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文并摄
消失的风景
——磨坊
孙海文并摄
现在很多人知道粮食加工厂,却很少有人知道磨坊。而我却对磨坊有着莫名的特殊情感。那里,有着粮食香气,有着朴素的生活,有着父辈们满足的笑脸。
早些年,城市周边的每个村子里几乎都有磨坊,村民想要加工粮食和禽畜饲料很方便。随着大米、面粉和饲料的品牌化生产,个人加工的需求也就逐渐减少了,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便民的小磨坊自然被挤压得没有多少生存空间,一些城郊磨坊逐渐退出市场。虽说需求减少了,但市场上仍有为大型加工厂“补缺”的需求,小磨坊灵活方便,几十斤的粮食也可以开动机器加工,而且现场加工有透明度,粮食来源还由消费者自己提供和掌控,消费者自然更加放心。
我几经寻觅,在距离城市中心20多公里的白塔镇大羊安村找到了一处这样的磨坊。这处磨坊很破旧,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农家的仓房,房盖上用砖头压着塑料布防止棚顶漏雨,从写在铁门上的白灰字才能看出这是一处粮食加工厂。打开大门,三台碾米设备安置在两侧,水泥地面多处破损,很多地方塞进了砖头进行修补,从中可以看出这个磨坊小有历史。
磨坊的主人叫范芝荣,今年65岁,磨坊就在她自家的院子里,后面的正房是她的住处。1984年,她的丈夫经营起了这家磨坊。早些年,她在镇里的化工厂上班,很少参与磨坊的经营,去年丈夫去世后,退休的范芝荣便接手了磨坊。“ 磨坊现在就是维持着经营,每天能有六七个加工生意,以饲料加工为主,主要是村里的养殖户粉碎玉米做饲料应急,偶尔有些人来加工玉米 。周边几乎没有这样的磨坊了,来这里加工粮食的人都是方圆二三十里的村民,有的甚至更远。这些设备中最新添置的是粉碎机,不过也使用五六年了。稻谷脱粒的越来越少了,那台机器一个月也就开动一两次。”范芝荣这样说。
一位来自浑河站的粮食加工者表示:“我是自己种的开荒地,来这里磨点玉米,跑了十几里路才找到这样一个加工点,真是不容易。”
孙海,黑龙江省呼兰县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辽宁省第三届青年摄影十佳,2002年在新闻媒体任摄影记者至今。作品《寒门学子》《蒸汽机车守候者》《限塑日到来之前》分获2006、2007、2008年中国晚报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限塑日到来之前》获第五届中国金镜头评选自然环境类组照银奖,《车窗里的春运》获2012年度全国新闻金镜头评选日常生活类金奖和第八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日常生活类组照三等奖。2009年举办《城市日记》个人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