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名度的提升策略研究

2017-09-04 12:22崔志林
成才之路 2017年22期
关键词:高校管理知名度软实力

崔志林

摘 要:对于高校的发展而言,必须注重提升高校知名度。提高高校知名度,能够提高大学招生和就业质量,能够提升高校的文化水平,有效增强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而知名度的形成,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水平、教育管理理念、高校形象、校企之间的合作交往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高校要重视宣传工作,加强校企联系,要注重教师队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传承和革新,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

关键词:高校管理;知名度;软实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2-0018-02

一、前言

高校的实力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对于内部而言,就是高校的文化建设,也就是多年来的文化沉淀,对于外部而言,主要是指高校的形象、美誉度以及管理水平等。高校的知名度,是指高校的品牌影响力,它对于高校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知名度,是每所高校都非常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研究高校知名度的提升策略。

二、提升高校知名度的必要性

对于高校的发展而言,必须注重提升高校知名度。提高高校知名度,能够提高大学招生和就业质量,能够提升高校的文化水平,有效增强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1. 能够提高大学招生和就业质量

高校数量的增多,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很多学生关心大学的知名度,因此,知名度越高的大学,其生源越优。而知名度高的大学,与其他院校相比能够获得更多的录取主动权。这样,知名度高的大学就会拥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加上自身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管理水平,因此,有利于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社会认同感高,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会受到广泛欢迎,这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就业,提升就业质量。

2. 能够提升高校的文化水平

大学文化是高校存在与发展的灵魂,大学文化对内可以提高高校自身的素质,提高高校的内部竞争力,对外可以从高校形象、高校信誉以及高校的发展空间等方面提高外部竞争力。而知名度的提升,能够有效推进大学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繁荣的大学文化又可以推进大学向更高水平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 有效增强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提高高校知名度,不仅能够带来国家充足的经费保障,而且有利于教学科研人才的储备。充足的财力,是引进与培养优秀人才的坚强后盾。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充足的财力,是引进与培养大师级人才、增强高校师资力量的坚强后盾,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保障。知名度的提升,使高校有信心进一步发展自己,不断拓展教育视野,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知名度的提升,也让高校教师对高校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并且以一种正面积极的心态去完成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高校提升知名度的有效途径

高校知名度的形成,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水平、教育管理理念、高校形象、校企之间的合作交往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高校可以通过重视宣传工作,加强校企联系,注重教师队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传承和革新,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等来提升知名度。

1. 重视宣传工作,加强校企联系

高校应明确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向社会宣传自己的办学宗旨、教学理念以及优势学科,展示教育教学方面的优秀成绩,扩大品牌影响力。例如,可以借助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要使文化品牌能够“走出去”,增强对外开展文化沟通的能力,提高社会的认可度。

作为应用型大学,还要重视加强校企联系,与企业合作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突出展示优秀企业的文化,将企业的先进文化理念以及道德标准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操作要求有机结合,把教学环境与企业文化氛围相融合,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入职业素养教育,让大学生感受职场氛围,接受职业素养的熏陶。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2. 注重教師队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与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紧密联系,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提升高校知名度的重要方法。高校要注重营造创新的氛围,从教师的个人能力以及工作方式出发,有效渗透创新观念,促进教师潜力的发挥。首先,高校要给教师提供创新的空间。高校的发展呈现多样化格局,而教师的工作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要支持教师创新工作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要将创新意识放在首位,要注意促进基层教师与管理层的交流,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推动教师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最后,高校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培养教师的学习精神与探索意识。要让教师从多个层次及方面进行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开阔人生视野,拓展创新思维。

3. 注重文化传承和革新

大学文化是高校存在与发展的灵魂,高校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从而促进高校健康发展。高校文化建设的全部工作,都应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不能局限在突击性、表面性、短期化与形式化的文化活动上。课程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关键部分,要充分重视日常教学工作,把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工作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即为高校培养目标与办学理念,因此,课程文化建设需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进行研究。在建设大学文化时,单纯依赖于传承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既有的课程文化进行拓展与完善,使得学校价值、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从而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推动高校长远发展。

4. 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

随着高校的扩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得到很大的改善,办学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教学设备也越来越完善。但是,还缺乏良好的校园风气,影响高校知名度的进一步提高。因此,高校要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断推动高校进步和发展。要注重吸收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校园风气,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四、结束语

是否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高校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重视宣传工作,加强校企联系,注重创新发展规划理念,注重文化传承和革新,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人才,进一步提高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郭丛斌,孙启明.中国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中亚洲五校的对比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12).

[2]蒋小军,窦强.高校品牌塑造的公共关系传播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育,2014(09).

[3]詹姆斯·费尔韦瑟,李康.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知名度、学术研究及大学教学的相互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1).

[4]吴移谋,肖建华,谭立志.突出学科特色提高一般大学的知名度[J].医学教育探索,2007(07).

[5]聂西文,陈卓艳.重视篮球文化品牌培育促进提高高校知名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6]曹红梅.精编职教新闻:提升职业学校知名度的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2(06).

[7]张东娇,李桂英.知名度、美誉度、定位度:学校形象的评价指标[J].教育科学,2006(02).

猜你喜欢
高校管理知名度软实力
创意运营让“浙江24 小时”知名度从区域走向全国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2007年中国管理软件评选-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