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模仿现象

2017-09-06 18:41聂若娴
源流 2017年7期
关键词:综艺文化

聂若娴

现今,许许多多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充斥荧屏,霸占着无数人的周末生活。随着我国综艺娱乐节目模式的不断成熟,一些声音开始不断出现,在提醒着我们是时候进行反思和调整了。其中最响亮的,无疑就是我国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向国外等其他国家模仿照搬的现象,换汤不换药的综艺类型频频出现,视觉麻木的背后不仅仅消耗了金钱,也浪费了本土的大好资源。

中国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虽起步较晚,但看现如今的发展势头,已经大有超过电视剧等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的趋势。熟悉国内综艺节目的观众都知道,它的来源并不是依据本土文化和受众群体建立起来的,而是一直在模仿,却从未超越模仿,也从未被模仿。若一直针对收视率来看,它目前还是可观的。那是因为观众并没有摒弃这些熟悉的“国人脸”,这其中还有我们的热情和情感在支持。但每每观众将眼光放在这些综艺节目的“原产地”上,我们会发现差距一直都存在着,只是它一直侥幸的没有被放大出来看。难道我们真的不能走自己的路,去生产属于自己的电视文化吗?

这条模仿之路,从一开始的西欧等国家,再到日韩,最后是港台,无一不被国内制作人挖掘所模仿。自始至终,我们看的是收视率,我们为的也是收视率。我们花下重金,购买版权,换了一批我们熟悉的明星脸,发挥了国内的明星效应,然后就这样登上了台面。一开始还是目光焦点,好评如潮,但之后的发展中,都会不约而同的出现造假质疑的批评声音,有的甚至是谩骂攻击,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超级女声》《我型我秀》等综艺选秀节目,模仿自美国的FOX中的《美国偶像》,它的走火标志着对国外综艺娱乐节目的模仿渐成气候,由此一年年的持续火爆,不仅打造了湖南卫视的品牌节目,也使得其他各地电视台像找到了标杆一般也迅速建立自己的阵地。随后许许多多的选秀节目纷至沓来,落入人们的眼球中造成了一种既定模式。我们循规蹈矩,不知创新,甚至对歌手本身的素养和能力的判断也产生了视觉麻木。于是此类现象一出,中国的制作人们又纷纷去寻找新的突破口,这也引出了又一个问题,那就是各个地方电视台出现了相同的节目类型,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成功火爆之后,又产生了许多诸如此类的相亲节目,《我们约会吧》《相亲才会赢》等等,这又造成了观众的视觉疲劳。

当这些许许多多的附属品都淹没在继往开来的综艺大军中时,反倒是一直不温不火的访谈类综艺节目一直稳稳当当的矗立在此。《鲁豫有约》《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这些十几年的老牌综艺节目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保持着稳重的观众缘。它也告诉了我们被模仿也有另外一种命运,那就是换上中国的外衣,塑造本土的视觉效果,它不仅不会被淘汰,还会让人们成为它的粉丝,保持定期收看的好奇心。毕竟模仿了这么多年,总要有些证据力证“模仿”这一渠道对中国的电视事业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让我们耳目一新的是,湖南电视台再次以它的优质的眼光率先拿下了原韩国品牌《爸爸去哪儿》的版权,推出一档亲子真人秀综艺节目。节目一开播就受到了强烈关注,而第二季的播出某品牌更是以上亿元赞助。浙江卫视顺应这阵热风也推出了《爸爸回来了》这档电视节目,收视率也是不俗。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中国内地的综艺节目模仿经验已经逐渐成熟,并找到了自己的模仿套路,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综艺娱乐节目又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而不仅仅是综艺节目,电视剧的发展也在模仿与照搬国外剧情的嘈杂声音中艰难前进。

按理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书写和利用的文化娱乐资源简直是太多太多,为什么还会这样呢?

一个国家的电视文化事业,与它自身的经济,政策,文化,信仰,人土都有重大的联系。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社会,通过电视电脑等一些科技文化产品反映自身民族的语言文化魅力无疑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创造属于本民族本国家文化的产业,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意识,它还代表了本民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里趋向。如果我们一直处处模仿并且模仿的心安理得的话,那想必我们的电视文化事业不会有太多的前进,我们自己的文化精髓也不会完好无损的流传下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希望我们可以开拓创新,就地取材,利用起自身的特色,改掉模仿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毕竟沒有白来的捷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猜你喜欢
综艺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谁远谁近?
传统综艺“编导”与新兴综艺“编剧”工作异同分析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电视综艺泡沫化隐忧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