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苗苗
(内黄县妇幼保健院 河南 安阳 456300)
小柴胡汤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
薛苗苗
(内黄县妇幼保健院 河南 安阳 456300)
目的分析小柴胡汤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内黄县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中风后眩晕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地芬尼多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小柴胡汤加减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血浆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眩晕患者采取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浆黏度,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中风;眩晕;小柴胡汤;血浆黏度;不良反应
眩晕为临床常见症状,患者常有视觉昏花、两眼昏暗症状,常会觉得外界物体晃动、旋转,难以站立[1]。研究发现,患者之所以会出现眩晕症状,主要是因为内耳迷路积水[2]。中风后患者易有眩晕症状,西药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且用药安全性不佳。本研究旨在观察小柴胡汤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
1.1临床资料选取内黄县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中风后眩晕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53~73岁,平均(61.5±8.3)岁;病程3个月~4 a,平均(2.0±1.3)a;观察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52~73岁,平均(61.7±7.34)岁;病程4个月~4 a,平均(2.2±1.1)a;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治疗:给予患者25 mg地芬尼多片(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2154)口服,3次/d,7 d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采取小柴胡汤加减疗法,基本组方: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各9 g,柴胡24 g,炙甘草6 g。对于伴痰浊上蒙症状者,加用陈皮、茯苓与白术各9 g,对于伴随气血亏虚症者加用黄芪30 g、葛根12 g、当归6 g;对于伴随肝肾阳虚症者加用山茱萸肉、菟丝子、熟地黄各9 g;对于伴随甘阳上扰症者加用天麻、钩藤各9 g;对于伴随肝火过旺症者加用龙胆草与栀子各6 g,对于伴随血瘀阻窍者加用赤芍、川穹及桃仁各9 g。诸药1剂/d,分2次服用,连续用药7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血浆黏度及不良反应。疗效判定:痊愈,眩晕症转3个月内未复发;显效,眩晕症状3个月内复发1~2次;有效,眩晕症状3个月内复发3~5次;无效,眩晕症状3个月内复发>5次[3]。
2.1临床效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治疗前后血浆黏度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治疗前后血浆黏度比较
2.3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8例(19.05%)不良反应,其中肠胃不适5例,口干3例;观察组出现1例恶心(2.3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风在中老年群体中多发,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患者即使治疗成功,也往往会存在较多后遗症,如眩晕等。中风后患者之所以会出现眩晕,与患者因脑动脉硬化、高血脂等导致脑供血不足有关,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4]。中医理论认为,中风后眩晕和肝脏有密切关系,其外因是肝脾不和造成气机失常,内因是痰浊阻滞,故而采取中医疗法时,应注意健脾、理气、化痰,肝脾同治[5]。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所载,方药中的柴胡具有理气、疏肝、解郁等功效,半夏与生姜配伍可化痰止呕,黄芩具有清热、解毒、利胆等功效,炙甘草与人参配伍可发挥健脾、补中、益气等功效[6]。小柴胡汤对中风后眩晕的治疗机理中《伤寒论》中也有记载,该药可促使上焦通畅,使得津液得下,促使胃气得和。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中风后眩晕患者采取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浆黏度,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1] 魏戌.缺血性中风复发的临床研究概况及中医药防治策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5(12):805.
[2] 李水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规律探讨[J].山东医药,2014,54(8):14.
[3] 陈澈.脑病痰浊病机源流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8):1168.
[4] 陶文强.从核心病机-证素-药串构建中风病辨治体系[J].中医杂志,2015,56(24):2142.
[5] 邱敏.“中风”病之“内风”病机溯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2):163-164.
[6] 李雅慧.化浊行血汤加味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5,8(36):104.
R 743.3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7.15.095
2016-08-26)