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珠凡
[摘 要] 高校弱势群体毕业生类型主要包括经济弱势群体、学业弱势群体及生理弱势群体,做好该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开展高校弱势群体毕业生调查分析,针对弱势群体可能诱发的问题,从政府、学校、毕业生三个维度提出了做好高校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 高等院校;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8-0021-03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65万人,比2015年又增加了16万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数量持续增加,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北京召开的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2017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比2016年增长30万人,就业创业工作虽然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但形势依旧复杂严峻。因此,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及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化大学生就业工作。
面对社会提供的各种机会,大多数毕业生都能主动施展自身才华,迎接挑战,积极投入自主择业的行列,然而,有这样一个群体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缺乏竞争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感到茫无头绪,害怕走出校园,导致他们成为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早在2002年,朱镕基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弱势群体”也称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如何做好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关乎高校就业工作质量的关键。
一 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基本类型
(一)经济弱势群体
这类群体大多是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尽管他们可以通过“奖、助、贷、免、补、减”各项政策帮扶顺利入学,但真正面对就业时候,仍会存在以下问题。
(1)经济资源匮乏。很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不能再承受任何风险,很多学生不敢轻易贷款。求职成本的高昂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形象包装、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都是不小的开支,有些贫困生只能错失良机,望职兴叹。
(2)选择范围窄。他们靠借贷缴费上学,现实迫使不得不首先考虑应付生计,谋求自立。经济允许的学生把升学、出国深造等作为选择,而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最实际就是先就业。曾有已经拿到专升本院校录取通知书的学生由于家庭困难,不得不放弃升学,走上工作岗位。
(3)综合素质低。很多贫困生来自农村,受到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的限制,对于学习之外的活动,他们力不从心。长久以来以学习为中心的状态,使得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差,无法融入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而用人单位却又非常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4)自卑心理严重。有研究表明,贫困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他们自尊心强,心理负担重,自卑心理表现最突出。在面临就业的时候,没勇气走入社会接受未知的挑战,希望能蜷缩一隅等待帮助,在就业人格特征上容易形成自尊心和自卑感都很强的双重人格。
(二)学业弱势群体
学生的成绩是反映他们在校发展水平的主要证明形式,成績和获奖情况是用人单位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成绩不佳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学校竞争和社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从而产生悲观失望和消极的心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以至于影响到其人生态度。在校期间他们不参与校园活动,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差,行为习惯差,没获过任何奖项,补考科目多,诚信度低,甚至还被院系处分过,不能顺利毕业,有些临毕业前勉强通过了补考,可是因为成绩差,找工作没自信,不敢主动面对用人单位。由于自身学业上的弱势,他们受到挫败感和自卑心理的严重影响,导致处于求职劣势,给就业增加难度。
(三)生理弱势群体
这类群体表现有两种情况:一是受外貌影响。一些学生身材矮小,在毕业求职中受到许多单位身高要求的限制,带来心理上的落差。还有一些学生长相平平,求职中不能树立信心,怕因为相貌而被人拒之门外。第二种情况是受身体条件的影响。一些身患残疾的同学因为内心自卑,怕被歧视和嘲笑,不敢走出校园,这些都给他们的就业带来极大的困扰。残疾学生是一个弱势又特殊的群体,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否是这些学生能否正确看待自己,能否接受社会挑战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关注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竞争。
二 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工作问卷调查
为了使研究更有针对性,笔者在广东省JC学院英语系展开了调查。JC学院是广东省ZJ市一所公办大专院校,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六千多人,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都比较高。英语系是JC学院最大的系部之一,将大系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可以突破就业工作的难点。将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好的经验进行推广,对做好全院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JC学院2017届英语系共有毕业生375人,毕业前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1 认为就业形势乐观的同学占74%。在他们看来,通过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积累的工作经验将有助于他们顺利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更有可能留在实习单位成为正式员工。学校的半年校外实习期成为了他们在实习单位的试用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转正成为正式员工,增强了他们对就业的信心和期待。有的同学参加校内外的招聘会,接到了意向单位的offer或已签约。部分同学想继续深造,专心一致复习考试,对未来充满期待。参加三支一扶、各地教师公招和公务员考试的同学都按计划准备着,有自己的打算。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同学只占其中的1%,这是有待突破的一个方向。目前国家和地方有很多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高校应该大力宣传并对毕业生群体开展相应的创业培训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2 认为就业困难的占21%。在这一部分学生中,弱势群体所占的比重最大。其中经济弱势群体占11%,他们认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会带来很多的阻碍,也会降低他们的就业预期。学业弱势群体占3%,由于用人单位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会关注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及其在大学期间的表现,因此他们学习上的劣势成为了就业过程中的阻碍。生理弱势群体学生人数不多,所占比重最小,但是,这部分同学往往是最需要关注的群体,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更多的排挤和淘汰,学校要对这部分群体更多的帮扶。
3 暂不打算就业的占5%。这部分同学由于个人原因需办理暂缓就业的占2%,准备各种考试暂不就业的占2%,还有其他原因暂不就业的占1%。
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依据,调查结果充分表明,就业困难群体将是影响高校就业率高低的重要一环,而其中,弱势群体是就业困难学生中的主要部分,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对提升高校就业率有着重要的保障。因此,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弱势群体毕业生顺利就业。
三 做好高校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
要健全和完善奖、助、贷、免、补、减“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如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申领、临时生活补贴、就业求职补贴等。广东省政府2014年对有就业愿望并积极求职的困难家庭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从2013年500元每人的标准增加到1500元每人,并一直保持到现在,这是对弱势群体毕业生求职道路上非常好的帮扶。要落实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區就业,积极宣传“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计划”等中央和地方基层就业项目。通过这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及措施,通过就业援助及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大力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帮扶政策,支持地方、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大学生就业开辟绿色通道。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吸纳弱势群体毕业生,积极引导他们就业。
(二)学校方面
(1)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课程建设
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要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及时掌握人才需求情况,适时调整教育内容设置,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实践环节,提高科学性。
(2)加强就业指导,树立正确三观
学校应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加强队伍建设,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开展,让毕业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就业观。从大一开始建立弱势群体学生资源信息库,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实时更新资源库信息,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3)做好心理辅导,鼓励参与竞争
学校必须加强对弱势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调查研究和就业心理辅导,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谈话和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表现和原因。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有效的辅导,如加强心理训练、开设就业心理学课程、开展就业心理讲座、就业心理咨询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组织相关学生到用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者邀请单位到学校与他们交流,通过双方互动,加深彼此了解,适应与外界的交流,逐步消除就业恐惧心理。在教师和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注意辅导方式,教会他们如何自我调节,增强心理承受力,正确对待挫折,培养进取的人生态度。辅导后要完善信息反馈,开展必要的跟踪,增强辅导工作的时效性,提高辅导的效果。
(4)开展就业帮扶,实施就业援助
就业帮扶包括经济帮扶和就业资源帮扶。首先在经济帮扶方面,在新生入学时,了解贫困生的人数和姓名,收集有关信息为他们建立信息资源库。掌握贫困生的详细信息,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和就业帮扶活动。其次是就业资源帮扶,认真开展这类学生的调查摸底,实施“就业困难援助计划”,设立信息登记制度,制定《帮助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重点帮扶。鼓励教师通过挖掘身边的社会资源,向他们提供就业信息,给他们具体的就业指导。学校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走进来”,增加就业途径,为他们提供就业平台。学校可对往届弱势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服务,从中找出经验,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好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
(三)毕业生方面
(1)增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一个优秀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想在竞争中显示出实力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素质的高低成为用人单位聘用的关键。学生应广泛涉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拓宽知识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种社团活动。大量调查表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大学期间当过干部的与不当干部的学生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因此在实践中要培养社交、表达、组织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力,塑造良好的大学生形象,提升就业竞争力。
(2)转变就业观念,勇于到基层锻炼
学生自身要了解就业政策,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响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的精神,要勇于到基层就业,把握就业机会。要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弱点,不要一味地往大城市挤,在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中抢一杯羹也会很困难。求职过程中不要好高骛远,应结合自身实际,寻找适合的岗位。
(3)正确对待挫折,增强自信心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产生矛盾心理和不良情绪,越来越缺乏自信。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弱势群体学生更应该学会提高自我调适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力,客观分析失败的原因,挖掘自身优势,展现才华,培养自信心,调整心态和择业目标,积极就业。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参与竞争就难免会受到挫折,不要急于求成,学会对各种问题有充分的准备,把挫折看作是锻炼意志和提高能力的机会,战胜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紧紧抓住每一次择业机会,一定会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
四 结语
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习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高校和学生来讲,都是双重受益的。做好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会突破高校就业工作的瓶颈,实现就业率的攀升。在就业工作中要鼓励弱势群体毕业生坚持实际,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积极就业。高校应在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努力构建新时期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弱势群体毕业生进行多方位帮扶,努力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的科学化水平,积极探索,破解就业难题,积极应对未来的就业挑战。
参考文献
[1]陈兵.论大学毕业生弱势群体的针对性教育[J].沈阳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561-564.
[2]汪卫兵,张立显,李彩虹.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 就业战略的制定[J].中国成人教育,2014(9):64-66.
[3]李忠华.谈加强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 新视角[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1): 103-104.
[4]许玲,许有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实践探索 [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30-31.
[5]张洪方,朱明英.新时期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毕 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3): 106-107.
[6]眭国荣,王建明.弱势群体: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J].江苏高教,2005(6):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