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波+刘艳+张乐莹+瞿志俊
[摘 要] 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依据,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进行探索。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突出“基础够用、内容实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把课程设计作为设计项目引入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注重专业基础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拓展学生的视野空间,为培养人才的宽口径和加强就业后的快速适应性奠定基础。
[关键词] CDIO;应用型;课程改革;机械制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8-008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这些目标的实现都要依托于高校的教学改革,具体到每一门课程的改革,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的合理改革将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巨大的贡献。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传统的课程中注重基础理论研究,而忽视了目前企业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实践应用,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加强课程优化,对课程进行多层次的革新和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紧紧围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展开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追求,以CDIO工程教育为模式,以回归工程实践为重点,以学生学业成果作品为抓手,以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容为基础,以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为宗旨,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进行探索。
一 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科学设计
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加以改革,结合CDIO工程教育建立适合培养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及评价指标。在课程体系上满足机械大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要求,主要包括结构分析能力、强弱电分析能力、典型机构与零件设计能力、工程材料制备与性能分析能力、制造工艺与装备的设计分析能力、机械与电子结合应用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以“基础够用、内容实用”作为课程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充实,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工程规律的传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理论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列举工程实例,使复杂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为主线,以金属切削原理为基础,将机床、刀具、夹具等工艺装备和加工质量分析贯穿于工艺规程的设计中。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重组,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叠,留出更大的空间用以讲授机械工程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深化和延伸,较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多元融合
教学过程中努力更新、调整教学理念与方法,以培养卓越工程师和CDIO工程教育为目标,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元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多样化教学。由于学生没有工程实践经历,在课程学习中会感到枯燥乏味、难度较大,没有课程的融入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需采取灵活多变的课堂授课形式,例如在初次讲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概念时,可以把它比作指导厨师做菜的菜谱,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就像指导工人按照操作流程加工出所要求的零件的菜谱,幽默风趣的比喻,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深奥的理论简单易懂。也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教学方式,例如启发学生联系实习、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学生可分组讨论,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不断以科研成果充实与革新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和撰写小论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撰写小论文,真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科技协作能力,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一次锻炼的舞台。科技竞赛能进一步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对粗、精基准的选择,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等内容,在教师讲清基本概念与方法之后,给学生布置实例,让学生独立完成。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对于那些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难的内容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实践性比较强,在课件中尽可能举一些有趣或和生产实际相关的例子。一方面便于知识点的引入,并提高学生兴趣;另一方面结合生产实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了解生产实际所需要的知识,如各种加工方法的视频教学等内容,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体现了支持学生学习的理念,包含了较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 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创新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要重视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性环节的学习、训练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的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安排,将生产实习等实践性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合理延伸,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自学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
学生在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之前已经完成了金工实习,对本课程所讲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接着进行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介绍,最后,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完成课程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符合并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认知过程。实践教学模式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例如采用现场教学法,把教室搬到实验室,利用示教陈列柜方式向学生展示各种刀具的实物模型;在讲机床的传动链时,通过解剖相应的透明车床主轴箱,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机床的传动系统;利用夹具综合性实验平台,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并组装组合夹具。
全面改革传统的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教、学生学变为教师提出任务,学生想办法解决,把课程设计作为设计项目引入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使课程设计具有导向、启迪、培养等功能。
在讲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时,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掌握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和專用夹具的设计,把学生进行分组,并下发每组的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本课程结束时完成设计成果。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就围绕此项任务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每学完一章内容都能够完成一部分工作,促使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深入理解,并能够马上把它运用到工程实例中,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学习过第一章切削过程的基础知识后,学生会对切削用量、刀具的选用有了初步了解,学习过第二章金属切削机床和加工方法后,学生能为零件各加工表面确定合理的加工方案,选用合适的工艺装备,学习过第三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学生能完成工艺路线的拟订、工序的设计,最终完成各种工艺文件。这种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模式,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较好完成课程设计的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革后,还在机械制造课程设计中引入三维结构设计。紧密结合Pro/E实训和“机械CAD/CAM”课程,让每位学生在专用夹具设计方案确定后,完成专用夹具的三维结构设计,所学为所用,发挥了学生喜欢动手实践的优势,在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水平的同时也符合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是机械制造专业知识系统的概括与总结,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完成教学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通过课程体系和内容的科学设计、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多元融合、实践教学的优化创新,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视频资料的直观性、物理模型的真实性,帮助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消化理解;采用学生动手、亲历的实践性环节对课程的主要内容的学习效果进行强化,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的基本专业知识和解决一般技术问题的技能,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奠定制造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洪露.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
[2]邓秋实.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3]陈义厚,眭满仓,祝小琴.“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17).
[4]李连波,陈涛,刘艳,张乐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探析——以机械专业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 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