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铮
我的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那里留有我的大伯、二伯,逢年过节我们会回去一家团圆。而每次回老家,爸爸都会拎着柴米油盐带着我去看我的叔公。(开门见山,直接引出叙述的主要对象——叔公。)
叔公已經八十多了,伴着他的是花白的头发,松弛的皮肤,迟缓的动作,破旧的衣裤与一根年纪比我还大的拐杖,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那双“眼睛”。叔公的眼睛早在十年前就失明了,但似乎正因为这样,他才更热爱阳光,在我有限的记忆中,他都是安坐在那间破木头屋的门槛上边晒太阳边迎接我们的。(详写叔公的眼睛,接近主题,重点突出,呼应标题。)
离老家很近了,迎面走来四五个和我一般大的少年。个个打扮时尚,穿着名牌,拿着手机,悠闲地听着音乐。他们讨论得很热烈,车驶过,风告诉我他们在聊网络游戏。我想,他们应该也是由父母带着回来过节探亲的吧!回首,只见爸爸不停地摇头。
拎着两桶油、两箱奶,我和爸爸沿着崎岖不平的石头小路出发了。十几分钟后,我终于又见到了叔公。还是那座木屋,还是那条已经坐得油光发亮的门槛,还是那件补丁无数的灰衣服,还是那根残损的拐杖,唯一不同的是叔公更加苍老了。“叔公!”我激动地大声喊。一听是我们的声音,叔公慌忙用拐杖支起自己的身体,艰难地向前移动了几步,沙哑的声音断断续续地传来:“你们来了啊,好——好——”(细节描写的加入,使得叔公的形象更加立体。)
沙发破旧到无处安坐,房间昏暗到看不清五官,但也并不见叔公去开灯,他的目光像钉子般呆呆地盯住我——也对,开不开灯,对叔公来说应该是一样的吧。一年一次例行公事般的见面,只剩下前三分钟的嘘寒问暖和后七分钟的局促尴尬。十分钟后,我搀扶着叔公重新坐到那条门槛上,只有在阳光沐浴的门槛上坐着,才能从叔公的目光里看见一点点的神气。(对房屋摆设和叔公的动作进行详写,使得叔公的“目光”更为突出。)
我好奇地问爸爸:“老爸,为什么每次叔公总是独自一人啊?”
“你叔公有两个儿子,都是建筑工人,整天都在外面,最近又凑钱盖了幢新房,两家人自己搬进去了,却把你叔公一个人留在那老房子里,你叔公早年丧妻,后来一直一个人过。”爸爸淡淡地回答。
“那他的孙子、孙女呢?”我追问。
“你老家回得少,小时候和他们一起玩过你都忘了。叔公有两个孙子,刚刚在路上不是看到四五个年纪和你差不多的孩子吗?那个戴着耳机听音乐的就是他的大孙子,走在最后面的是他的小孙子。整天游来逛去,去网吧,买名牌,不好好读书,也不回家照顾你叔公……”
深夜回城时,我看见叔公依旧独自坐在那门槛上,目之所及,是无尽的黑暗。
(结尾简洁明了,没有了说教成分,将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卒章显志,呼应标题。)
升格总结
升格稿紧扣文章的题目“叔公的目光”中的“目光”一词展开。开篇除去了不必要的赘述,简洁明了。在塑造叔公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文章细节描写出彩,同时时刻注意切题。在感情的处理上,学会了节制,原文过于放任感情,使文章不够自然,因此,升格稿在结尾部分进行略写,简洁明快,使文章结构紧凑,主题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