”,带着只有几个人的队伍冲锋陷阵。此时,同样不必“清零”,而是把自己过去初出茅庐、勇往直前的心态召回来,既负责管理,同时又做具体业务。当业务逐渐稳定,队伍逐渐成规模之后,再实现更高层的管理。
做到以上这些,似乎就可以跻身先驱之列,能在某一行业的颠簸中存活下来,看到光明,成为翘楚。但是,依旧会有大量的烈士。很多经验并不是说说写写就能做的,而是真的得自己参与,自己痛一次,自己“死”一次,自己做一次“烈士”。没什么人能直接成为“先驱”,他们都是不知道做了多少次“烈士”,然后再复活,最终成为“先驱”的。我们看到的所有传记多讲的是成功的经验,但现实告诉我们:
成功的经验往往被扭曲过,失败的教训才是血淋淋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