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字
2017年6月,印度士兵以“安全关切”为由,悍然进入中国领土洞朗地区,试图阻止中国正常的修路。至今一个多月,没有撤离,中国保持了最大的容忍态度,表示了严重的抗议。
《遵义》编辑部选用“印”字作为2017年9月栏目《月字》的用字,以提醒读者关注中印边境冲突事件。
印,从构字法言,为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左是手爪,右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本义为官印。
东汉•许慎《说文》:“印,执政所持信也。”蔡邕《独断》:“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小尔雅》:“玺谓之印。”印为印章。
《苍颉篇》:“印,验也。”印为验证。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每字为一印。”印为印版。
《睡虎地秦墓竹简》:“县啬夫若丞及仓、乡相杂以印之。”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板印书籍。”印为印刷。
清•袁枚《祭妹文》:“虽时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印为印证。
印度着实是个特别的国度。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其文明屡遭摧毁,在古文明和现代文明极其夹杂中艰难存在。
印度是四大金砖国家之一,且历史上与同为金砖之一的中国关系最为密切。中国佛教就源自古印度。中印本身也是欧洲梦想的家园,因为欧洲试图从海路到达印度而意外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进入现代文明,却与中国若即若离。
印度可谓是个“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各大宗教几乎都可以在印度找到自己的落脚点,而且经历了“婆罗门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这样的一个宗教脉络。但其政治文化与信仰文化似乎是一种割裂。
印度文明历史悠久,但记载甚少,因为印度不重视历史记录,他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时间概念。1962年,中印战争,印度损失惨重,但他们好像一点都不记得历史教训,或许与不重视历史的脾性有关。
印度可谓是泱泱大国,但历史上不是部落林立,小国纷争不断,就是被大国裹挟,难有自主权力。
印度宪法自称是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但除了历史上受制于苏联外,很难看出其社会主义的特色。因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独立后又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或许是这些诸多奇怪杂糅的历史因素与文化元素,导致了印度不可理喻的决策思维方式,在中印关系上,在最不该怀疑乃至仇视的对象中国上,却莫名其妙地站在了对面,站错了地方,站歪了位置。
中印这样两个文明古国,亚洲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几乎相当的国家,都曾深受殖民主义欺凌的国家,金砖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何曾愿意对印度动武,但印度为蝇头小利,在大国幕后撑腰的情况下,却屡屡敢于挑衅中国,实在令人可怜、可惜、可恨。
(文/马义 书法/尹开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