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纲五常”的时代特性浅析

2017-09-05 00:33雷宇
智富时代 2017年7期
关键词:时代特色灵活运用

雷宇

【摘 要】“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所强调的是封建主义人伦的尊卑与主从关系;五常所强调的则是处理这种人伦关系的道德准则。三纲五常政治伦理原则的形成,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成熟,因而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是将其奉为治世准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在不断改变与进步,作为封建统治秩序的“三纲五常”也就体现出了其消极的一面。“三纲五常”长期将人们束缚在了长幼尊卑不可变,男权女从的封建思想里,并且它加深了百姓的奴化意识,对封建统治者绝对的服从使人们的思想不能解放,改革创新也就无从谈起,社会的发展自然会停滞不前。但即使是具有如此消极影响的三纲五常,我们也可以变换角度,以积极科学的方法和辩证的态度去重新审视它、运用它,让它所蕴含的正确的人伦关系以及处理人伦关系的道德准能为促进社会前进和提高人们思想文化素质贡献出自己的正能量,并让它成为具有当今时代特色的“三纲五常”。

【关键词】三纲五常;时代特色;灵活运用;道德准则

一、对“三纲”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三纲”是封建统治者对国内人民进行思想束缚和奴化教育的有力武器,三纲的确立使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严密的等级尊卑制度。所谓“纲”即纲领,也就是要完全执行的意思。大臣需完全服从君王,孩子需完全听从父母,妻子需完全听从丈夫。这样一来,社会本来的公平性便迅速失去,而且中央集权的统治者更可大肆进行压迫与剥削统治。长久的剥削压迫虽然让人们有了反抗的情绪与反抗的行为,但由于小农思想的局限与奴化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始终处于被剥削地位无法解脱。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就被所谓的“三纲”严重阻碍了。但事物皆有两面性,“三纲”虽有它的消极影响,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的影响。在当今时代,由于西方国家的平等观念影响,长幼尊卑的观念已经越发的被淡化:工作中,下级对上级的指示不加重视,有恃无恐;家庭里,子女不懂得尊敬长辈,被过分溺爱,十分娇弱;在婚姻中,男女职责的定位逐渐模糊,甚至互调,这导致了一系列的家庭关系矛盾。这时我们如果从适应时代的科学的角度来审视“三纲”的含义,我们会发现它具有的积极作用依旧对今天的社会中的人伦关系具有很好的规范与调节作用。

(一)“君为臣纲”。君臣关系一直是关系着国家发展命运的重要关系,正确处理君臣关系能让更多的有才之人,有志之士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体现在当代社会里便是领导与被领导之人也就是上下级的关系。“君为臣纲”原意为臣子必须服从君王的命令,是臣子从属于君王的关系,而君王的日益集权只会让他们高高在上,难以接受忠言直谏从而走上亡国的道路;而作为臣子一味的听从圣令而不闻是非曲直只会阻碍社会发展直至加速国家衰亡。作为上级领导,应该首先起好带头模范作用,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听从下级的正确建议,让自己成为行为楷模,这是“君纲”。而作为下级被领导人员,应该以上级正确的行为和言语为准则,身体力行,并对于上级错误的言行能够予以及时的指正,这是“臣纲”。上下级在日常学习中不应有尊卑之别,大家应该互相发现对方的不足之处予以改正,并发现对方的优点加以学习,以当今时代所要求的正确价值观导向来改善自己,这才是国家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二)父为子纲。“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在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它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而三纲在对处理家庭成员的关系方面提出了“父为子纲”的要求,即为人子女,必须要听从父母的言语。这样的要求本意是对的,作为父母,生活和社会经验要远远优于子女,父母能够教会自己的子女如何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而子女应该虚心从父母哪里学到这些经验以便更好的生活。但是人无完人,作为父母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子女对父母言听计从而从不分辨父母言语中的是非,这很有可能会误导孩子的一生。现在的孩子在家中被视为长辈的“掌上明珠”,长辈失掉了在家中的威严,生怕一时的严苛伤害了孩子,子女从小便在温室中生长而从未经历任何挫折。这样一来,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生活和社会的磨练是不堪一击的。“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家庭成员关系中长辈必须要做到长辈应尽的职责,树立起长辈的威严,对于子女的教育,宁可过严也不能过宽;对于子女的错误不要放任,要及时提出并帮助改正。否则,一味的放纵最终只能害了下一代,这是“父纲”。而作为子女,尊重长辈是首先要做到的,对于长辈关怀要懂得感恩,而在自己犯错时也要虚心接受长辈的批评与惩罚,理解长辈对自己的严苛。当发现长辈有过失之处能够以善意的方式提醒长辈,以便使他们能够及时改正,这是“子纲”。只有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维系好各自间的关系,家庭才能和睦安定。

(三)夫为妻纲。在妇女权利没有得到解放之前,中国社会一直是男尊女卑,女性地位得不到重视,她们所应享有的权利也就无从谈起。“夫为妻纲”正是规定男尊女卑的有力条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权被逐渐重视起来并被恢复,人人生而平等是对于人权的正确认识。所以,要从公平的眼光来重新定义“夫为妻纲”。“男尊女卑”固然不可要,但是在生活中所秉持的“男主外女主内”却不能丢弃,因为它是根据男女在性格与能力方面的不同来进行科学界定的。男人性格刚直,体力充沛,在外拼搏,或出卖体力,或出卖脑力,而后能够为家庭带来经济来源支撑日常生活,此为“夫纲”;而女性温柔贤淑,能够妥善的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细节,從而将家庭管理的井然有序,能够让在外拼搏的丈夫有一处安身之所,也让自己的子女健康成长,此为“妻纲”。男女作为不同性别的社会成员,发挥着各不相同但都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他们应该具有平等的地位,只有他们的各司其职、互相帮助,家庭才能稳定,社会才能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来进行发展。

二、浅析“五常”的当代功能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常”一词,源自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其中以“仁”为首,因为它是儒家文化最具代表的浓缩字眼,它表明了为人处世要充满仁爱,是践行其他四常的重要前提。这五种道德品质不仅是对古人的要求,不仅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是现今社会每个人也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同时这也是建设精神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五常”每一项含义虽不相同,但却相互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endprint

(一)友爱宽容。“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就是说为人要懂得宽容他人,施爱与人,这才是仁者。现今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被各种利益关系所占据,为了一己私欲不择手段,冷漠无情的事情屡见不鲜。我们要成为仁者不仅要爱自己身边的人,而且要将这种爱延伸到社会上的其他人,不应有害人之心,但应有爱人之心,这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只有守住了这个底线,才能名正言顺的进行其他的事情。

(二)行为得当。“义者,宜也,断绝得中也”,意在告诉人们行为处事要适当,这个适当不仅是高尚道德的要求,而且也是自己所需承担的责任的要求,也就是为人正直,行为正当,履行自己的职责。之所以要强调“义”,就是因为在当今,一部分人为了取得不正当利益或者走了违法乱纪的歪门邪路,或者消极不作为、推脱责任,而这背后隐藏的正是一张张丑恶的面孔。而他们最终的结果大多都收到了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制裁。“三思而后行”是我们保持“义”的一个重要方面,遇事多思考,是否符合道德伦理,是否符合法律法規,是否是对职责的正确履行。如果是错误的行为一定不能为之,否则只会害人害己。

(三)行事有矩。“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礼”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代表,就是指人们在行事时所要遵循的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即:先后有别,长幼有序。在古代,礼是礼乐教化,是封建文化的代表;在现代,礼是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出的礼貌教养,是行事须遵守的正当规章守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要想得到发展,国内环境必须稳定,而稳定的前提就是大家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办事,形成井然有条的生活秩序。

(四)富有智慧。“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对知识的学习一直是全世界的人从古至今留存的自发行为。只有保持学习,使自己所学的知识跟随时代的轨迹,才能够为自身的进步,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而富有智慧的人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妥善处理好身边大大小小的事情,不会被假象和错误的事情所迷惑,更不会走上歧途。国家的发展,一直是依靠人才的努力来实现。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现在的科教兴国战略都体现出了领导人对于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视。环顾全球,现今的世界早已是一个开放融合的整体,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流,在这些文化元素里,既有正确积极的,也有错误消极的,而我们的智慧积累就可以使我们认清是非,帮助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更好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五)诚信立命。“信者,城也,专一不移也”。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品质,一个人没有了诚信,就是失去所有人对他的信任,即使他有再远大的理想,再多的智慧,也无法得到施展。我国一直在大力进行诚信建设,为的就是提高全民的诚信素质。“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个人失信会导致家庭诚信关系的恶化,而家庭中的成员一旦失信就会逐渐破坏到国家的发展前途,最终就会导致家破国亡。

所以,我们在认识“三纲五常”时便能得到如此的逻辑关系,那便是:从主观方面来说,不论在社会中是何种身份,定要具有仁爱之心与诚信之德,这样才能在社会中占得一席生存之位;然而只有德行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以“仁”和“信”这样的正确价值观导向为基础,努力接受和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和生存技巧来拥有并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成为一个智者。当然,从客观方面来说,我们在为人处事时一定要遵循法定的规章制度,为人要正、行事要正,不能走歪门邪道和所谓的“快捷途径”,这样才能做到“义”与“礼”并行。只有我们做到主客观所要求的“五常”,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职责与家庭职责,实现“三纲”,并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在以辩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三纲五常”做了吸收和剔除后,我们会发现它所具有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对待传统文化时不应只看到它陈旧和迂腐的一面,而应该用时代发展的眼光,将其放在当下社会发展环境中来加以合理的改造运用。只有这样,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成果才能被延续和保存,并且跟随时代的脚步发展,这才是先辈们创造文化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刘立夫、李玲,“三纲五常”中的精华与糟粕[J].湖南大学学报,2014(01).

[2]赵玉玲,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时代价值[J].学理论,2016(03).

[3]庄仕文,论“三纲五常”的政治价值及其当代价值[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02).

[4]粟佳,论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的文化功能[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06).

[5]李君慧,略论“三纲五常”的形成和影响[J].文化透视,2010(03).

[6]曹思佳,重拾“三纲五常”伦理文化的现代价值[J].文化研究,2014(06).

[7]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曾黎,浅论三纲五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J].南都学坛,1994(05).endprint

猜你喜欢
时代特色灵活运用
灵活运用放缩法,提升证明数列不等式的效率
吃透内涵 灵活运用——对“三线合一”性质的探讨
灵活运用导数知识,快速解答函数问题
灵活运用转化思想 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浅议新时期的小学德育工作
如何灵活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
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民族文化与时代特色的完美融合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看图说话教学
浅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曲的时代特色
战国时期的军事训练及其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