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2017-09-04 17:41施婧瑶林平陈倪济世陈银秀林丹红白乔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8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住院医师硕士

施婧瑶+林平+陈倪济世+陈银秀+林丹红+白乔

[摘 要] 我校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培养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医学院校,自2014级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试行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的培养模式探索,首批在培学生已经历集中理论学习和2年多的临床轮转培养,其培养效果已现端倪。我们通过多方访谈调研,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整理和总结改革实践初期在临床轮训管理模式及临床能力考核改革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探索改进方案,以期促进我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工作更顺利和规范地开展。

[关键词] 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8-0024-02

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两大教育途径,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其二者在培养模式上存在着诸多矛盾,以致两者发展受限[1]。2012年教育部和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明确指出“建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制度”(《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以达到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的目的,全国各省自此逐步开展此项工作。

2010年上海最先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工作,并逐渐规范化[2],我省于2014年才逐步开展此项工作,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我校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培养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医学院校,从2014级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探索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的培养模式,首批在培学生已经历集中理论学习和2年的临床轮转培养。本研究通过对我校8家培养基地的研究生、导师及管理部门等进行访谈调研,收集整理各方意见和建议,总结衔接工作的初期經验,分析在临床轮训管理模式及临床能力考核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初步探索改进方案,进一步促进我省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工作更顺利和规范地开展。

一 临床轮训实践探索初期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研究生本专业培养时间减少,专科培养力度弱化

目前临床轮转方案参照中医住院规范化培训培养规定进行,即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前2年)是通科大轮转,主要在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推拿(含中医康复)、中医骨伤、中医五官的相关科室轮训。第3年(9个月)进入第二阶段,根据学生专业方向在相应的学科及相关科室轮训。需注意的是,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医住院医师,不分科;而研究生在入学时就已确定了专业(科室),按此方案轮转将致第一阶段本专科的培养时间很少,第二阶段又碰到论文答辩、结业考试、应聘面试等诸多事宜,在本专科的总轮转时间比从前的“不少于10个月”将大大减少,且在第一阶段可能较长时间脱离专业,培养力度减弱,难以就本专业临床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影响学位培养标准的达成。

(二)导师作用弱化,临床师资担当大责

在两种模式并轨前,研究生的轮转安排由导师根据专科培养需要进行,且在本专科时间较长,导师日常指导机会较多。并轨后参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统一安排,仅每周跟师门诊1~2次,导师指导机会明显减少。研究生在各科室轮转时间增加,临床指导工作转由各科室临床带教承担大责。然而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多家综合中医医院作为我省多种类别学员的培养基地,每年接纳学员类别多,数量大,临床内科等必轮科室出现学员扎堆,生均教学床位数相对不足的现象,加之临床工作任务繁重,临床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易出现“重使用,轻培养”倾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多口管理,各管口职责不明晰,交流合作模式欠完善

新模式下研究生具有“双重身份”,其培养内容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学术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各部分由不同管理部门分管,其具体工作千丝万缕,有区分亦有联系,如思想政治教育由学生辅导员、导师主要负责,规培基地亦有责任参与,学术科研能力涉及学科(学位点)、规培基地、导师多级协同组织和落实等等,缺乏管理职责分工规定和合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亦出现“踢皮球”现象,难以快速及时地落实和解决问题,给培养工作带来困难。

二 临床轮训管理模式及临床能力考核改革的建议

(一)调整培养目标与定位,完善新模式相关制度和规定

调整中医学硕士专业的培养定位,以突出培养应用型临床人才为特点,兼顾学位标准,将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相结合,以培养具备临床综合能力的高层次、高水平、应用型临床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另外,应尽快建立齐全的相关制度和方案,对培养方案、轮转规定、指导老师管理办法等进行细则说明,保证运行机制的合理和有效性[3],形成完善的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合培养体系。

(二)调整临床轮训期间培养模式

1 按专业培养需要调整临床各科轮转安排

以临床工作能力为培养核心,权衡本专业的专科培养需要,灵活安排本专科与其他各科轮转顺序和时间,避免研究生长时间脱离本专科,既能达到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目标,又能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的临床能力。

2 科研能力培养与临床能力培养相融合

指导老师在日常应注意贯彻科研思维,在查房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摒弃“科研就是进实验室”观念,克服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搞科研的错误想法[4]。导师在论文选题的指导上,注意偏重临床研究,着重论文的临床实用价值。此外,学校在学位授予条件上可考虑适度降低科研能力要求,调整为要求掌握基本的循证医学理论和方法,学会检索文献、收集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等基本的科研方法。

3 严格考核制度

明确各级考核流程及作用,各科室出科考核由科室组织,并上报基地定期督查,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科室轮转,基地不定期抽考,成绩与科室教学绩效与学生个人成绩挂钩。基地组织基础理论考核和年度考核,成绩作为结业和评优依据。通过日常的出科考核、年度考核等环节管理和终末综合管理,建立起动态考核管理体系和淘汰机制,保障两种体系衔接后的正常运行[5]。

(三)加强指导教师师资力量,实行导师与临床教师同步指导

导师是研究生在本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中的直接指导人,导师始终如一的指导、监督、教育,无疑有利于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惰性[6]。在新的培养模式下,导师日常中应注意提炼科学问题,同步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学校和基地应定期开展导师培训班,提升导师自身业务水平和指导水平。

学生临床培养期间大部分时间在各临床科室轮转,各科室应成立主治医师及以上的指导老师组负责学生的临床实践培养,根据学生类别和能力水平有计划、有层次地制定和开展短时间、多次数、多类型的临床教学活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各临床指导教师,基地应加强师资培养力度,提升临床带教水平,开展“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模式师资培养活动[7],且由学校、医院人事部门、教学部门、医务部门等相关部门统一协调,建立充分的教学激励机制,鼓励和表彰在教学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临床教师,调动临床教学积极性,形成“重教学、乐教学、崇教学”的良好氛围。

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近期任务是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醫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此项改革任务符合“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努力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教育发展目标,为我省教育改革工作的当务之急,且势在必行。我校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培养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医学院校,未来工作中要秉承正确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客观、实事求是地对待新模式所带来的培养质量问题和管理问题,不断探索改革措施,根据人才发展需求,完善研究生教学体系,进一步推进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工作进展。

参考文献

[1]郁爽,刘杰,李文源.“5+3”临床医学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的构建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1):37-39.

[2]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 办法[EB/OL].(2011-05-26)http://www.shanghai.gov. cn/nw2/nw2314/nw2319/nw12344/u26aw25691.html.

[3][5]蓝常贡,唐毓金,唐乾利,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 生培养模式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衔接的实践探 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2):20-22.

[4]肖志波,张淼波,腾雯,等.规范化培训制度下临床专业 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 育,2016(3):103-104.

[6][7]禄保平.充分发挥导师在硕士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9):9-10.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住院医师硕士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美国住院医师招收匹配计划简介与借鉴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住院医师党支部的建立实践与思考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基于病例学习模式查房对住院医师培养的实践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