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静
艺道永无止境
——陈加林书法观
文/周 静
◎陈加林近照
少年陈加林的书法启蒙于字帖、黑板报、手抄报,练字、画画成为他的一大兴趣,也成为他锤炼意志、提炼精气神的法宝。考入贵州农学院(现为贵州大学农学院),陈加林开始临摹《汉碑大观》。大四那年,陈加林的书法作品在全国大学生书法大赛中获奖。
大学毕业后,陈加林回到安顺,起先在安顺市农业局上班,后调到安顺市文联。在此间,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篆、隶、行、草、楷中实践,从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体,到索靖《月仪帖》的草体,再到王羲之的草书,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找寻书法艺术的灵性。
千锤百炼中,陈加林艺术道路上多了位看墨之人,他就是安顺籍作家戴明贤。戴明贤告诫陈加林:对艺术的领悟,好比你对浓妆艳抹与未施粉黛的取舍,你是喜好那种浓妆艳抹的,还是喜欢清新洁净的?其实不去雕饰才是至善至美的境界。
一语将青年陈加林点醒。他在低头洗墨时,也不忘抬头观察生活,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宇宙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陈加林认为,时间、空间中运动的疾徐所产生的构成美,是书法的本质元素。正由此,书法带给人们的是意构精神世界的广阔空间,它提供了驰骋精神心境的自由度,中国人的心灵生活方式选择其作为精神载体,说到底是一种精神观照。“保持平和的心态,轻松自然而为,享受精神思想空间的自由。艺道永无止境。这是我的书法观。”
陈加林书法艺术开始自成一统。1985年,中国书协、河南书协在郑州举办首届国际书法大展,从杂志上看到征稿启事的陈加林,挑选6幅作品寄往参赛。两个多月后,一封信寄到了23岁的陈加林手里:他的一幅隶书作品被选入展,并入《国际书法作品精选集》。
陈加林在晋人二王、唐人颜真卿、宋人米芾及明清诸家的行草中用心临池,使他得以理解名家真谛。在《陈加林书法作品集》中,有他临的一帧颜真卿祭侄稿,真可谓神形兼备,给人以“乱真”之感。他遍访书家真迹,在故宫博物院细心品鉴雍正、康有为的影印书法作品,在江西南昌博物馆近距离体悟八大山人真迹。由于长期关注信札文稿类书法,使得陈加林行草中流露出随意挥洒、信笔所为的意蕴。就用笔而言,他强调线条的丰富多样、灵动率性。古人所谓的“八面出锋”,在他的书法作品中随处可见,笔法的方与圆,用墨的润与燥,结构章法的参差错落,让人颇感意外,但又觉在情理之中。他的行草相继入选首届中国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年度先进个人;2012年作品巨制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三名工程”(名家、名作、名篇)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特邀展出,好评如潮。
◎陈加林书法作品
◎陈加林书法作品
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主任刘文华评价说:“陈加林的书法表现出以质朴兼会华彩,以跌宕起伏为流逸,突出空间形式多样化追求的总体特征。看得出是下了真功夫锤炼的结果。”
在作家戴明贤眼中,陈加林是近年异军突起于贵州书坛的书法家。他说,其实远在10多年前,陈加林已是中国书协会员,常入选各种展览,只是不显得特别突出。后来,陈加林忽然选择杜门晦迹的生活方式。朋辈们始则纳闷,方知他是在潜心写字画画。如是者数年,待到破门而出,人们惊喜地发现,青虫已成彩翅的凤蝶。
戴明贤说陈加林常常是“国家队式的‘大运动量训练’”,但他认为加林并非“刻苦训练”,而是在“乐练”。这种“心手同修”的过程,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宋元时期书法融入绘画,至此笔墨与造型相宜,意像与心像同流。陈加林闯进中国画领域,因为从小有素描和油画的功底,对构图和结构非常敏感,所画的贵州山川河流皆以黑白为主色调,与其草书相应有趣,有笔力的劲道,更有写意的深远,陈加林逐以达成正果。中国画最终的追求是笃静守一,神情专注,在创造、动态发展之中追求笔墨之道,陈加林显然已得其法,自称一家。
◎陈加林书法作品
陈加林用书法的线条来写自然山水,使其画打破那种“三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的程式,强调线条的韵律美,直抒胸臆,随机生发,就势挥洒,皴、擦、点、染都在顷刻之间一次完成。他的画不像“画家画”那样讲究反复推敲,强调技艺锤炼,而是作画如作书,运笔速捷,八面生风,有着“当其下笔风雷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的痛快,为典型的“文人画”。
陈加林作为书法家涉足丹青,其优势便是对线条的把握、对线条的理解,使得线条都具质感。线条可以说是中国画的生命与灵魂,对线条浓淡、擒纵徐疾的控制,构成了陈加林绘画的灵动性,而点线的结合又加深了作品的节奏与旋律之美。《屯堡山石》一作,为陈加林近期创作的巨幅绘画佳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地—陈加林书法作品集》,也即将面市。
如今,陈加林不管在书法方面还是绘画方面,做的都是减法,不回避书法的“匠意”的部分,看重对传统文脉的“通则灵”,有了大量临帖、反复摹写、长期训练的艺术法度,真正做到“言由心生,画由心画”。
责任编辑 陈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