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佩
摘 要 沃尔特·李普曼作为西方舆论学思想的奠基人,在其《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的拟态环境概念在如今的媒介图景中也以千姿百态的形象呈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影响着公众对于新闻事件判定的认知框架,从而作用到社会关系中的舆论场。本文借助李普曼拟态环境的概念,以2017年甘肃定西残疾考生魏祥的新闻报道事件为个案进行分析,进一步阐释媒介组织如何引导公众舆论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构建新闻场域的主导性话语时对舆论的控制与传播,提出本文作者在新媒介环境下对拟态环境的再思考,对于当下接合实践的中国媒介环境传播场域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 新媒介环境;拟态环境;公众舆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3-0063-02
2017年6月26日,“大美甘肃”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一位甘肃高分(648分)考生的请求》引发较多网友关注,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的甘肃高考生魏祥进入公众视野。次日,署名为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致甘肃考生魏祥: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微文回复了魏祥本人以及关注此次事件的网民。28日,中青在线一篇《甘肃定西残疾考生魏祥圆梦清华指日可待》的新闻报道,使魏祥再度成为当下社会舆论的热点。魏祥以“残疾人”“高分考生”“请求与母同入清华”的种种标签受到各大媒体的报道以及公众的持续关注。7月10日,由央视新闻发布的《甘肃考生致信清华遭部分网友质疑,当事人接受央视专访回应》一文对于魏祥事件进行梳理,回应公众对于这一新闻事件的质疑。
1 “拟态环境”在新媒介环境下的运用与延展
互联网时代,新媒介环境就像是一张无形的巨型生态网,媒介事件与媒介人物成为生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事件中的各类“主人公”成为公众茶前饭后的舆论点,媒介事件与人物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仅仅是媒介组织有选择构建的符号化的现实景观的镜像。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1]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我们在认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时是迂回曲折的,环境赋予我们的消息时快时慢,但只要我们信以为真,我们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
《一位甘肃高分(648分)考生的请求》以媒介人物魏祥为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向公众形塑了一位失去父亲、家庭贫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下肢没有运动能力的高分轮椅男孩对于清华大学的渴望。在文中,魏祥作为高考大军中的一名弱势群体,他恳求清华大学在接纳他的同时能够解决母子俩人在校期间的住宿问题,字字珠玑,其媒介形象曝光于公众的视野中,在新媒介环境下引发传播热潮。公众在脑海图景中对媒介组织所赋予的魏祥形象进行接收和理解,形成个人对于媒介信息的感知。
魏祥事件中,公众的传播热度成为其能够快速与清华大学招生办建立联系的桥梁,也不乏有些许网民提出魏祥炒热度,以残疾人的身份发文博取同情想要获得清华“特招”名额的发声。随后,有媒体在采访魏祥本人时得到“发表在网上请求信是经过了媒体人员润色”的以及“相关媒体人员发声并未润色过魏祥请求信”的信息表明媒介组织在向公众报道新闻事件时并未直接呈现客观现实,而是通过对信息进行符号化、标签化,重新加以结构化的展示构建媒介环境。因此,公众在新闻事件中得到的媒介信息并非是真正且直接的客观事实,而是媒介组织通过新闻报道使公众间接的了解现实的社会情况。
以互联网传播为主的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特性,建构出与传统媒体差异较大的“拟态环境”。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回应信既满足了公众对于整个事件发展的期待,同时增加了清华大学公众形象的好感度。魏祥发声,清华回应,绝大多数公众都是在抱有希冀的等待清华在第一时间回应破格录取魏祥,之后得到清华招生办“将尽一切可能为魏祥提供帮助”的回复,并指明如果录取魏祥,不是因为他残疾,而是因为他足够优秀的可以得到公众赞许的主流话语。媒介组织通过其所塑造的拟态环境及公众对于这一环境的反应作出相对的调整,其相对显著表征即是公众对于整个拟态环境的真实反应及行为是作用于现实环
境的。
魏祥及其母亲在之后接受了《面对面》栏目组的专访,针对公众的质疑做出了回应。所谓之前的“润色信”仅仅是供内部传播的申请书,被发布到网络也是母子俩始料未及的。魏祥母亲表示“润色信”非润色,并且是真实的、客观的,没有任何夸大,只是对于母子俩的原样生活进行感性化的描述,以能引发公众更多的情感共鸣。我们可以得出,现实社会的真实图景并未全然出现在拟态环境中,拟态环境是作为局部环境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公众感知到的并不是真实客观的事件还原,而是由媒介组织符号化的象征世界,是处于感性世界、理性世界以及公众心理世界的临界点,从而影响着公众的个人意见以及舆论的发展方向。
“拟态环境”在新媒介环境下的运用与延展沿袭了传统媒介的固有框架,通过新闻事件的“再生产”,即拟态环境对于现实世界的局部展现,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策略性行为,建构属于媒介、媒介组织、公众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2 媒介组织在新媒介环境下对公众舆论的引导与传播
公众舆论是指公众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深刻影
响[2]。在《一位甘肃高分(648分)考生的请求》一文中,媒介组织将舆论控制在魏祥母子身上,这个在公众眼里标签化的家庭在舆论的热潮中被熟知。有人提出魏祥母子炒作博取大众同情;有人站在感性的角度呼吁清华大学能够破格录取魏祥;有人质疑信件到底是谁写的,清华大学是不是迫于网络压力才录取的魏祥,清华通过公开方式回信,有没有曝光隐私之嫌疑等种种舆论。在确认魏祥被清华大学录取后,名为“央视新闻”的公众号对于魏祥这一期间所经受的舆论与质疑进行了回答,事件脉络的梳理使公众又一次站在了魏祥母子的角度。“央视新闻”在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后意图还原给公众一个真实的魏祥事件,身为媒介组织的“央视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新闻场域的主导性话语,对舆论进行了控制与
传播。
在对魏祥事件的报道中,通过媒体的报道以及相关部门(清华招生办)的参与,公众熟知了整个新闻事件的核心人物,在遭受不断的舆论抨击的同时仍有绝大多数人支持魏祥,这些人充当着舆论领袖的身份,他们输出的信息影响着绝大多数的普通公众。在魏祥事件中,蕴含主流价值的正反馈舆论领袖在媒介信息的推动下作用着绝大多数普通观众的潜意识,获得认同。现代媒介在我们同现实世界之间嵌入一个间接的,“虚构”的环境,带有明显意识成分且易被左右的舆论在这样的拟态环境中容易被媒介所操纵,媒介组织在新媒介环境下对公众舆论的引导与传播都是可控的。
3 针对中国媒介环境传播场域的建议
即使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体工作者依然需要遵循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原则,要有公众责任意识,在保持信息来源多样化的前提条件下,最为关键便是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对不同的信息源进行佐证,客观反映新闻事件中的現实环境。
新媒介环境下的公众舆论所引发的影响必须要辩证认识拟态环境下的现实建构。在信息传播极具快速化的今天,碎片化阅读与片面性信息较多,公众容易被媒介组织的言语所引导,且容易产生语言暴力和非理性化的情绪。媒介组织要想在自身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下正确引导舆论,齐心协力打造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重点维护其自身的媒介形象且提高影响力。对于公众而言,对于在拟态环境下的新闻信息要用思辨的眼光去对待,了解新闻事实,理性思考,促使新媒介环境传播场域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7.
[2]钟家华,张业成.论网络时代的公众舆论[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6,16(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