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农场的建设及其发展定位

2017-09-03 06:08葛海燕俞沛初夏庆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年8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场基地

刘 艳, 葛海燕, 俞沛初, 夏庆华, 谢 强

(上海交通大学 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 200240)

高校实验农场的建设及其发展定位

刘 艳, 葛海燕, 俞沛初, 夏庆华, 谢 强

(上海交通大学 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 200240)

高等农业院校实验农场不仅是教学、科研的实践基地,而且肩负农业推广先进技术的任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起到促进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农业与生物学院审视昔日农学院实验农场存在的问题,根据学院专业特色,从建设一流农科的要求出发,科学拟定学院发展定位,确立了实验农场的战略地位,建立了对应教学、科研、创新及推广示范服务的实践基地,完善农场建设的硬件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和技术指导,提高了学院办学水平。对实验农场的正常运行提出保障机制,从加强领导、调研参观和加强技术人才配置方面加强对实验农场的管理,实现农场可持续发展。

实验农场; 基地建设; 创新实践; 实验农场管理

0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国家对“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传统农业面临转型的挑战和机遇,重组、转型、发展和改造成为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态势,而综合性大学恰能够为农业学科拓展、交叉、融合的空间提供支撑[1]。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也是重点农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推动农场经济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农科院校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建设内涵[2]。高等农业教育统筹教育和农业协调发展,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和发展的特殊性,可有效为新农村建设不断输送各种人才[3]。建设实验农场是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农场为农科专业学生学习、生产实习和科研提供重要的基地支撑,其功能定位关系着农科院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水平[4-5]。长期以来,高等农业院校对实验农场的建设和管理没有纳入规划体系,导致农场建设不完善。农业与生物学院自并校以来,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新的发展阶段,农生学院如何实现快速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科建设成为学院领导关注的焦点。抓好高等农业教育应按照“突出一个重点,把握两个环节,三个着眼于”的基本思路,即突出“农”的重点和特点,牢牢把握教学和科研质量,着眼于社会发展、高等农业发展和学院发展建设的需求,科学拟定学院发展定位[6-8]。

1 昔日实验农场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 土地资源紧张。昔日农学院地处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实验农场占地17万m2,实习面积为10.14万m2,属小型农场。随着近几年城市迅速发展,土地变得异常珍贵,逐渐限制农学院的发展。随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扩招,教学和科研空间日趋紧张,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建设适应新时期农业院校的教研实习农场逐渐成为一个难题。

(2) 专业人才匮乏。农场的管理人员多为后勤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有时候靠农民工来维持管理,人员结构和素质达不到要求,缺乏创新管理模式。实验农场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是学生的实习场所,由于缺乏懂技术的专业人员,开展实习工作并不顺畅,学生的积极性和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对实验农场管理疏漏,不利于农场的发展,削弱了实验农场的作用[9]。

(3) 缺乏战略规划,定位不明确。局限于实验农场的紧张空间,决策层对实验农场的建设和管理没有纳入学院整体规划,忽视了生产服务。教学、科研和农业推广之间联系不紧密,导致教师需要到附近乡镇去转化科研成果,农业推广和示范推广进度缓慢[10]。

2 实验农场的构建及其发展功能科学定位

高等农业院校实验农场作为教学、科研和农业示范推广先进技术的重要基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平台,科学定位实验农场并释放其功效,对农业院校职能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6]。2009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进入教育部、农业部合作共建全国8所涉农高校行列,农生学院围绕现代农业与人类健康,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质量,在农业优质新品种与资源利用、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保障、人兽共患疫病的防控、园林生态与景观等多个方向形成特色。

2.1 服务教学,建成现代农业教学实践基地

实验农场是联结理论教育与实践工作的重要纽带,农科院校应具备与之对应的教学实验农场,制定完整、科学的实践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实训活动,筹建模拟实验室和定点实训基地,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机会,提高学生技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11]。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并校后的农业与生物学院先后建成现代农业工程训练中心和动物实践教学基地,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扩增教学实验农场的规模。按培养计划,学院的本科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的4年中要在教学实践基地学习和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以学分的形式计入学生成绩,通过多渠道考察综合评估学生的培养情况。教学实践基地设施一流、研究基础雄厚,为学生学习农业、生命、资环等相关学科提供教学示范平台。

2.1.1 建成动物科学实践教学基地

为满足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等专业的教学实践要求,农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动物实践教学基地(600 m2),包括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宠物医院和教学养殖基地,为动物科学和生物医学专业提供实验、实践平台。其中,宠物医院是上海市首家动物医学实践教学窗口医院,设有B超、数码X光机、生化仪、血液、尿检等高端医疗设备,为动物医学的临床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较高的动物诊疗水平,可开展动物传染病、皮肤病、内科、外科、老年病、眼科、心脏病等医疗诊断教学服务。基地主要承担本科生宠物门诊、兽医诊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任务,动物养殖场每年为动物学、动物解剖学、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等实验课程提供实验动物。依托农生学院优势学科,购置现代化饲养设备,建立高标准鸡场和猪场等牧场,满足教学需要,是实验农场动物教学实践基地的重要任务。通过现场实践教学及应用性科研课题培养学生掌握动物医学临床技术,了解动物疾病诊疗发展趋势。

2.1.2 建成植物科学教学实践基地

现代农业工程训练中心位于闵行校区内,紧邻农业与生物学院大楼,承担植物学、植物育种学、植物生产、植物生理学、土壤与植物应用等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配备草坪机、草坪打孔机、秸秆粉碎机、移动式树枝粉碎机、智能人工气候箱、割灌机、风暴智能机器人、混泥土搅拌机、中耕培土机、大气采样器、工厂化育苗机械、潮汐灌溉系统等设备。学生通过实习掌握植保、土壤、环境、农业经济管理、推广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真正获得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系统把握知识体系,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较好统一,增加相关专业的知识面。现代农业工程训练中心全力支持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1项、上海市创新活动计划1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30项等研究型实践活动,涉及全校20多个专业的本科学生,为教学课程提供与现代农业建设相关的实验设施和材料。农场开展的“创汇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设施农业数字化技术应用与示范”“甜瓜工厂化育苗和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等多个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成果奖;“现代农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和 “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分别获得上海市和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1.3 建成苗圃、果蔬展示区等资源圃教学实践基地

根据园林、植物科学技术专业课程需求,在实验农场建立资源圃,包括种苗圃、宿根花卉园、日式庭院、果树展示区和蔬菜标本区,为植物分类学、普通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园林生态、园林树木栽培学等实验课程提供学习实践和课堂观摩的机会和材料,承担学生参加课程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568 人次/a。基地每学年购买150多种不同草本花卉,丰富苗圃和宿根花卉园花苗品种,加大种苗产业化步伐,并鼓励学院教授在实验农场展示繁育种苗和花卉产品。果树展区以展示橘子、木瓜、梨、枸杞等为主,引进以色列橘为观赏品种,拟对以色列橘与国内橘品种进行对比,采用嫁接技术对改善橘子品种进行研究。其中,教学实践中心开展的特色课程“植物嫁接理论与实践”覆盖全校,成为全校范围的“新生研讨课”。未来基地将增加作物种植品种,改善种植结构,加快农业信息化改造,以满足教学实习的需求。

2.2 服务科研,建成科研试验基地

根据农业发展形势,学院力争向研究型办学发展,不断提升培养层次、调整培养结构。研究生研究课题扩展至田间种植作物的趋势加大,涉及植科、资环、园艺等学科。为满足科研需求,开辟土地4.5万m2,建成SWORZ智能温室4 147 m2、单室可控温室692 m2、露天试验田18 667 m2以及催芽室和实验准备室等辅助实验室1 100 m2,拥有相关实验设备28台/套,种子种苗、无土栽培等以植物生产链为技能训练特色的设施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包括配备智能温室系统、全开型屋顶通风系统、侧窗通风降温系统、保温内帘幕系统、外遮阳系统、加热系统、灌溉系统、雨水回收系统、空气循环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等设施系统。科研试验基地目前为来自农业、生命、环境等不同学院的26个课题组的科研工作提供服务。新技术研究以科研试验为依托,同时为研究生研究课题提供试验田,如在试验田栽种喷撒木霉菌的玉米研究其防病抗病效果及机理,葡萄种植采取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及全自动滴灌种植技术,使葡萄种植实现水肥一体化等科学研究,这些试验吸纳了非农药防病抗病技术及作物新品种和新栽培技术的探索研究,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学生在学习新技术的同时也掌握全新的科研方法,有助于锻炼其思维和操作能力[9]。

2.3 成果宣传,发展推广示范基地

高等农业院校管理体制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积极性,密切高等农业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12]。实验农场积极融入校外实验基地建设,为师生提供多点、多元化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示范基地。上海交通大学与闵行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浦江绿谷”实践教学基地(453.56万m2),包括航天育种、低碳农业和温室技术展示基地,是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产业科技示范以及学生实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探索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农业技术体系和生产模式的转型,向学生展现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技术、都市农业技术等最新技术和发展态势。另外,学院开辟崇明农业实践基地(80万m2),建立了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园区、全雌性黄瓜良种生态化繁殖园区、虫草园区、林-草-禽和污水处理园区等主题生态园区,围绕环境、生态农业、能源等专业领域,在生态农业、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科学研究。与金山农业现代园区共建了位于金山区廊下镇的实践基地(18.67万m2),包括植物生物反应器和分子育种工程技术中心,高档花卉种球产业化生产示范区,蔬菜、花卉新品种繁育、示范生产区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示范区,致力于农业科研成果技术集成、中试、孵化、示范及推广工作,现已推广了葡萄根域限制和甜瓜薄层基质栽培等多项农业新技术,开展了葡萄、甜瓜、黄瓜、番茄、豌豆、草莓等6个种类20多个新品种的生产示范工作;建立了10多项蔬菜、瓜果新技术应用性评价体系以及技术优化体系,引进新品种近30多个。示范基地向学生推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创造一流实验农场条件,全面增加学生农业知识广度。以科技推动农业发展,引导农民科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总体水平的提高,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13]。

2.4 鼓励创新,开辟学生实践基地

高校素质教育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全方位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将培养学生创新及动手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推进创新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培养模式[14]。实践基地是实验室的延伸,学院为学生实践活动开辟了一片“思源农场”作为素质拓展的实践基地,学生在自主支配的小试验田自主发挥创意,设计、规划整个种植过程直至果实的收获。“思源农场”为学生配备了技术指导老师,随时指导和检查学生实践工作,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完整的种植过程和总结体会,最后予以评估。自2013年成立以来,“思源农场”吸引了来自农生、生命、材料、化工、电子等多个学院学生的兴趣,每学期都有2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农场的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育种、移苗、栽培、灌溉、植保等各个生产环节,种植并收获了小番茄、大蒜、茄子、草莓等一系列果蔬产品。“思源农场”的创新实践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意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做事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完善实验农场运行保障机制

3.1 加强领导管理

健全的运行机制是实验农场保持生机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领导、健全运行机制、谋划久远才能保障实验农场可持续、规范和健康发展。为办好实验农场,必须加强领导,建设科学合理的场部机构。学院加强对实验农场的领导,鼓励科研转化,将教学、科研和农业推广纳入考核体系,把握好教学实习、科研试验和科技推广项目用地之间的相互协调,做好师生进农场实习和科研实训的保障工作,建立农场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与体系,把农场建设成面向一流农科的重要窗口。

3.2 调研参观,取长补短

高等农业院校一般都建有体现各自特色的教学实验农场,农生学院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农场的过程中,应安排农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其他农科院校实习农场调研参观,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实验场原种繁育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实验场优良禽畜示范基地、西南林业大学实验林木场等各具优势与特色,这些实验场集教学和科研于一体,而且在农业推广面向市场经济和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对反哺教学和科研有重大影响。学院在建设实验农场过程中到这些院校实验农场参观学习,借鉴其建设和管理经验。

3.3 加强技术人员资源配置

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和农场结构,聘请懂技术、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到实验农场各基地进行指导和管理,有计划的选拔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纳入学校人员招聘计划,充实农场的建设队伍,确保农场正常运作。学院从各科系聘请了教授、副教授或研究员等1~2名作为实践基地指导老师,并聘用懂技术、有经验的项目代理人员,对实践基地具体工作展开技术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对学院新进年轻教师给予1年的基层实习考核,之后再到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这既鼓励年轻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又对农场基地建设提供先进的技术指导,提高教学实验农场的办场水平[15]。

4 结 语

农业与生物学院实验农场设备一流、管理科学高效,教学实践纳入本科生培养课程体系,建成了具有农科人才培养特色的现代农业实践教学基地和生农医理工的实践平台,形成了多层次、多模式、国际化、研究型的农科教学体系,为学生农场实习和掌握农业推广的先进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我国培养新农业基层农技人才,促进农业全面进步,提高中国农业整体质量。高等农业院校的行业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农业院校的竞争力只有在农业及其相关领域才能体现出来,农业院校应重视培养高素质研究人才,紧跟社会农业发展形式,提升农业院系的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农场[16]。

[1] 王晓燕, 楼成礼, 张国平. 综合性大学建设一流农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 2007, 3(3): 33-35.

[2] 刘志民, 董维春. 重点农业大学的学科发展与创新[J]. 中国农业教育, 2002(4): 13-15.

[3] 胡 吉, 黄正泉. 高等农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作用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6,17(11): 77-78.

[4] 刘志民. 提升培养层次: 建设研究型农林大学的首要任务[J]. 江苏高教, 2003(5):88-89,98.

[5] 黄冲平, 陈国林, 马绍利. 浙江大学实验农场建设的目标、内容和机制[J]. 高等农业教育, 2000(10): 88-91.

[6] 倪 浩, 刘志民, 景桂英. 高等农业院校试验农场的功能重新审视与释放[J]. 高等农业教育, 2006 (2): 28-30.

[7] 周 约, 谢铁娜. 高校实验农场现代农业建设探析——以宁夏大学实验农场为例[J]. 农业科学研究, 2013, 34(1): 65-69.

[8] 朱立军. 高等农业院校改革与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高等农业教育, 2006 (4): 14-16.

[9] 石英尧. 论如何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农场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1(z3): 545-546.

[10] 刘志民, 花亚纯, 景桂英. 高等农业院校教学实验农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4): 77-82.

[11] 肖细梅. 创新实训教学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层次[J]. 成人教育, 2011(5): 92-93.

[12] 李国杰. 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 2005 (7): 9-13.

[13] 窦铁岭, 王铁征. 浅论农业高校实验农场的作用[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0(2):29-30.

[14] 盛义发, 洪镇南. 建设“3+1”创新实验基地,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28): 124-126.

[15] 董伟敏, 黄冲平. 依托种子种苗产业化, 加快实验农场建设[J]. 高等农业教育, 2002(5): 51-53.

[16] 严丽纯. 高等农业院校竞争力及其培育战略探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15): 203-205.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Fa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Yan, GE Haiyan, YU Peichu, XIA Qinghua, XIE Qiang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The experimental farm of an agricultural college is not only the practice base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but also plays the role of promoting advanced technologies of agriculture, and transform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t is irreplaceable.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examined the problems of the former farm of Shanghai Agricultural College,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and requirements of creating the first-class agriculture. It orientate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chool scientificly, and confirmed strategic posi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farm. It establishe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of demonstration services of practice base, improved the hardware conditions of the farm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d a great platform of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technical guidance for students, so it promoted the educating leval of the school. For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farm, it also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afeguard mechanism from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leadership,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llo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farm,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arm.

experimental farm; bas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practice; manage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farm

2016-10-15

刘 艳(1986-),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微生物学、实验室建设与安全。

Tel.:13817098468;E-mail:liuyan8468@sjtu.edu.cn

G 471

A

1006-7167(2017)08-0266-04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农场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场假期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农场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三农”法治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我的基地我的连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
地方农业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策略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