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郑重
南岳衡山湖湘之源
文/ 郑重
南岳衡山为我国五岳名山之一,主峰座落在湖南省衡阳市境内,七十二群峰,层峦迭嶂,气势磅礴。素以“五岳独秀”、“宗教圣地”、“文明奥区”、“中华寿岳”著称于世。衡山文明历史悠久长远,文明内容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时代的帝王们都与南岳有着密切的联系。炎、黄、尧、舜、禹都在南岳留有足迹。秦汉以后,道教佛教相继传入南岳,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名道高僧,创立了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佛史上称之为“五叶流芳”。唐时,南岳衡山成为南方佛教文化中心。此外,宋代以后,南岳的20多个书院陆续建立,书院文化独树一帜,湖湘学派的兴起对现代仍有很大的影响。在抗战时期,南岳衡山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政治军事中心,还有大专院校云集,名人学者络绎不绝,备受国人注目。最早奖“文明”与“奥区”二词合起来赞誉南岳的,是明代的湖广提学副使管大勋。1946年,南岳管理局局长胡荫槐在古镇南街口兴建大型石碑一座,请省主席王东原亲书“文明奥区”四字刻在坊上作为坊额,从此,南岳衡山这片神奇的地方,就被人誉为“文明奥区”。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区域文化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早期母体,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直接源头。湖湘学派的学者们精研义理,对内强调个人身心修养,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对外主张身体力行,以报效国家民族为宗旨,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社会理想。南岳是培养湖湘学派的摇篮,也是发展和传播湖湘文化的中心。
奠定南岳在湖湘学派和湖湘文化传播中特殊地位的,首先在于南岳书院。南岳各学院,常年住有生徒少至几十人,多则几百乃至上千人,不同时期、不同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的湖湘文化代表人物,都来书院讲学、交流学术,由此把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体系和传统学风扩散到全国各地,使之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南岳书院在我国书院史上有三个特点:一是创建年代早,南岳书院始建于唐肃宗时。第二,享有盛名。宋朝“天下四大书院”中,南岳衡山就占了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两家。清代曾国藩在《重修胡文定公书院记》中写道:“天下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自唐宋以来,南岳又先后创建了文定、集贤、甘泉等27个书院,使南岳成了向全国传播“理学”“心学”的主要阵地。第三,数量多。南岳书院的数量,居全国山岳之首。
可以讲,有了南岳书院,才有湖湘学派和湖湘文化。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其所著《太极图说》、《通书》等学说,奠定了湖湘文化的理学基础。他喝湘江水,领西湖粮,受衡阳文化教育长大,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程颢、程颐都曾受学于敦颐。而湖湘学派正式形成于南宋,其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在南岳讲《春秋》,肇建了湖湘学派,“湖湘文化”的源头之说即从此出。胡安国,字康侯,死后谥文定,因故称胡文定。他在南岳读书著述五年,筑室号碧泉书堂,办文定书院。其传世著作《春秋传》著于南岳紫云峰下,是他以毕生精力篡修而成,成为元明两朝科举取士的经义定本,也是湖湘学派的代表著作。其子胡宏“优游于衡山脚下余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独立治学,振兴道学,被后人评价为“卒开湖湘之学统”。在胡宏教授的学生中,张栻、彪居正、吴翌、赵师孟等后来都是著名学者和湖湘学派的砥柱人物,尤其是张栻,更成为湖湘学派的一代宗师,张栻对宋代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推动,并将湖湘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胡宏曾称他“圣门有人,吾道幸矣。”一时间,大批游学的士子前来湖南研习理学问难论辩,有的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湖湘学派规模得到很大扩展。如果说胡安国、胡宏父子是湖湘学派的开创奠基者,那么是张栻使湖湘学派达到了极盛。当时学者就评价:“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
宋、明两代,是南岳书院活动鼎盛时期。继胡安国、胡宏、朱熹、张栻后;明代湛甘泉、王阳明、蒋信等人,均先后到此,使湖湘学派学风浓厚,文风鼎盛,成果丰硕。明末大儒王夫之,又再次把湖湘文化的发展推向高潮。王夫之高举朴素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大旗,创立了具有总结历史意义的博大哲学体系,影响后世,极其深远。
湖湘学派推崇理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耕实践。这种极具特色的传统学风绵延流传数百年,对湖南的历史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流源出湖湘文化,氤氲于三湘四水之间,孕育了一大批人才,历经千百年而竭。“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并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从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变革人士;再到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罗荣桓等开国元勋;还有齐白石、周立波、田汉、琼瑶、宋祖英这些湖湘人物融入了湖湘文化的血脉,或明或隐、或多或少地闪现出湖湘文化“敢为人先,阳刚与柔美并举”的特殊气质,这是湖湘文化的精神,也是八百里南岳衡山赋予的独特品格。
如果说:张家界是一幅画,南岳衡山是一本书。南岳衡山“八怪”就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培育出来的一朵文化奇葩,是南岳衡山这本书中的一章。它浓缩了南岳衡山文化的精华,激起了人们追求新奇的刺激,获得新异的趣味,为传播南岳衡山文化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形式和途径,也给南岳旅游注入了一股灵动的清新。
(一)“和尚道士住一块”
佛道共存几千载,和尚道士住一块。两教从来最和谐,爱国爱教朝前迈。
南岳衡山寺庙林立,宫观遍布。山下的南岳大庙,东边是道教的八个宫观,西边是佛教的八个寺庙,它们开门相见,香火相通,和尚道士们在这里轮流值殿。这种佛道共存一山、同居一庙且共尊共荣、和平共处的奇特景象,堪称中国乃至世界名山一绝。
(二)“千里歌舞来朝拜”
南岳声名传海外,善男信女慕名来。诚心诚意把香敬,千里歌舞来朝拜。
为了表示虔诚,进香一般都要跪拜,但是,南岳进香除此之外,还要唱香歌,内容丰富,包括起程、途中、朝香、返程四个阶段。朝拜之时,还要不断变换队形,插穿回环,象是跳集体舞,蔚为壮观。进香者“跳舞”与“唱歌”一方面对表菩萨表示虔诚,另一方面便于贯注精神,以期收到“心诚则灵”的良好效果。
(三)“赶个八月吃三载”
青山绿水春常在,山上山下好买卖。薄利多销财源盛,赶个八月吃三载。
“赶八月”是由祭祀活动演变成的一种“香火经济”,它最早缘于祭祀活动,传说主管南方事务之神祝融即为南岳衡山之神。历朝历代每年在这里举行“庙享”。加之民间盛行祭祀,便形成了定时的香火期。每年农忙后的农历七、八、九月份,四面八方来南岳进香的人如潮水般涌来,其中尤以八月为盛。此时,南岳大街小巷,商贾云集,交易活跃。当地民谚云“南岳人不种田,赶个八月吃三年”。
(四)“熟人见面不理睬”
除夕凌晨庙门开,人流摩肩接踵来。万人空巷抢头香,熟人见面不理睬。
长期以来,南岳衡山人十分敬重山神即圣帝,尤其新年之际,认为只有把自己美好的心愿留在菩萨面前讲述,才是最虔诚的。故在去朝拜圣帝的路途中,大家彼此都排除杂念,默不作声、守口如瓶。到了大庙正殿圣帝殿前,向圣帝许下心中的美好心愿后,人们才会与同来的家人或同回的亲戚朋友互相道贺新年。因此,当地有俗谚云“南岳拜年真奇怪,个个嘴巴闭起来。不拜圣帝口不开,拜完圣帝再互拜”。
(五)“冬瓜当作扣肉卖”
斋席缘何上荤菜?鸡鸭鱼肉君莫怪。形可乱真味更佳,冬瓜当作扣肉卖。
南岳素菜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为接待前来祭祀的朝廷或地方官员以及前来观光的文人学士们,专门研究烹调出味美而富有营养价值的素菜筵席。其味道清淡爽口,色泽悦目,造型精致,色香味俱全,故而久负盛名,历经千年不衰。其中有一道菜名曰“不可思议”,看上去与扣肉无异,一上桌“肉香”四溢,起筷方知那一片片“肥肉”原来是用冬瓜制作而成的。
(六)“儿子结婚爹游街”
敲锣打鼓身着彩,围观人群笑开怀。迎亲不与别处同,儿子结婚爹游街(读gai,该音)。
走在南岳大街上,不经意间可以看到一出戏剧性的游街表演:一个头戴高帽,涂着大花脸,身穿大红戏袍,背挂写着“扒灰佬”、“子承父业”等字样牌子的公公和新郎新娘在接亲队伍敲锣打鼓簇拥下,围着南岳几条大街绕场一周,不时吸引路人伫足观望。阵阵嬉闹中,游街队伍才到达婚宴现场,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儿子结婚爹游街”这一南岳民俗在明代以前就有了,数百年来流传至今,充满了丰富的寓意。
(七)“群蛙聚会谈恋爱”
人类传承千万载,世上生灵都接代。追追打打真热闹,群蛙聚会谈恋爱。
每年惊蛰前后,南岳衡山主峰下面广济寺的水田中,都会上演一幕幕群蛙“集体婚礼”这种奇特景象。一夜之间,成千上万只蛙突然出现在山间田野,并且摞在一起,形成一二尺甚至一米多高的“蛙塔”,非常壮观。这种象是娃类的动物其实是中华大蟾蜍,它们集体聚会,就是为了寻找配偶和繁殖后代。
(八)“寿名寿字满山在”
世间长寿人人爱,求寿来把南岳拜。寿星爱将石刻留,寿名寿字满山在。
游览南岳衡山,常常可以看到有关寿的各种书法雕刻,听到有关祈寿求寿的民风民俗,读到有关寿文化的景点介绍。南岳衡山上应二十八宿南方七宿中之轸星,轸星司衡主寿,故名“寿岳”。从古至今,“寿岳”之民对“水甘土美”的南岳所赐予的“寿山福荫”也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于“寿”的直用和化用,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据不完全统计,南岳山上与寿有关的石刻达数百处。
作为衡山一怪,南岳之福寿文化源远流长。南岳是中国五岳之寿山,历来为祈福、求寿之圣地,福寿文化源远流长。人类人文始祖、南岳主神祝融氏生息于南岳衡山,是主管人间福、禄、寿之神。关于南岳为寿岳的
历史记载颇丰,《春秋元命苞》、《开元占经》、《春秋感精符》、《费直周易》、《唐书天文志》等许多古代典籍,都有南岳称为寿岳的记载。《辞源》即释“寿岳”为南岳。自汉代起,南岳即有“寿岳”之称。汉之《星经》载:南岳衡山对应星度28宿之轸星,轸星主管人间苍生之寿命,故南岳又称“寿岳”。南岳福严寺有一幅名联:“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故说明南山即南岳衡山。“寿比南山”即为“寿比南岳衡山”。自宋徽宗在南岳金简峰留下“寿岳”石刻后,“寿岳”之名更著称于世。康熙47年(1708年)《御制重修南岳庙碑记》第一句便是:“南岳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变名寿岳。至灵长于禄位,锦福祚于子孙,载在星位,由来尚己”。雍正10年(1723年)上谕“南岳为皇上主寿之山”。唐代诗仙李白诗云:“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南极老人星”即寿星。可见,几千年来,南岳衡山均被炎黄子孙视为“长寿、昌荣”的象征。
南岳衡山寿文化历史灿烂,氛围浓郁。用“寿”字或化用的“寿”字命名的比比皆是,如万寿宫、寿宁宫、寿涧桥、寿涧溪、百寿亭、延寿亭、延寿村、寿佛殿等寿文化遗迹无处不在。南岳大庙是集南岳寿文化之成的建筑,显眼处满目是“寿”字,屋檐上、横条柱上,装饰架上到处都能看到“寿”字,而御碑亭的楹枋上更是写有100个形态各异的篆体“寿”字,故又名“百寿亭”。
南岳之所以称为寿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南岳衡山拥有适合人们养生健身、益寿延年的自然条件。南岳处处茂林修竹,漫山耸翠,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植物1400多种,空气负氧离子达26000个/cm3,堪称“天然氧吧”,极益健康。
南岳衡山还盛产益寿延年的珍品,如灵芝、黄精、何首乌等。自古此地寿星颇多。据《南岳志》载:晋代司马祯活了89岁,妙应逝世时130多岁,明代晚年退隐南岳讲学的湛若水活了96岁。现居于山上的人,高寿者更多。仅2000年,初略统计4万人的南岳镇,过百岁的老人应有4人,过90岁的老人多达好几百人。至今南岳仍保留着“二月初八朝寿佛”的民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