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红伟
(濮阳县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河南 濮阳 457100)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观察
谢红伟
(濮阳县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河南 濮阳 457100)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选取44例ICU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观察组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观察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起效时间和清醒时间均比较照组短,丙泊酚总量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镇静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丙泊酚;芬太尼;ICU;机械通气;镇静;血流动力学
ICU机械通气患者往往会因为疼痛、焦虑等因素影响治疗效果。在对这类患者治疗时,应该综合评估,合理给予镇痛治疗,不仅能减少同类药物的使用,还能减轻副作用[1]。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常用于气管插管中,能有效降低气管插管的不良刺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2]。本文主要研究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具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濮阳县人民医院ICU收治的44例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为丙泊酚(四川国瑞药业,国药准字:H20040079)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28~70岁,平均(42.9±3.7)岁,平均体质量(51.9±6.6)kg,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呼吸衰竭9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5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4例,中枢性呼吸衰竭2例,急性哮喘2例。观察组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常州四药制药,国药准字:H20057055)组,男11例,女11例,年龄27~72岁,平均(43.5±4.1)岁,平均体质量(52.9±5.8)kg,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呼吸衰竭1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6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3例,中枢性呼吸衰竭2例,急性哮喘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疾病种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予以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
1.2.1对照组 选择丙泊酚药物静脉滴注,1次/h,初始剂量为0.5 mg/kg,随患者镇静情况增加至1.1 mg/kg,最大可为1.5 mg/kg。
1.2.2观察组 选择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镇静治疗。在对照组丙泊酚用药的基础上行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选取躯干或上臂处,剂量为2.5 mg/贴,1帖/72 h。治疗期间每3 d对患者镇痛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结果增减药物剂量。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对所有患者进行Ramsay镇静评分,镇静效果分级:Ⅰ级,患者清醒状态,有焦虑不安情绪;Ⅱ级,患者清醒状态,表现较为安静;Ⅲ级,患者有嗜睡,但对指令有反应;Ⅳ级,患者浅眠,可随时唤醒;Ⅴ级,患者入睡较深,对唤醒反应迟钝;Ⅵ级,患者陷入深度睡眠,对唤醒无反应[3]。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镇静起效时间、镇静时间、丙泊酚总量、清醒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1镇静效果两组患者镇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起效时间和清醒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丙泊酚总量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对比
2.2不良事件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4,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ICU患者往往需要机械通气,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人机对抗、意外拔管等情况,加重机体缺氧,严重的可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为最大限度避免意外情况发生,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需要给予适当的镇静镇痛治疗。
本研究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镇静治疗,通过设立对照,采用Ramsay镇静评分对比分析该方案的镇静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起效时间和清醒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丙泊酚总量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可缩短镇静起效时间和清醒时间,减少丙泊酚用量,用药安全性得到提高。由此可见,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镇静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1] 吴捷,张建凤,封海彬,等.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22):2948-2950.
[2] 郭晓娜,宋力,尹燕伟,等.右旋美托咪啶对丙泊酚-舒芬太尼复合诱导双腔气管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3(05):417-419,422.
[3] 朱建辉,杜军.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利多卡因用于无痛人流术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2):61.
R 614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7.15.102
2016-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