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
如果说要找出一种最能代表信息时代的产品,很多人可能会说是电脑,还有很多人会说是手机。但无论什么电子发备,其实都离不开最重要的输入工具——键盘。
随着科技的发展,古老的键盘不仅没有被崭新的输入方式取代,反而是更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当中。
但很多人想不到,我们闭着眼睛都能用得飞起的QWERTY键盘(因为首行字母的順序而得名),竟然是为了降低打字的速度而发明的!而且,为了让人们使用起来更困难,发明者还故意将常用的字母分散开,让人不得不用孱弱的尾指、无名指来操作,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不科学的设计呢?为什么我们至今还在使用这种别扭的键盘?
别扭的键盘布局是为降低故障率
今天,说起键盘两个字,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电脑,实际上键盘的起源比电脑还要久远得多,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
最早的键盘当然得追溯到打字机的发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械装置逐渐取代原本效率低下的纯手工操作,在文字记录领域也一样。虽说拉丁语系的书写与汉字相比已经非常简便,但在还使用鹅毛蘸水笔的时代,写字确实是件麻烦事。因此有人就开始琢磨,能不能造一台机器,让写字变得简单一些。
打字机便应运而生,最早大家对字母按键的布局也没有太多想法,就按照字母表的顺序分两行排列。ABCD的顺序是所有人最熟悉的,新诞生的打字机使用这种布局再合理不过了,无论是谁,第一次接触打字机时都可以凭印象较快地找到每个字母按键的位置。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人很快就完全熟悉了键盘的布局,打字的速度飞快。但是由于当时打字机本身的结构问题,过快的速度会导致相邻字母的控制杆卡住,这种现象一直被人诟病。
当时美国的一位报社编辑肖尔斯想到了一个方法,为什么不在布局上做做文章,降低打字的速度呢?他前后花了6年的时间,尝试了不同的键盘布局,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设计了这套OWERTY键盘。
OWERTY键盘的字母排列看起来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种布局将所有最高频的字母都分散开了。
用上这种键盘,打字员打同样的一段话,手指的移动距离比从前长了不少。而且,A、O、句号这些最常用的按键都被分配给了无名指和尾指这两个最弱的手指,就算人们已经很熟悉键盘,打字一段时间后还是会很疲劳。
在这个尴尬的布局下,打字员的打字速度虽然下降了不少,但是故障率也真的降低了。
肖尔斯虽然发明了OWERTY键盘,但并没有将它推广开来。真正让OWERTY键盘闻名天下的是著名的武器制造商雷明顿公司,他们将QWERTY键盘的排列顺序申请了专利,将品牌命名为“Typewriter”。
QWERTY键盘放了个超级大招
雷明顿公司的这种键盘其实也没有什么厉害的,但是人家的营销手段让人不得不服。
首先是Typewriter的品牌名,这几个字母全在键盘的第一行,他们推销的时候可以很快地打出来演示给顾客看。
当然仅仅靠这点小把戏是不足以称霸市场的。在雷明顿的第二款打字机上市后没多久,就有发明家改进了打字机的控制杆结构,解决了快速敲击会发生卡键的情况。既然键盘再也不会卡键,OWERTY键盘的存在就显得非常尴尬了,越来越多更合理的键盘布局开始涌现。
尽管如此,雷明顿也没有慌张,他们不紧不慢地使出了划时代的大招——免费培训。那些什么“羊毛出在狗身上”的互联网免费模式,人家雷明顿早就玩烂了。
那个时候,打字员的工作门槛还是不低的,一般人不练上几个月都不敢去上班,毕竟打错一个字母,整页文件就废了。雷明顿看准时机,给大公司、工厂免费开设打字员的培训课程,课程的质量也很高,企业当然不会拒绝,况且还赶上经济的萧条时期,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
雷明顿开设的培训班自然都是使用自家的OWERTY键盘,久而久之,社会上对会使用OWERTY键盘的打字员非常认可,并且只招聘这种打字员。
事件的高潮发生在1888年,美国辛辛那提举行的一场打字比赛中,一位来自盐湖城的法庭速记员使用OWERTY键盘盲打,用飘逸的指法征服了包括评委在内的所有人,以绝对优势获得了冠军。一时间,OWERTY键盘成为了冠军之选,整个美国的打字机行业都倒向OWERTY键盘,几乎没有人生产那些键盘布局更科学的打字机。
信息时代再度上演“劣币驱逐良币”
来到20世纪,OWERTY键盘已经占据了几乎整个打字机市场,可偏偏还有人不信邪。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奥布斯特·德沃拉克教授发明了一种全新的键盘布局,足以秒杀OWERTY布局。这种以发明人命名的DVORAK键盘把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母全放在手指的默认位置,还根据单词的拼写规律,尽量将容易相邻出现的字母分开,避免一只手连续键入的情况。
为了证明新键盘的合理性,德沃拉克在二战时期曾训练过14位海军打字员。结果令人吃惊,DVORAK键盘的键入速度比老键盘提高了68%!
但很可惜,由于二战时期物资缺乏,大批量更换新打字机是不可能的,在旧的OWERTY键盘打字机还能继续服役的情况下没必要浪费资源。
DVORAK键盘的第一次战斗,失败!
时间来到信息时代,以IBM为首的巨头依旧坚持OWERTY键盘不动摇。大多数的厂商也不敢轻易更换键盘布局,迎合市场才是最稳的。
重新定义了电脑的苹果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公司,他们很欣赏DVORAK键盘的高效率,因此在1984年新上市的Apple II c中加入了一项新的功能,可以让用户一键切换为DVORAK键盘(软件层面)。
苹果希望此举能逐步将DVORAK键盘推广开来,淘汰古老且不科学的OWERTY键盘。
3000比50,一场悬殊的较量
DVORAK键盘的热区比QWERTY键盘的热区更靠近手指默认位置,使用DVORAK键盘,打字者双手在默认的位置上不移动,能打出至少3000个不同的单词,而QWERTY键盘只有可怜的50个左右。
可是事与愿违,更换DVORAK键盘要付出的成本实在太大了,就算是如日中天的苹果也无法改变人们用百年养成的习惯。
一个为了妥协机械缺陷的键盘布局,竟然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延续了百余年,实在是令人唏嘘。
其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很多时候也被种种习惯与标准所约束。马屁股的宽度决定了罗马战车的宽度,战车的宽度又决定了铁路的标准轨距,铁轨又决定了隧道的宽度,而最终火箭为了陆运的方便又要考虑隧道的宽度。谁能想到,火箭的直径居然跟马屁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OWERTY键盘还将统治世界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手机触控交互的兴起是个好兆头,我们已经可以不付出任何硬件成本就换上全新的键盘布局。相信有朝一日,OWERTY键盘的传奇终会成为人们的回忆,毕竟,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
(责任编辑:白玉磊 责任校对: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