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明
在扶贫的路上,每一项政策的落地、每一笔资金的投入,都好比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只有对其精心灌溉、悉心呵护,才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才能让每一个贫困家庭摆脱困境迎来幸福。
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赤峰市松山区,一朵朵用心浇灌的“扶贫之花”正竞相开放。
松山区是内蒙古26个自治区级贫困县之一、也是49个革命老区旗县之一。38个贫困村退出、13455人稳定脱贫、2014年以来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158人,通过了脱贫验收评价和满意度测评,这使该区的“脱贫摘帽任务清单”非常亮丽。
十大产业扶贫绽放致富之花
松山区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模式,确保有劳动能力、致力发展产业的贫困人口都能得到有效扶持,因此,产业扶贫在松山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主动脉作用。松山区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扶持贫困户发展设施农业、露地蔬菜、生猪、肉牛、肉羊、肉驴、家禽、经济林、甜菜和粮食增产共计10个主导产业,实现了全区范围内的“精准滴灌”。
5月初,上官地镇头把火村贫困村民吕洪文棚里的香瓜上市了。“卖了这一茬香瓜,我家也能脱贫啦。”吕洪文乐呵呵地说。
吕洪文的喜悦,是头把火村400名贫困人口的一个缩影。2016年,该村整合了71户贫困户的易地扶贫搬迁、“三到村三到户”项目和以工代赈资金500万元,规划建设了占地127亩的设施农业项目,每户贫困户配套一座暖棚和一栋46平方米的看护房。村里还牵头与山东润发公司签订香瓜订单,公司送秧苗和技术上门,并以保护价收购贫困户香瓜。“一年三茬香瓜,一茬7000斤,市场均价每斤2元钱,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张瑞芝算起脱贫账来底气十足。
为有效激活“三农”发展内生动力,松山区进一步“织密”了脱贫产业的资金“保障网”。2017年共整合中央、自治区、市三级涉农涉牧资金35479.6万元,按照“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用于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扶持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避免了 “打酱油的钱用来打醋”的现象,并在资金使用的全过程下足“绣花功夫”。年初,该区14个乡镇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分布情况,对自然村逐个重新核实确定了扶持项目、资金规模,以保证资金、项目的对口覆盖。并针对十大脱贫产业的每一项投放,设置了具体而详细的补贴标准,小到买一只小鸡雏补贴1.5元(500只以上),大到建设钢筋拱架日光温室延长每米补助200元并为每个棚协调金融扶贫贷款3万元……每一项产业扶什么,怎么扶,补多少,都讲得明明白白,提升了资金使用的“精准度”。对于资金去向,实施“三专一封闭”的报账管理制度,做到所有资金和项目事前公告、事后公示并纳入绩效考核,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龙头+贫困户”绽放组合之花
该区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资源、资金分散问题,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戶发展产业扶持全覆盖。
“自从加入赤峰宏都种植专业合作社,我有活干了,每天能挣100多元。要说扶贫,合作社可是发挥了大作用。”在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贫困农民王桂芬提到现在的生活就喜上眉头。有活干、能赚钱、还脱了贫,这怎能不让王桂芬整天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已80多岁的贫困村民于学海和老伴都是残疾人,儿子有病,儿媳也是残疾人,聋哑不说,这几年还瘫痪在床了。前几年因为家里有病人,又没有赚钱渠道,日子穷得叮当响。是 种植合作社让他有了活干、有了钱挣,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我儿媳瘫痪不能外出,合作社就把桔梗送到家里,儿子一边照看妻子,一边给桔梗去皮,到了晚上,合作社的人再把去了皮的桔梗拉走,每天都是这样,人家这是照顾我。我每天挣100多元,光是桔梗去皮一项,一年就挣1万多元。这药材成了我们来钱的道儿!” 于学海说。
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介绍,小庙子村赤峰宏都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通过土地流转,引领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200亩,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发展药材种植,覆盖贫困户62户,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大庙镇公主陵设施农业园区是松山区重点打造的一处规模化、集约化的高效双万亩设施农业园区。该园区横跨公主陵等5个行政村,总占地面积近2.5万亩,自2007年启动建设以来,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建成日光温室4822栋,年产蔬菜7000万公斤以上,年产值3亿元,年纯收益2亿元左右,目前已是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设施农业园区之一。经过多年摸索实践,该区普遍推广两茬作业模式,秋冬茬种植西红柿,早春茬种植架豆角,每个标准棚室年产蔬菜1.5万公斤左右,整个园区年产蔬菜4800万公斤以上,产品通过产地批发市场和赤峰雨润农副产业物流配送交易中心销往全国各地,每个棚室年纯收益5—6万元,种棚户人均年纯收入1万元以上,在偏远山区探索出了一条脱贫增收致富之路。2017年,园区内计划在原有基础上新增日光温室3800亩、建成大棚950栋,覆盖贫困户129户、310人,成为脱贫攻坚中的重要项目。
金融扶贫绽放普惠之花
扶贫开发,金融支持不能缺席。松山区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政策导向引路、普惠金融筑基、信用体系搭台”的金融扶贫路径。对于有需求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实施了“金融扶贫工程”,并于5月前落实金融扶贫贷款1亿元,确保了资金使用的时效性;针对办理扶贫贷款没有资产抵押的实际,该区统筹整合资金600万元,以“银行+担保+保险”的贷款模式,安排贷款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对贫困户贷款提供担保和保险服务。同时,还积极与农行、农商行、建行等金融机构协商,扩大扶贫贷款投放规模,计划全年发放各类贷款达5亿元。endprint
2017年,松山区制发《金融扶贫贷款政策》,采取“发展性”和“带动性”双轨并行办法,對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得到户均最高3万元的支持,有特殊需要的可增加到5万,由政府投入风险补偿基金,两家商业银行按照1:10的比例放款,若由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安排贫困人口就业的(就业合同期1年以上),由农商银行按照年息4.35%给龙头企业或合作社贷款50万元;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享受资产收益扶贫,即区政府按照贫困户每人4000元标准给龙头企业投放资金,合同期两年,企业第一年按年息15%给贫困人口分红,第二年按年息9%分红。也可以选择带资入股,即银行按每户贫困户授信5万的标准,将资金投放到龙头企业,合作期两年,企业每年按年息10%给贫困人口分红,区政府按年息6%支付银行利息,按年息2%补贴企业。
“易地搬迁+旅游扶贫”绽放别样花
岗子乡大榆营村下场组距乡政府25公里,交通不便,全组66户235口人居住分散,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2016年,该村将易地移民搬迁政策与松山区“浪漫27公里”旅游圈建设相结合,在实施整组搬迁重建基础上发展民俗村旅游产业,增加当地群众收入。该项目于2016年5月开工建设,建设面积4800平方米,利用天然资源依山而建了40亩鱼池来发展生态养殖,兴建了1万平方米的养殖小区发展牛羊养殖,并配套建设了公厕、巷道、人饮等基础设施。
大榆营村安置区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紧邻安置区的南山是一个面积3.8万亩的漫甸草场。每年夏季,草场上山花烂漫、水草丰美,山野菜、黄花菜、蘑菇随处可见,原始次生白桦林与人工落叶松交相辉映,风电、光伏发电新型能源工程立体交叉,不仅能体现原始草原的粗犷、豪放之美,还能彰显现代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地政府积极抓住这一有利资源,建蒙古包3座,渔塘2个,在安置区北山坡建设日光温室暖棚30座,全部采用变频恒压供水方式,棚内采用高效节水微喷或滴灌方式。此工程不仅能解决贫困户的增收问题,还能解决当地群众冬春季买菜难问题,还为将来发展旅游产业打下了基础。此外,兴建了便民连锁超市、文化活动室、卫生室、文化活动等,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扶贫之路上,松山区委区政府披荆斩棘,捷报频传。脱贫攻坚,正以旭日东升之势,造福一方善良百姓,我们坚信,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必将收获一路芬芳。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扶贫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