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笔塑医神

2017-09-03 10:49陈培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秘书长
中医健康养生 2017年8期
关键词:药王孙思邈华佗

文陈培一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秘书长

意笔塑医神

文陈培一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秘书长

雕塑艺术家陈培一用“写意”的表现手段,通过泥塑的形式,以混沌、朴素的意象,再现古代名医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的形貌,展示了五禽戏的个性化特征。

在长达五六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医药名家用各自神奇的诊疗手段医病活人,通过养生手段,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达到了延年益寿的目的。名医受到当时以及后世的尊重与景仰,其中有些人还被尊王称圣,甚至被神格化了,比如,彭祖、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人。然而,因历史久远,这些名医形貌成了历史之谜。

通过两三年的研究,反复推敲,今年5月中下旬,我动手完成了一组泥塑稿。在创作方法上,采取了中国传统的“意象性”,即“写意”的表现手段,试图以混沌、朴素的意象,来再现曾经的久远,突出其个性化的特征。具体来说,就是表现手法注重整体的宏观把握,语言要素朴,呈现粗犷、豪放的气派,而不专注于对细节、局部的刻画,而且每一个人物都置身于适合的场景之中,与环境、道具融为一体,尽可能地追求对民族文化主旨——“天人合一”的展现。

华佗

《元化养性》(华佗)宽13cm高34cm厚11cm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是安徽亳县人,著名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诸科,尤擅外科,曾用“麻沸散”施剖腹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施行全身麻醉的医生。

我认为作为艺术形象的华佗,其最适合雕塑艺术表现的特点,在于“养性”二字。华佗首创的中国第一套养生保健操——“五禽戏”,是以体育活动为主、与气功相结合的健身运动形式,第一次把传统养生活动予以了规范化、程式化、模式化。

我把华佗的造像设计成了一座以山为体的丰碑,五禽戏导引吐纳的形象与脚下的山石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人即山,山即人。腰间挎着的药葫芦,象征着他治病救人的“麻沸散”。身上背负的青囊之中,包裹着他的著作和诊籍医案,也象征着他云游在外。华佗的形象,较为清矍、瘦削。

张仲景

陈培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雕塑》杂志副主编、《中国雕塑年鉴》执行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钱绍武研究院研究员、陈培一艺术博物馆馆长。

张仲景(约公元150年~154年—约公元215年~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末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人。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著作《伤寒杂病论》,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关于张仲景的典籍记载并不多。我认为,张仲景最突出的特点是首创了坐堂行医。在“医圣坐堂”的创作中,我设计了张仲景席地而坐、把脉辨证的场景。张仲景跽坐于席,身后的席角一边有镇,另一角设置了半只茧形壶。左手轻搭在右手臂上挽起衣袖,右手伸出在给人把脉。该件作品,试图追求“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因为张仲景是仕途之人,所以将其塑造得方面大耳,有些官气。

《医圣坐堂》(张仲景)宽18cm高25cm厚18cm

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81年—公元682年),唐代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后人称为“药王”。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所做的贡献巨大,有“二十四个第一”之多。然而“虎守杏林”“跨虎出诊”的传说,则将孙思邈进一步神化。

《药王出诊》(孙思邈) 宽27cm高29cm厚12cm

传说,晚年的药王孙思邈曾云游于河北邯郸东北的邱县,行医治病,不收钱,不受谢,只是希望病人痊愈后在寺旁种植杏树。经过了一年,寺旁就种植了杏树百亩,郁然成林。还有传说,孙思邈给一只老虎拔去了卡在喉咙的金簪,老虎从此留在孙思邈身旁,守护杏林,在孙思邈出诊时充当坐骑。药王仙逝后,老虎绕寺哀啸三日,然后不知去向。“跨虎出诊”,应该是孙思邈最重要的特点。在“药王出诊”这件作品中,长髯飘洒的药王斜坐在虎背上,一手抚膝,一手轻摇蕉叶,背负药包,一副悠然自得、仙风道骨的神态。

李时珍

李时珍(公元1518年—公元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瓦屑坝(今蕲春博士街)人。著名医药学家。先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著书《本草纲目》。

“濒湖采药”这个泥塑,李时珍是坐着的,表现的是他劳作期间的小憩。李时珍坐在一块如案的巨石上,采药的背篓,放在身边。一只小猴子爬在他身上,与他戏玩。既显示了他的宽厚、博爱与仁慈,也点明了他所处的环境——深山老林、飞泉猿鸣之处。和前面几位的衣着不同,李时珍只是上衣下裳,没有长大的外氅,这样的短衣裤着装极为符合他攀岩采药的职业特点。相对前面几件雕像而言,李时珍的年龄也稍显年轻一些。

《濒湖采药》(李时珍)宽18cm高25cm厚18cm

雕塑作品《五禽戏》

我的家乡,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距华佗的家乡安徽亳州只有二三百里之遥。在我们乡间,素有习武的传统,当地流行各种拳法。我少时,曾有习练。通过查看五禽戏的视频录像,以及五禽戏的古今图画,泥塑以“熊晃”“虎举”“猿摘”“鹿抵”“鹤翔”分别作为“五禽戏”的代表性动作。

《五禽戏之猿摘》(左) 宽21cm高31cm厚12cm《五禽戏之鹿抵》(中) 宽18cm高32cm厚18cm《五禽戏之虎举》(右) 宽21cm高35cm厚16cm

作品《元化养性》表现的是静态的华佗形象,而这一组则表现的是动态的华佗。为了强调人物的动势,使作品更具表现力,人物与其脚下的石头,都力求形神、气势的协调和统一,保持一定的呼应、唱和关系。石头也是作品整体的一部分,而非普通的装饰物。如《虎举》之形,下面的石头就像一头跃跃欲试的伏虎,静中寓动,蕴寓着无穷的张力。

在这两组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用传统的“意象”性造型法则,以天趣为上,坚守“不要举体皆似”的造型原则,努力追求“意到笔不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效果,着力于整体的把握,而有意忽略了对细节的雕琢,也是抛砖引玉,希望能为广大的艺术家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药王孙思邈华佗
孙思邈与屠苏酒
从病弱少年到长寿“药王”的逆袭路
华佗学医
华佗治病
华佗学医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小华佗拜师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