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伴妈妈”,有一种爱可以守护未来

2017-09-07 20:03颖儿夏阳
分忧 2017年9期
关键词:兰兰儿童妈妈

颖儿+夏阳

写在前面——

据统计,我国农村有902万留守儿童,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有805万人,占89.3%。而四川是我国留守儿童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2015年6月,贵州毕节的4名留守儿童服农药死亡。4个月之后,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发起的留守儿童关爱项目“童伴计划”在四川启动试点。截至2017年3月,作为“童伴计划”的试点省份,川贵两省已选聘“童伴妈妈”200人,项目受益儿童近10万人。

如今,“一个人、一个家、一套工作体系”为核心的“童伴计划”项目,已在四川21个市州53个县的165个村落地实施。“童伴妈妈”来自全省各地,有打工还乡的年轻母亲、有热爱公益事业的城市白领、有曾数年守护孩子的乡村教师……“童伴妈妈”是她们共同的身份。正是这些“妈妈”们的出现,让农村留守儿童从此“说话有人听、烦恼有人解、游戏有人陪、孤单有人暖”,个中演绎出的感人而温暖的故事更是让人唏嘘感慨……

一百多个留守儿童都是我的孩子

寒来暑往,日晒雨淋,快两年的时间里,张新明每天都奔波在乡村土路上,围着孩子们转。她的孩子可真不少,除了照看村里的四百多个未成年人,她还要重点看护其中的一百多个留守儿童。因为除了担任代课老师,张新明还有一个身份——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落卜镇红星村的“童伴妈妈”。

2015年11月,张新明第一次看到了“童伴妈妈”的招聘信息:爱孩子、19岁~55岁、高中及以上学历,待遇是每年补助2.4万元,并匹配1万元活动经费。那一刻张新明的心动了一下,自己童年时的留守经历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地闪了出来,她决定报名,让那些留守的孩子们多一份身边的母爱。经过选拔和培训,2016年1月,张新明和共青团叙永县委签下服务协议,正式成为一名“童伴妈妈”。

从儿时的留守儿童到成人后的“童伴妈妈”,张新明百感交集,她太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了。张新明本来就是一名代课老师,班上有40名学生,其中22名是留守儿童,而且大部分都是“双留守”。这些孩子平时生活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很多孩子由于家里老人年纪大了,照顾吃力,每天都是“脏兮兮”的来上学,更别说生活习惯和教育方面的欠缺了。

张新明上岗了,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全村儿童的家庭情况并建立信息档案。她趁着周末有点时间,家访村里的四百多个未成年人,每天如此,最后花了三个多月才完成任务。成果就是:根据家访了解到的情况,帮助没有户口的孩子上了户口,给家庭贫困的孩子办理了低保,还让辍学的孩子回校读书。对于她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申请大病救助,她就上报到镇上的民政局等职能部门……夜深人静时,山村的夜晚偶尔虫鸣,张新明会满足地对自己微笑,因为她的奔波和辛苦给许多孩子带来了希望。

“童伴之家”既是“童伴妈妈”办公的地方,也是全村儿童接受培训、玩耍的平台。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后,“童伴之家”共开放两个小时,张新明的职责就是跟孩子们一起玩玩具、做游戏,教他们唱歌,还辅导他们做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再教孩子们一些生活常识,安全知识和做人的道理。“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请问要开几朵花……”在游戏声中,孩子们的小脸也笑得像花儿一样。

更多的时候,张新明会举办一些主题宣传活动,女童保护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猥亵女童的案件时有发生,而农村的性教育很薄弱,所以她举办了防性侵的主题活动,教女孩们防范“坏叔叔”。暑假来了,孩子们不用上课了,“童伴之家”每天就开放8个小时,平均每天有二十多个孩子过来参加活动。张新明一个人忙不过来,已经上中学的孩子会来帮忙带小朋友,成都的一些大学生也来红星村做志愿服务,辅导孩子们学习。

兰兰是张新明邻居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开朗,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女孩。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她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今年的1月17日,她蹦蹦跳跳地推开张新明的家门,“张妈妈!我的爸爸妈妈回来了!我好高兴啊!”

张新明对去年春节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2016年的元宵节刚过,兰兰的父母又要动身前往西安务工,出发前,行李却找不到了。兰兰的外公外婆沉默着,兰兰低着头。兰兰的父母则悄悄地找起了行李。不一会儿,行李找到了。兰兰却“哇”的一声哭了出来,用力拽着行李,重复着每年都类似的几句话:“爸爸、妈妈,你们不要走啊!”几乎每一年春节,兰兰一家都是如此。

有了“童伴妈妈”,兰兰的心事没有之前重了。“之前,一提到自己的妈妈,兰兰就掉眼泪。”张新明说,妈妈,是兰兰平时最不能触碰的“泪腺”,而“童伴妈妈”让兰兰有了暂时的依靠。有一次,在“童伴之家”的课程中,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兴奋之中,有孩子当着同学的面,大声冲张新明喊了一句:“张老师,我妈妈不在的时候,你就是我的妈妈。我妈妈回来的时候,你就不是我的妈妈了。”张新明笑了,眼睛里泛出了泪花。

自从有了童伴之家,张新明就没了周末和假期。家人开始不理解了:这一天奔忙着都见不到个人影,还管不管家了?一次,张新明去家访,不小心摔在泥沟里,从头发到脚全是黄泥。回家后,张新明的老公生气地把她手里的档案全部扔在地上,又心疼又气恼地说:明天开始别干了,你到底為啥要受这份罪?张新明没说话,流着眼泪蹲下把资料捡了起来。

第二天,张新明又照常拿起档案袋出发了,丈夫看着她的背影,摇头叹气。后来,丈夫在亲眼看到一个留守孩子非常贫困的家庭状况后,转变了态度,并且很赞赏妻子的事业,现在丈夫不仅全力支持她,还会帮她干活,有的孩子会开玩笑称他为“童伴爸爸”。张新明笑着说:“在他们村子里,留守儿童有一百多人,这一百多名留守儿童都是我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都在健康长大,能够开心快乐好好读书,是这个“张妈妈”最骄傲的事。

每个孩子,都是一道光

2017年的“六一”儿童节,欢声笑语洒满了小小的“童伴之家”。早在一周以前,南充市高坪区东观镇火光村的孩子们,就在村里的“童伴之家”提前庆祝了儿童节。蛋糕、气球、小礼物,嬉戏、猜谜、游园会,他们的快乐,纯粹又简单。这些孩子中,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而这场欢庆活动,是附近几个村的“童伴妈妈”一起举办的。

这些妈妈,有的辞去了原有的工作,有的从都市来到农村,她们穿着运动鞋,在山间挨家逐户走访,了解留守娃娃的生活。一年来,一百多名“童伴妈妈”走访留守儿童及其亲友4.7万人次,为农村儿童建档立卡三万五千余份,帮助解决包括协助儿童返校、户籍登记等儿童福利需求七千余例。

任丽,就是“童伴妈妈”之一,她觉得,自己的世界,因为这些孩子变得更加明亮。如今,她的手机相册,已被一张张稚气的小脸填得满满的。这位留着长发,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的农妇,是火光村三十多个留守儿童的“童伴妈妈”。在成为他们的“妈妈”前,任丽是位家庭主妇,为上高中的女儿煮饭洗衣,照顾父母,“生活很单调”。火光村是南充出了名的“留守村”。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他们只能逢年过节时,才能见到电话中的说着“要懂事,听爷爷奶奶话”的爸爸妈妈。那时候,任丽最看不得那些留守儿童充满期待和无奈的眼神,她很想能给这些孩子母亲般的温暖。机会来了,2015年底,一张贴在村委会的海报,让任丽激动不已。海报上,有一个名为“童伴计划”的项目,要为村里的留守儿童找一个“妈妈”。想也没想,她立刻就报了名。

可没想到,这则招聘“妈妈”的启事也吸引了很多充满爱心的姐妹,随后到来的就是笔试和面试。最终,任丽脱颖而出成为火光村的“童伴妈妈”。经过密集培训,2016年年初,她和首批100名“童伴妈妈”正式上岗。在四川21个市州的100个村子里,这群“妈妈”开始了自己的陪伴。

别看留守儿童不算多,但真正走访一圈下来,仍花了任丽两个月的时间。起初,任丽不被村民相信,她一遍遍解释,实在行不通了,就找村委会主任来当救兵。熟悉起来后,村民们又不停地和她拉家常,任丽偶尔还为老人们干点农活,“刚开始,每户都得花上1至2天来沟通。”就这样,童伴之家“开张”了。这个位于村委会大院的儿童之家,面积约100平方米,进门就能看见几张被拼在一起的矮桌子,和环绕着桌子的彩色小板凳。墙壁前,有一个小型的图书架,配备了一些故事书和儿童读物。篮球、羽毛球、毽子被整齐地置入塑料箱子,放在墙角。院子里,还有一台乒乓球桌。

尽管并非教育专业出身,但任丽是一位15岁女孩的妈妈,更多时候,她几乎是以母亲温柔和耐心的本能对待孩子,倾尽爱心。小女孩桃子长得非常乖巧可爱,总是笑笑的。有一次,桃子跑到任丽身边,扭扭捏捏地念叨,“任妈妈,你能帮我去开家长会吗?我考试没考好,不敢告诉奶奶,反正老师又不知道我妈妈长什么样子。”说这话时,小姑娘的耳朵都羞红了。“当然没去呀。”任丽最后还是联系了桃子的爷爷奶奶,也给孩子在外务工的父母打了电话,“孩子一次没考好,好好总结、分析原因,下次还可以考好。但是撒谎可不行。”

真真是个有酒窝的女孩,冬天,小姑娘会从怀里掏出一个鸡蛋,悄悄递到任丽面前,“任妈妈,吃鸡蛋。”另一个小男孩的父母过年没有回家,寄给孩子一大包零食,“结果孩子自己分好包,说哪些不能碰,爷爷奶奶问也不说为什么。”任丽幸福地笑着,“最后才知道,这是他要留着送给我的礼物。看看,这些孩子们一点都不白心疼。”

成为这三十多个孩子的“童伴妈妈”之后,任丽几乎没有了周末,读高中的女儿每周才回家一次的相聚也变得更加短暂。有一次,说好了要带女儿去医院验光配眼镜,结果任丽忙起来,完全忘了这件事。再后来,任丽会带着女儿去“童伴之家”,女儿很快成为这帮毛孩子口中的“大姐姐”,这个大姐姐会弹琴、唱歌,和他们一起游戏,孩子们都跑过去围着姐姐转。在任丽的这些孩子中,沉默寡言,性格內向的孩子变得活泼开朗了,他们还会把自己的开心和不开心都分享给任妈妈。在任丽的协助下,有些在外务工的父母表示,会尽早回乡,在家乡找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

只要有爱,一切都能行

一年前,“童伴妈妈”何群与在浙江做生意的丈夫告别,回到了他们的村子——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榕山镇高庙子村,照顾年仅4岁的孩子。那时她30岁,9年前她嫁到了高庙子村,还做过妇女主任。高庙子村是榕山镇的大村,有1560户村民,人口约5063人,其中留守儿童有120人,是泸州市20个项目村中,留守儿童最多的村。何群做这份工作的初衷,是方便照顾自己的孩子。而真正成了一名“童伴妈妈”后,她又感到庆幸,“这是一份做好事能上瘾的工作!”

2016年1月,何群通过摸底走访,发现村里0~18岁的孩子有650名,其中有留守儿童120名。这些孩子有的由爷爷奶奶管,有的寄居在亲戚家里,还有的是大的管小的。了解了孩子们的状况,何群又心疼又担忧,自己也是妈妈,她最先发现的是这些孩子普遍存在卫生问题,比如他们吃饭不洗手,不经常洗澡。另一个问题是隔代教育太溺爱,孩子有问题不管教,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还有就是教育观念的问题,不管孩子的学习,让孩子跟着大人看成人电视剧,导致很多孩子思想早熟。

工作不久,何群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一名小女孩跑来诉苦:“何妈妈,我的压岁钱被偷了!”这名小女孩说,几百元压岁钱不翼而飞的前一天,邻居家的孩子彩彩恰好到她家做客。何群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开始对彩彩进行家访。原来,彩彩的父母已经离家务工一年多,彩彩一直被寄养在伯母家里,因为超生,家里还欠了很多债。彩彩变得非常压抑,开始和村里的“小青年”厮混。在了解彩彩的经历后,何群不胜唏嘘。“这不是她的错。”

何群找到彩彩,提到压岁钱的事。彩彩低头沉默。随后孩子“哇”的一声哭起来。“何妈妈,我感觉妈妈不要我了。我好孤单,没有亲人。”何群抱着她,任她发泄情绪。之后,何群便与彩彩保持密切沟通,彩彩也把心里话一股脑地告诉何妈妈。如今,孩子已经到镇上念初中,完全变了一个人。

何群感触很深的是,有几家的孩子,自己只去了三四趟,现在见到她也很亲。何群还打算在村里安个信箱,孩子们有什么心里话,不想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老师说的,都可以跟何妈妈说,何妈妈会帮助他们,也会为他们保密。同时,何群打算开通视频室,孩子们想父母了可以帮他们建立视频聊天。

尽管何群觉得成为一名“童伴妈妈”是她这一生最有意义的事情,但她依旧希望,能有这样一天:儿童不再留守,妈妈不再“童伴”。

编后话:

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堪忧,犯罪率居高,心理问题突出。这是一组不容忽视的数据:据统计,留守儿童犯罪率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并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性侵害、拐卖、虐待等针对留守儿童的刑事犯罪也屡屡发生;留守儿童中,孤独、自闭、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17年,四川留守儿童总数超过93万,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十分之一。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父母的缺位,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密度不够,童年缺失父母的陪伴和引导,而实际监护人已年迈,精力有限,教育方法也有问题,导致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很差,性格出现缺陷,无节制花钱、结交社会人士、抽烟、喝酒、沉溺网络,从而走上犯罪之路。他们的童年,谁来陪伴?他们的未来,去往何方?

不久前,共青团四川省委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安玲部长介绍了四川留守儿童状况及“童伴计划”的发展实施情况——

四川农村留守儿童从年龄段来看,7~12岁留守儿童最多,占总数73.9%。所有留守儿童中有73.3%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总体来看,留守儿童在上学、卫生习惯、安全意识等方面,都比非留守儿童欠缺。

早在2006年,团省委就启动了关爱农村留守學生工作,在全省建了五千四百余所留守学生之家,配备学习、游乐设施、高清视频通话系统,为留守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同时,还组织了61.4万名志愿者开展关爱志愿服务,十一年间从未间断。而2015年10月开始的“童伴计划”,其核心是“童伴妈妈”,阵地是“童伴之家”。需要注意的是,“童伴妈妈”的定位不是替代父母,而是通过她们督促父母落实监护责任。“童伴妈妈”包括4个基本职责:排查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定期走访、陪伴留守儿童,辅导他们的功课;督促父母履行监护职责;为留守儿童争取各项保障。“童伴之家” 配有图书和娱乐玩具,供全村留守儿童免费使用,为他们提供一个快乐的成长空间。当然,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期待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我们希望能为“童伴计划”募集更多资金。政府资金的投入只能保证项目顺利运行,社会资金的投入会让关爱内容更加饱满、丰厚,一点点的支持,能让它走得更深、更远、更广。

有专家认为,不可否认“童伴妈妈”带给孩子们部分母爱,但她们并不能代替母亲行使全部的权利和义务。要长效解决农村儿童留守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童伴妈妈”,政府应该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留守儿童监护体制和“童伴妈妈”培养体系,为孩子编织一张“安全网”。其次,要想方设法减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最后,要发展壮大农村实体经济,利用、盘活各种资源,提供就近就业工作机会,多管齐下让父母回到留守儿童身边,这样才可以让父母和孩子有更多机会生活在一起。

“童伴妈妈”的力量虽微不足道,但却让妈妈的爱不缺位。

(感谢共青团四川省委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为本文提供的数据和资料,亦感谢那些为“童伴计划”默默而辛苦付出的人们,愿我们的孩子在整个社会的努力下健康幸福无忧地长大。)

猜你喜欢
兰兰儿童妈妈
吸管彩纸变变变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下)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中)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