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祥
摘 要:关于马克思哲学观和方法论前提的确立,在学界有一定的争论。本文通过结合马克思展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基于现代性问题的视域对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和方法论前提的确立进行阐释,明确马克思的哲学观变革和方法论前提的确立,在现代性视域下二者是一致的,指的是马克思对自身所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域及其理论论域、理论视域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性 马克思 哲学观变革和方法论前提的确立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大概是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和从法国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完成。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主要国家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而马克思面临的则是现实的德国即德国的现实,在他看来“德国的现状本身是时代错乱。即使对我国当代政治状况的否定,也已经是现代各国的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1],为此,在经过黑格尔国家哲学的洗礼之后,马克思开始明确要对市民社会进行解剖,以此来解释现代国家以及揭示思辨哲学的秘密。由此,马克思开始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历程,直到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的创作,通过解剖资本主义社会来描述人类发展史,可以简单地看做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发展过程,也是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哲学的不断完善的过程。那我们如何理解现代性以及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呢?
首先,“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按照“现代性”最权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一词为了将其自身看作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地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很显然,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对于现代性,我们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社會的组织结构方面:现代性标志着资本主义新的世界体系趋于形成,世俗化的社会开始建构,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其二,思想文化方面,以启蒙主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开始建立,教育体系以及大规模的知识创造和传播,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的持续产生,这些思想文化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发展。
其次,对于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我们应从马克思思想进程的内部来理解。马克思的早年持一种非批判的启蒙主义立场的现代性,从传统的专制极权到现代的自由民主是其早期的实践诉求。马克思通过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确立对启蒙理性进行反思和现代解放原则的历史定位,揭示了黑格尔 以绝对理性的国家和理性的法来克服现代性困境的思辨性质,认为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而不是相反,因而现代性的批判应当是改变市民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由此,马克思自《手稿》之后:一方面,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理智形而上学的本质,另一方面,展开对现代社会历史的存在论分析,通过分析私有制,社会分工、资本等等为中介的存在论分析,揭示现代之为现代的基本原则,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资本来解释社会历史发展,侧重对现代社会的分析,尤其是劳动和资本的问题,以一种宏观叙述体系对市民社会进行深入解剖的现代性阐释理路。
最后,马克思哲学观变革与哲学方法论前提的确立,马克思对以往哲学观和方法论的反省进而达到反思而实现的。在笔者看来,马克思在哲学观和方法论上经过从黑格尔,到青年黑格尔派,最后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在哲学观和方法论实现对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等人的超越。马克思之所以经过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以及费尔巴哈思想的洗礼,并不仅仅停留于他们,就在于马克思自《博士论文》就意识到了:“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这是一条心理学规律。不过,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正是批判根据本质来衡量个别的存在,根据观念来衡量特殊的现实。但是,哲学的这种直接的实现,按其内在本质来说是充满矛盾的,而且它的这种本质在现象中取得具体形式,并且给现象打上自己的烙印”[2]。马克思针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所谓的“瓦解”,实际上预示着哲学自身的不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马克思自身对哲学性质的解读——面向世界的哲学。在马克思看来,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应该是如同黑格尔哲学那样分为两派的争论,而是“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它的丧失,哲学在外部所反对的东西就是它自己内在的缺点,正是在斗争中它本身陷入了它所反对的缺陷之中,而且只有当它陷入这些缺陷之中时,它才能消除这些缺陷。”[3]此刻马克思已经意识到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哲学的“瓦解”,还处在黑格尔体系之中,还没有来得及对黑格尔体系进行彻底的反思,而马克思思想本身发展实质上也处在对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反省阶段,马克思还处在对哲学性质的反省开始阶段。
之后马克思从大学毕业在《莱茵报》担任编辑期间,接触“物质利益”,因对物质利益的问题产生苦恼,从而促使他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思想进行进一步的反省,从而促使他有意识的对黑格尔哲学体系进行反省,尤其是在克罗此纳赫时期,通过一系列史学材料的学习,写出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得出了不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以及黑格尔“思辨体系的结构”的秘密,确立了马克思在反思黑格尔哲学的新的维度——解剖市民社会。之后在《德法年鉴》发表的两篇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标志着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公开决裂,在思想上与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而此时的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色彩的影响,到了之后巴黎时期,马克思正是在新的维度的基础上,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开始探索哲学新的性质的阶段——具有非完全人本主义色彩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开辟了全新的领域探索,达到对哲学反思的新的高度,秉承了马克思转向“尘世的批判”的对市民社会解剖的维度。
到了1845年春《提纲》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不但从黑格尔,而且从费尔巴哈走出来,从反思的角度创立了新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打破了独立哲学的外观,突破黑格尔哲学,超越费尔巴哈哲学,这标志着马克思对哲学性质的理解从反省达到了反思的高度,而这种反思性质的哲学的建构是建立在对市民社会的解剖以及到后来的《资本论》的写作,都是马克思对现实世界的进一步的深入的解剖,尤其是《资本论》对劳动和资本关系为基础的,以资本为社会关系建构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理解的经济学话语中的哲学,马克思对自身所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域及其理论论域、理论视域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通过具体解剖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抓住现代社会的“资本”,展开资本批判,揭示现代社会的特殊规律,同时透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第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第二版,第7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第二版,第76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