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县根据巴州党委提出的“社会安、经济强、文化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总体要求,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去库存、激活力,鼓励群众用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全力推进焉耆县美丽乡村建设。今年,焉耆县新增50个美丽乡村建设点,涉及28个村4145户村民,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美丽乡镇”“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实现“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乡村让百姓更幸福”的目标。
科学规划先行焉耆县人口17万,然而2016年财政收入仅3亿多元,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财力、人力、物力匮乏,没有项目支持,如何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这考验的是焉耆县领导班子的智慧。“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之前先做好科学规划,不等不靠,积极解决各种实际困难。”6月12日,焉耆县委书记徐卫东接受采访时说。村庄怎么建,各个村镇的发展定位以及今后该往哪方面发展?焉耆县请来规划专家,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邀请各乡镇德高望重的人与村民面对面坐在一起,共商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大计。2016年,焉耆县提出“双轮驱动、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工作、全域旅游以及旅游扶贫等方面全面统筹起来,制定下发了《焉耆县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全县按照“科学规划、群众参与、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秉持“一个村庄、一道风景”的理念,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主题,逐步打造“一路一景观、一村一景点”的美丽乡村。由于财政困难,焉耆县便按照“政府补助一点、项目整合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相关单位支持一点”的办法,积极开辟筹资渠道,全力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2016年,焉耆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精选了15个各方面条件较好的村镇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拉开了焉耆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幕。根据各村镇的特点,焉耆县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推动村镇建设、产业开发围绕文化特色开展,大力挖掘各村镇传统和潜在的资源优势,营造乡景、乡风、乡情意境,大力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永宁镇是回民传统文化艺术“花儿”的故乡,全镇回民特色民居达到30%以上。永宁镇的下岔河村保存了许多回民村寨原貌,回民民居特色浓郁,是西北地区少有的保留了回民特色传统风貌的村寨,焉耆县利用这些传统优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永宁镇作为特色小镇来打造,把下岔河村定位为回民特色村寨,而东归故里包尔海乡的美丽乡村建设则以蒙古文化风情体验为核心,四十里城子镇盛产绿葡萄,重点将其打造为以鲜食葡萄为主的美丽乡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水泥、砖块和路沿石等物资,焉耆县采取PPP模式,引进民营企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县里有一家水泥厂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工人下岗,产品堆积。政府牵头与企业合作,每吨水泥180元的成本价可以养住企业的工人,还能让企业小有盈利,为企业解决了难题。原本停产的砖厂也有了市场,这是在为企业去产能去库存,企业活了,又支持了美丽乡村建设。“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徐卫东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焉耆县想方设法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避免“政府干、群众看”现象的产生,让群众成为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发起者、受益者。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能工巧匠,焉耆县实施“农村500工匠人”培养计划,从各村镇农民中选拔学员,县上管吃管住,线怎么放,房子怎么盖,院子怎么建,培训老师一一示范。如今,这500名“土专家”正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焉耆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原材料由政府提供,拉砖运水泥则是群众自发拉运,修建围墙铺地面等工作是筹工筹劳,根据每家建设面积大小决定用料多少,每个村有专人丈量测算。各村组采取5人一组、10人一队的形式,组建美丽乡村建设“突击队”“尖刀排”。一片片旧土坯房、泥巴院墙拆除了,一道道整齐划一的院墙建起来了,农民们找来颜料,请人在院墙画上歌颂新农村的画面,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秀美村庄频现一条条乡村柏油路四通八达,一座座农家小院掩映在鲜花绿树中,菜园里西红柿已经泛红,茄子泛紫,果园里杏子一片金黄,养殖圈里牛肥羊壮。傍晚,忙碌一天的人们坐在葡萄架下喝茶拉家常,尽享天伦之乐。院门口一盏盏路灯,照亮了乡村宁静的夜晚,点亮了百姓走向幸福生活的光明大道……
这一幅幅农民安居乐业的场景,是焉耆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
6月12日,记者走进四十里城子镇店子村三组村民艾合买提·马木提家的院子,清新的花香扑面而来,院子里满是漂亮的花卉,两架近150多米长的葡萄架覆盖了整个院落,墙角的农具摆放整齊,使得整个庭院整洁美观。一墙之隔的果园里杏子已经发黄成熟,树下几十只鸡正在悠闲地觅食,菜园子里辣子长势良好,西红柿、豆荚已上架。
“你们城里人哪有我住的环境好,我天天呼吸新鲜空气,吃的是绿色蔬菜。”艾合买提笑着告诉记者,村里正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砂石路正在修,到时铺上柏油,刮风就不会再扬土,屋里就会更干净:村道上有了路灯,晚上走路就不用摸黑了,天然气管道正在铺设中,很快村里就能用上方便洁净的天然气了!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焉耆县引导村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重新规划,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三区分离,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广泛开展以庭院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家家户户修建菜园子、果园子、花园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这种‘美丽庭院模式就是我们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居住环境的一个标准。”徐卫东说,农民住在花园里,吃着自己种的菜、栽的果,也就不用花钱买了,省下来的钱也是一笔收入。
记者来到永宁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下岔河村,一座具有回族特色的门楼远远地就映入眼帘,崭新的房屋整齐连片,村道两边,回民酸奶、回民刺绣、回民特色美食等商铺一家挨一家。而在北大渠乡北渠村,笔直的村道纵横交错,家家户户院墙外都留有绿化带,村庄被各种树木和花儿环绕。
记者发现,焉耆县各村建设得最漂亮的建筑当属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下岔河村对该村的花儿广场进行了升级改造,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游玩、开展文化活动的理想场所。九号渠村五组建设了百姓健身广场,为群众开展健康娱乐活动提供了平台。
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大变样,彻底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生产环境。
群众富民风美环境美了,生活美了,如何让群众富起来?
徐卫东说:“我们将美丽乡村的‘姿本变为农民致富的‘资本,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将焉耆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群众开辟了新的创收致富途径。”
一个个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在焉耆大地雨后春笋般崛起,带动了焉耆县乡村游的热潮,农民坐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享受着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6月12日,四十里城子镇麻扎村三组村民玉素甫·买买提带着施工队在给一户村民修建围墙。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参加县里的培训后,他当上了大工,一年可以干6个月的活,一天收入300元以上,停工时他给别人搞屋内装修,一年下来收入挺不错的。
玉素甫·买买提一家五口人,最大的孩子前几年发生意外,为了治病欠下不少外债,两个小点的孩子还在上学,妻子负责家务,一家人生活全靠他一个人。政府将他家列为贫困户,在方方面面给予照顾。县里开始搞美丽乡村建设后,参加了县里的工匠培训后,他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也照顾了家里,孩子住院欠的15万元钱已经还清。他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我要用自己的双手致富,到今年年底,一定摘掉貧困户的帽子。”
前不久,包尔海乡举办了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210家商户旅游节当天接待人次共计6.8万,旅游收入达320万元。
开商店的刘菊花从中受益,她兴奋地说:“我在这里生活50多年了,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热闹的场面,那一天我卖了1万多元的货!”
旅游节开幕时,包尔海乡开来提村村民敖东的“阿鲁嘎牧人风情园”开业了,旅游节第一天风情园的毛收入达到两万多元。“村里变美了,我就关了牧区的饭店,回村里办风情园,现在风情园每天的收入也在千元左右,看来我回村里创业的决定是对的,我对今后的发展很有信心。”敖东说。
焉耆县的美丽乡村建设还深刻地改变着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改变村庄面貌,还要改变群众的精神面貌,让现代文明新风尚在农村扎根发芽,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聚人心、稳人心。”徐卫东说,焉耆县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每年确定的美丽乡村重点村,都要力争达到州级文明村镇的标准,到2020年,全县农村整体实现乡风民风美、人居环境美、文化生活美。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焉耆县广泛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道德模范”“美丽庭院”“巧手绣娘手工刺绣大赛”等创评活动,强化全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共识,增强群众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以现代文化和社会新风尚带动、引领各族群众。
“以前村民将牛羊随处乱拴,生活垃圾乱扔,苍蝇到处飞。现在牛羊进圈,村民自觉将垃圾倒进村头的垃圾箱,平时也一起互帮互助。大家都在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好环境,一起把日子过得更好。”九号渠村82岁的村民依明江·艾山由衷地说,“这两年我们村真的变了,村容村貌变漂亮了,邻里之间更加和谐友爱了。”
记者在焉耆县三个乡镇的五个村组采访,看不到一个闲人在村头转悠,家家都在暗暗较着劲,比谁家的院子环境好,看哪家的农家小炒又添了几样新菜品,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各族群众都在热火朝天地谋发展,焉耆大地上处处涌动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6月20日,焉耆县永宁镇下岔河村村民马林家的农家小院里绿意盎然、花开正艳,迎来了今年第一批客人。丹江水 师歌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