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继东
服用汤药还是自己煎的好
文/张继东
快节奏的生活已经让人们失去了耐心,守在炉子边煎中药成为一种过去式。如今在很多大医院里,医生开出的中药大多由煎药室代劳,省时省力,方便了病人,但是,由于是机器煎煮,几服药一股脑倒进去,高压煎煮,速度快了,包装整齐,携带也方便了,可药液明显稀薄了,而且有些中药的特殊煎法,比如先煎、后下、包煎等等也无法进行,因而效果大打折扣。
事实上,中药的煎法是非常考究的,同样一张药方,因为药物的煎法、服法不同,治疗的适应症和效果就不一样,一个病即便辨证再准确,用药再恰当,如果煎服方法不当,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疗效,所以,中药一定要自己煎。那么,中药该如何正确煎服呢?
煎药的用器:以砂锅最佳,陶制瓦罐、搪瓷器、铝锅亦可,忌用铁器。
煎药的用水量:煎药的用水量根据药物的量、吸水量及煎煮时间的长短而定。一般可加水至高出药物一寸(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次的1/2或1/3),太少会限制药物有效成分的溶解,太多会影响药物的浓度,并且煎出药液太多病人难以服下。煎煮前最好将药材浸泡10~20分钟,以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药物的煎煮时间:煎煮汤药一般在未沸前用武火(大火),待煮沸后用文火(小火),以免水分迅速蒸发影响药物有效成分浸出。煎药过程中应随时搅动。
第一煎以100~200毫升为宜,两煎所得的总量为200~300毫升。服药有困难者,可酌量减少。
有些药物需要特殊的煎煮及服用方法,在药方中医生都会注明,前者如先煎、包煎、后下药、溶化(烊化)、另煎,后者如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用法,一定要问清医生或药师,选用正确的煎煮及服用方法,才能真正发挥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病的目的。
服药时间:病在上者,如眼病、咽喉病,宜饭后服药;病在下者,如肝、肾病,宜饭前服。补益药宜饭前服,发散药宜饭后服。驱虫药、攻下药宜清晨空腹服,治疟药宜寒战前二小时服,镇静安神药、缓泻药宜睡前服,调经药一般宜在行经前数日开始服用,急病服药时间不拘。
服药的温度:一般情况,汤药均可温服,以寒药治热证时,可以凉服,反之,以热药治寒证时,可以热服。但在真热假寒证或真寒假热证服药反吐的情况下,可以用“反佐法”,即寒药热服,热药冷服。
服药次数与服药量:一般每日一剂分两次服,小儿酌情增减。在紧急情况下可采用一次顿服法。如遇特殊情况,也可一日服两剂或多剂,以增强药效。对呕吐病人可采用少量多次服,或稍加姜汁同服或冷服,以免服药后吐出。小儿可采用频服法,咽喉疾患宜频频含咽。
当然,煎药机代煎和颗粒剂冲服方便携带和服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药饮片的应用,是好事,但从重视疗效角度出发,诊治疑难病症和急危重症时最好还是选择自煎中药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